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转型发展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9-09-10洪家芬

高教学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洪家芬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体现。推进和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以转型试点为契机,积极培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大力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及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发挥试点高校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转型发展;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8-0149-03

Abstract: Talent cultivation is the core mis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s the main embodiment of the level of a university. Advancing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a key link tha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ransform to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 represented by independent colleges.Therefore, they shouldtake the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pilot as an opportunity, aim at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and applie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cultivate the concept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actively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complete credit system,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e profess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innovativ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independent institute; talent training mode

一、概述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18年7月发布的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65所独立学院,分别占民办本科高校数量的62.20%、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21.32%[1],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层次的多样化需求。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5月成立的独立学院。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灵活的办学模式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近年来,作为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之一,学校更是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态势挺进改革深水区。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一)适应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

应用型大学的兴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纵观世界各国,当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阶段,产业结构必然发生深度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对技术服务提供有效支撑,与此同时,为消除实体经济科技生产力内核化能力需求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差距,大学功能及结构的分化也在加速,应用型大学便应运而生[2-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转向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应及时向应用型转变,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二)响应中央及地方高等教育行政决策和部署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中央先后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修订《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制订《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教育统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一条分层推进、统筹联动的高教体制改革顶层设计路径。与此同时,地方也在积极行动,并迅速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率先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并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凭借超常规的投入力度和改革举措勇立改革潮头。

(三)满足应用型转型试点的要求

学校秉承“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完备的办学条件、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底蕴。2016年9月,学校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14所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之一。此次获选,是对学校一直以来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办学实践和办学成效的充分肯定。当前,学校正积极深化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迈开步子、趟出路子,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改革实践投石问路。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及成效

(一)积极培育应用型人才培養理念

1. 培育应用型教育理念。2015年三部委印发《关于引导部分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强调“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为促使广大教职员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学校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讨和培训活动,并邀请境内外知名教育教学专家来校交流指导,以提高教职员工对转型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为转型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 培育应用型教学方法。认识和接受应用型教学理念是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前提。为促使教职员工教育理念向应用型转变、视野向国际化转变,学校每年派遣大量一线教职人员,深入欧美等境内外高校开展访学交流,观摩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研讨教学、角色扮演和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促进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向应用型转变,并藉此启发和催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思路。

(二)大力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

1. 推进实施完全学分制。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既是顺应以结果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又是新形势下学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战略支撑。2014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要求“培养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推动区域内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为通才定规则,为天才留空间”,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学校全面施行完全学分制。

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修订,设置通识必修、通识选修、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素质拓展、跨领域选修等课程模块,并积极构建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3. 进一步健全教学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教学运行机制,是完全学分制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2016年秋季学期以来,学校先后制定学分计量制、自由选课制、学分绩点制、主辅修制、重修制、毕业资格审核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尊重学生对教师、课程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和能力基础,开展跨学期、跨专业、跨班级选课,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4. 实施学业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国外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通例。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需求,自2016年12月起,学校全面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明确导师任职资格和工作职责,完善导师制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機制,推动教学团学一体化,为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导师制实施以来取得良好成效,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拥护和认可,并促进形成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1. 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学校着力构建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应用型重点学科,持续加大投入学科配套建设经费,着力打造学科优势及特色,并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带动其他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转型试点以来,学校机械工程学科遴选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珠海市优势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化学工程学科遴选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珠海市优势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法学学科遴选为校级优势学科,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梯队。

2. 调整专业结构。转型试点以来,学校围绕地方产业链、创新链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根据社会需要的多少、类型和趋势,积极开展专业新增、撤并、改造或保留工作。一是增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新兴专业。学校先后增设了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为国家及地方重点扶持的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二是努力探索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学校从学校定位及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出发,结合广东省教育厅每年公布的本科专业布局情况,对于与区域产业结合不紧密、社会需求量不足或定位重合的专业,如工业设计、公共事业管理、安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先后予以减招、停招或改造,适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导致的专业代谢。三是积极整合传统专业。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自2018年起推行专业大类招生,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整合为电子信息类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整合为计算机类招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专业整合为机械类招生。在大类培养期间,同一大类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相同,打破了学科界限,有利于交叉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将对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3. 打造品牌专业。学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工学类专业集成度高、应用型特色显著的专业体系,专业设置对接了通用航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软件、化工、集成电路、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珠海市重点支柱产业。转型试点以来,学校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软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立项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申报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省级立项,品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4. 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转型试点以来,学校主动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向国际看齐,通过实施专业认证,引导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把业界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体现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借助质量标准国际实质等效,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环境工程、软件工程专业通过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意味着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毕业生学历获得国际认可。

(四)全面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转型试点以来,学校大举引进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及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教师,还针对港台地区高层次人才制订了专项引进计划,打造了一支跨地域、跨国籍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同时,学校积极培育平等信任、包容开放、鼓励创新的组织氛围,打造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治学氛围,从理念文化、学术文化等多个维度丰富校本文化内涵。此外,学校持续加大人力成本投入,不断完善激励性薪酬体系及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师资队伍创新活力,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能。

(五)积极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转型试点以来,学校不断创新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积极与行业及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学校牵头培育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航空产业学院”“通用航空协同育人平台”“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获省级立项资助。同时,学校还针对行业企业需求,分类设计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或员工培训,例如,航空学院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合作开设航空产业里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定制培养实训班,信息学院与比亚迪等公司开设“3+1”模式人才培养,促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此外,学校还积极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美国布莱恩特大学、新墨西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

四、结束语

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麦可思(MyCOS)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转型试点以来,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基本工作能力满意度和核心知识满足度呈现上升趋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月收入水平逐届上升,且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这表明,学校改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显著成效。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变,仅仅是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一个小小切面。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一项统筹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家长和社会形成强大合力,协调推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基本情况之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

17/qg/201808/t20180808_344686.html,2018-08-08.

[2]史秋衡.应用型大学结构与功能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31-137.

[3]刘彦军.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外延、路径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20-21.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