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9-09-10汪秀芝
汪秀芝
摘要:当前,不少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不到位”“目标不明确”,导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如何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古诗教学中应用对比阅读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本文试对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诗 对比阅读 培养 语文核心素养
对比阅读古诗,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地研读、探讨,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促进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吸取优秀文化精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下面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赠汪伦》的教学实践,例谈古诗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一、诵——赛背古诗 诗书久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经典使学生最大可能地多接触、吟诵、学习、积累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以修养身性,增加智慧。教学伊始,以古诗赛背入手,在有声有色地诵读过程中进行复习,温故而知新,重视语言积累,调动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好认知、思维的准备。
二、读——初读古诗 感受节奏韵律
“书不读熟不开讲”,这是笔者根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得出的经验。孩子们喜爱古诗,多是爱其赋有的独特的抑扬顿挫、徐疾急缓的节奏与韵律。教学中,灵活地选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让学生尽情地诵读经典著作与圣贤们直接对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读通,读熟,到读出节奏与韵味来,感受古诗节奏、韵律之美。在充分朗读的过程中,熟习文本、培养语感;从读书、理解字词成功的喜悦中,刺激大脑细胞兴奋起来,提高记忆效果,熟读成诵。对低年级学生不能过多地讲解节奏、韵律的理论知识,应让他们在教师范读中模仿,在朗朗的诵读声中体会古诗韵律的和谐、节奏的鲜明,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情操、丰富语言积累。
三、找——探究异同 悟美景探真情
对比阅读古诗,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与文本深度对话,教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发现两首古诗的差异与共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思维活跃,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1.充分阅读 发现问题
给孩子充分的阅读、思考时间,利于学生专心读书,发现问题。教师提出阅读要求:认真读这两首古诗,你有哪些发现?跟同学交流一下。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小组内初步交流。针对组内交流所得以及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汇报交流。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体会古诗中所蕴含的文学知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感受古诗语言独特的魅力,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和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学生欣赏古诗能力。
2.自主发现 了解绝句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提问、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的习惯的培养。采用比较阅读的自主阅读方式,学生很容易发现古诗中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两首古诗的诗句字数、行数相同,题目、题目的字数、作者、年代不同。让学生自主发现,比强调诗的作者是谁、是哪个年代的,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初步学习、理解与记忆。语文教学旨在润物细无声,逐步渗透。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巧借学生关注的诗句字数、行数的相同渗透 “绝句”“七言诗”“七言诗绝句”等相关古诗知识;根据学生发现这是一首“送别诗”进行复习拓展《赠汪伦》,巩固所学,温故知新,加深认知;有的学生还联系自己知道的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給同学们背诵起杨万里的《小池》等古诗,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3.抓住特点 美的熏陶
课标提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读文本,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自主发现问题,利于学生理解、感受古诗。他们很快就能借助于书上图画中的柳树、荷花、荷叶,抓住古诗中的 “六月中”“接天莲叶”“荷花” “翠柳”等理解古诗,读出两首古诗所写的季节不同,发现春季与夏季所特有的景物也不同:柳叶刚才见新绿,是春天特有的景物;荷叶、荷花都是夏天才有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夏天还有很多特有的事物如莲子、莲藕……再说一说莲在生活中的应用:莲叶可以泡茶、烧稀饭、包食物,莲藕可以煮吃、炒吃、做藕夹……理解莲全身的东西都是宝。
在学习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鼓励学生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想象中古诗所描写的画面,调动学生所有感官,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受、欣赏能力,也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出示莲叶、荷花的视图,让学生感受其颜色、形态之美,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发现古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如碧、红、黄、白、青、蓝及对应的景物。此时再边看图边读古诗,欣赏诗中描绘的迷人风光:西湖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的荷叶,仿佛与天连到一起了;阳光下,荷花格外娇艳,红得像火。蓝天、碧叶、红花色彩鲜明,让人沉醉,试着用多种方法读出这美景。把这些景物放入具体的环境中认知、感受,使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与记忆,受到对这两个季节喜爱的情感熏陶,感受诗中蕴含美景、深情。在此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首送别诗,可我们在古诗当中只读出了西湖美景,那诗人送别友人的心情哪儿去了呢?引导学生发现、交流:“不与四时不同”——与林子方的感情特别;荷花“别样红”——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友谊荷花一样红得似火。感受诗人的语言智慧,古诗用词之恰当,“寄情于景”构思之精巧。
四、吟——背诵吟唱 感受美音古韵
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关注。如何巧妙、灵活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记忆,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古诗的内容、教学需要有机地与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声音、图片等形式充分调动孩子听觉、视觉等多个感官。如利用从网上下载的古诗吟唱内容,配合相应的图片、动画,再现古诗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悠远的乐声中跟着吟唱,感受古诗的无穷韵味,在潜移默化中爱学、乐学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精妙,提高文学素养。
五、写——扎实训练 写好字做好人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能做到“我手写我心”,非一日之功。二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自控力差,在指导其写字时要根据写的内容采取讲故事、编口诀等方法助其灵活记忆。每节课给孩子足够的写字时间,落实“头正、肩平、臂开、足安”“三个一”等写字姿势矫正口诀。指导学生学会写好基本笔画,知道“横、竖长短有变化,撇、捺、点角度有大小”。
让学生观察汉字,注意汉字间架结构,写部件时注意部件的位置与变化,以及部件与字的大小比例,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如引导学生观察,湖、荷、含、吴这四个字里面都有“口”部,形态大小和位置不相同,从而总结出口诀:口字居上下宽而扁,写在中央不能忘,口字居中窄而长,位置形态变化要适当。
通过书空、描红、仿影、临帖、展示等反复进行扎实的写字指导训练,形成良好的写字技能。“提笔即练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字。在写字、练字的过程中,渗透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情、态度、审美情趣。
总之,古诗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对比阅读,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与点拨,让古诗阅读课堂充满诱惑力与生机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愿意主动去读书,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在读书中解决问题,把自己的观点、发现与大家一起交流,于润物无声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学修养、审美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