APP下载

练习课上长本领

2019-09-10崔玉梅

关键词:公因数公倍数海龙

崔玉梅

新课学习完以后,就到了进行大量复习和练习的时间了。各种各样的习题让学生感到厌烦。别说学生烦,老师也烦。每天就是做题讲题,做题讲题。特别是六年级,这学期大量的时间就是复习。学生早已没有学习新知的乐趣了。为了使学生复习有乐趣,提高做题的效率,我采用了先讨论后做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在做填空题时容易出错,于是我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填空题。下面就我练习课中的一个小片段与大家分享:

师:请同学们先观察这套题的填空题,看看对哪个题有困惑?

(十分钟过去了)

生:老师,我第3个小题不会。师:好,我们就来看这个题。分解质因数:自然数A=2x3XT,自然数B=2xTx5,如果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6,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谁想好了,来给大家讲讲。

师:曹立志,你来讲。(由于曹立志刚违反纪律,家长来过,这几天表现很好,今天正好借这次机会鼓励他一下。)你也可以站在讲台前讲给大家听,这个地盘属于你了。

于是,曹立志从容地走到讲台前,熟练地拿了一支粉笔说:“看到自然数A=2x3xT,自然数B=2xTx5,这样的分解质因数就应这样写出:

2xT就是A和B的最大公因数。又因为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6,所以T=6+2=3。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2x3x3x5=90。”

师:他讲得太棒了,他的板书很有创意,把这两个分解质因数上下排列,并且圈出相同的质因数,乘积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再乘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虽然他的语言不够流利,板书不够美观,但是我认为他懂了。

正如课标中所说,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人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生:老师,对于第4小题,“把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圆柱的体积是正方体体积的百分之多少。”我还感到迷惑。

这时,我看到了平时学习不太积极的张海龙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这个题交给我吧!”

张海龙大步来到了讲台前,拿起了一支粉笔。三下五除二就画出了这个题的透视图,虽然不是很标准,可也能表达出这个题的意思。

生:假设正方体的棱长是4厘米,那么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厘米,用圆柱的体积除以正方体的体积再乘100%,就是这个题的结果(看到同学们不住地点头,我也开心得笑了)。

师:谁知道张海龙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老师,关键是这个题的透视图和假设的数据,张海龙都做到了,我以后要像他学习。

生:我认为假设的数据好计算也是关键。张海龙选的是4厘米,如果是我,我就選2厘米,更好计算。

师:你真了不起,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

生:我还有一种方法,因为圆柱的高和正方体的高相等,就可以不用考虑,直接用圆的面积除以正方形的面积再乘100号。

师:你的方法真独特,同学们能接受这种方法吗?

(有很多学生一脸的困惑,我就知道原因了)

师:这实际就是求在正方形中做一个最大的圆和在正方体中做一个最大的圆柱体的利用率。

正方形的利用率是一314x22X100号

4X4

正方体的利用率是一3.14X22x4.X100号

4X4X4

把一3.14x2x4x1008中的4约去就和正方形的利用率一4X4X4

样了,它们的结果都是785%。所以这两种方法都正确。多数学生说道:“原来是这样啊!”

整个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讲给大家听,这就给全体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的空间,让更多的学生以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效率也因此提高了。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讲的多现在换成了学生讲,学生听,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课堂能不高效吗?

我们又用同样的方式交流了其他的题目,同学们非常兴奋。下课铃响~了,有的抱怨这节课的时间过得太快,有的抱怨自已还没有机会展示,有的还在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的想法。总之,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很多,既然学生喜欢这样的方式来练习,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放手是一种信任。学会适时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才能让他们练就强劲的翅膀,去搏击长空。放手是一种尊重。学会放手,需要有健康和开放的心态,团结与合作的胸襟;敢于放手,是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责任,是对学生发展潜能的信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需要自我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会真正掌握方法,才能发现未知的世界。敢于放手,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猜你喜欢

公因数公倍数海龙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巧求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教案
奇妙的“中华海龙”
公倍数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海龙与海马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海龙卷是什么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