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探讨
2019-09-10王艺涵
王艺涵
摘 要:高校党建工作作为培育党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题中之义。走进了新时代,我们需要弄清楚,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探讨高校学生党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党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8-0177-03
Abstract: As a reliable successor to the cause of cultivating the Party, how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belief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Entering a new era, we need to make clear the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belief in college students' Party buil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belief in college students' Party building.
Keywords: the new era;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经郑重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对国家发展轨迹的重大判断和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用一系列的话语论述了新时代,用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新时代的内涵,即新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五个新时代的描述是新时代的五个坐标,从不同方面描述了新时代的新特点、新目标、新作为。高校党建工作作为培育党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题中之义。“信仰是指主体对某一理论的高度赞同、认可、信奉上升到精神层面,表现为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这种信仰是一种精神向往,它将支配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1]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科学的行动指南用于指导实践,又是精神信仰用于引领人民思想成长,对于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尤为重要。“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和自觉追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2]走进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于青年学生更应该是精神动力的源泉和思想进步的方向。对于高校学生党建而言,我们需要弄清楚,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具有的意義及高校学生党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效对策的探讨。
一、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义
(一)走进新时代对高校学生党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宣布的中国发展成就,标志着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已经开启,社会的主要矛盾、时代课题、历史使命均发生了变化,面对一系列的“新”问题,高校学生党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应该顺势而为。毫无疑问,当前国家的快步发展使得信息交换不断的加快及网络化的深入普及,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碰撞下出现了当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与价值追求的多样化,青年大学生因其思想活跃更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故一部分大学生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表现出困惑、焦躁和迷茫,有时甚至进一步反映为精神空虚和价值虚无等社会精神文化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他们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这是时代赋予每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者的职责和使命。社会纷繁的矛盾问题让大学生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更容易被错误思想误导进而产生错误的观点和认知,所有这一切都是大学生没有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体系的精髓所致,更是在现实中缺少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有效对接造成的。新时代下党的事业的宏伟工程、中国梦的壮丽实现都需要人人怀有马克思主义情怀,高校学生更应该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助力党的事业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学生党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使得青年学生在自我发展的圆心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其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才能使教育者实施的信仰教育自觉转化成青年学生自我的思想教育。
(二)走进新时代对高校学生党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出了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毫无疑问,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停止,但究竟什么是美好生活,答案因人而异,对于自身发展及国家命运联系的思考,对于自身发展及自我理想实现的审视、对于生活意义及行为实践的反思,理应成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任务。“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诉诸于人们的非理性狂热和苦修苦练的自我折磨,而是诉诸人们的健全理性和常态生活。”[3]如果教育者只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仅仅停留在大学生政治素养的维度下进行,而忽视信仰教育对于大学生理性思维和实践生活的指导,那么信仰教育的狭隘性将使得青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渐行渐远。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放在大学生思维和生活的双重维度下进行,密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提升青年学生对于理论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兴趣,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时代下,学生党建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除了理论的完善构建外,也需要从信仰的理想和生活的审视中搭建信仰体系,从而能更好地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活实践中的魅力,使其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追随者和践行者。
二、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建设,以文化自信引领信仰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梦和复兴梦都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中生根,在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中发芽,在青年大学生的行动中绽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自信”,明确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那么理应用文化自信引领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笔者认为文化自信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着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得不提到儒家文化,这个影响深远的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着共同的文化基质。一方面,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仁、义、礼、智、信倡导的中华伦理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强调的伦理血亲关系,以儒家视角来看“群体价值重于个体价值,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和彰显个人存在的意义。”[4]另一方面,从社会最终目标的探索层面分析,两者的相同性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谐、友爱、公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学说,立足于唯物史观,从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入手,对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人性异化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和革命运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5]因此,高校学生党建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下足功夫,要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陶冶下,提升自身修养,贯通历史格局,这样才能在文化认同层面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红色文化形成于我国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持。”[6]红色文化是高校学生党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情感体验的最佳方式,信仰说到底是信服、是确信,是一种在信服和确信后的情感升华,这样的信仰才能更深刻、更持久。首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将红色文化与第三课堂相衔接,要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具有红色文化的纪念馆或展馆,例如:抗战纪念馆、革命陈列馆、祖国复兴之路的照片展览等,通过视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深切体会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怀,感受到祖国发展的强大力量,通过带领学生亲身实地感受红色文化的多种表达形式,感受红色革命的不朽力量。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不同的实践平台,如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选择红色教育基地、革命老区等场所,组织学生实地探访、深入感受,要定期邀请革命先辈到学生中开展红色革命讲坛,通过访问革命先辈等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用行动书写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誓言,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祖国主人翁精神,能够在革命诞生之地、革命浪潮之地、革命胜利之地深切体会到无数志士仁人为党和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鞠躬尽瘁,在用心感受、用情铭记中将红色文化的激情澎湃与万丈豪情的向往种在心中,从而实现对学生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历史性教育,将行动自觉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行动中。最后,红色文化教育要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要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要通过理论教育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诠释和解读,要能够结合当代有效案例向学生讲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当代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意义,要利用好“中国好故事”这一独特载体,向学生宣传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及改革精神,例如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能继续将红色文化精神在新时代下所赋予的历史内涵讲解给大学生,使其明确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是青年学生应具备的观念,号召大学生将个人的价值选择标准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愿景中去。
(二)加强高校学生的哲学思维教育,以哲思点亮信仰教育
理论的明确是实践的坚实基础,拥有了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升华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践行,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内容组成,笔者认为这三部分內容中,高校学生党建应在启发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中点亮马克思主义信仰之火,使信仰之火在学生同辈的影响下形成燎原之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将教育的落脚点放在理论的实践品格培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具有理论性的,因此它的实践特征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实践性特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一切旧哲学对立起来,进行了彻底地批判,严格地划清了界限。马克思曾有句经典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和意义,体现了最强大的实践意义。马克思利用“人的感性活动”揭示了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是对一切旧哲学的批判性思考,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哲学世界观——实践唯物主义,从实践方面而言,我们可以看出一切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类的实践的结果,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应该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认识人的价值,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表现,去寻找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成长因素。”[7]高校学生党建要积极培育学生的哲学思辨精神,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辩论赛、讨论小组等活动,激发广大学生探索在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现实的思想和实践困惑,寻找人生意义,由此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学生的实践生活中熠熠生辉,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学生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才能让学生获得信仰教育的价值,从而让学生打破信仰教育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虚无这一思想误区,在学生中树立信仰教育是不曾远离、实实在在的精神智慧,从而帮助大学生正确辨别各种错误思想,在社会各种思潮的交织中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和头脑,能够自觉同错误思潮作斗争,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有效的思想工具分清正缪、划清是非,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掌握在手中,刻画在思想头脑中,从而做到马克思主义自觉性的不断增强。
(三)拓展高校学生的实践教育路径,在体验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以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和整个人类自身为信仰对象,以社会发展规律为信仰根据,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信仰目标”[7]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应以此为教育重点,高校学生党建更应该积极拓展实践教育路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价值。学生党组织要积极与共青团组织联合携手,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大学一年级刚入校的大学生进行信仰底色教育,针对毕业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服务社会教育,针对其他年级学生则要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开展学生的信仰践行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广泛接触普通劳动者,了解社会不同群体的生存状况,体会到劳动者创造历史的深刻内涵,才能使学生奋勇地投身到改造自身、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实践运动中去,为社会进步、社会理想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清楚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价值,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优性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人类自身发展所起到的非比寻常作用的最佳性,从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
参考文献:
[1]梁文达.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1):21-24.
[2]靳玉军,陈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论思考[J].学术论坛,2016(12):111-113.
[3]宋俊成,刘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2):17-19.
[4]刘维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化基质[J].河海大学学报,2010(12):10-12.
[5]何继业.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及伦理风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49-152.
[6]辛锐.浅析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开发[J].人民论坛,2013(11).
[7]刘芳,谢红.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教育路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3(03):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