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会听敢说能等

2019-09-10张惜香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8期
关键词:等待倾听表达

张惜香

【摘要】  浮躁,焦虑是当今教育的突出弊端。英语教学中,会听、敢说、能等,要求教者与受教者都有一颗平静的心,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等待,教育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关键词】   浮躁与焦虑 倾听 表达 等待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8-026-01

有人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前不久,读到关于台湾著名教育家李玉贵老师在第十届“新经典”大讲坛的精彩演讲。她表示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只要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只要他说得磕磕绊绊、支支吾吾、断断续续,马上就会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专业自主,又喜欢热闹的场面,他就真的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下次想好了再说。读完那篇演讲稿,这个镜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一节课40分钟被安排得分秒必争,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几乎没有多余的一分一秒来等,来“浪费”。

其实,究其原因,还是老师学生缺乏一颗平常心。长期受各种教学的压力,不少人浮躁不安,忘记初心,急功近利。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孩子幼稚的脸上总有与他们年龄不相符合的神色,看不到他们纯真朴实的自然之色和平常之心。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工作中,我时刻以学生为本,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首先,拥有一颗平常心,让孩子学会倾听。

“倾听”即是细心听、用心听。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

李玉贵老师第一次去日本教室参观学习时,听得很吃力,因为学生说话很小声,老师说话很小声;学生讲话不举手,前一个讲完之后,第二个学生会接替这个话题,回应前一个小孩的观点。话题不停轮转,那是真正的对话。李教授当时还问了一个她自认为很没礼貌的问题:台湾的小孩为什么都不善听,日本的小孩为什么那么善听?佐藤学老师回答说:如果每位老师每天在课堂都跟学生示范如何听,再小的声音老师都愿意听,说得再断断续续的话也耐心公平地听,这样我们的小孩每天就在看如何聽,久了他就会听。他的意思是:老师自己不是一名好的示范者,却还在怪小孩不会听。是啊!要让孩子学会倾听,老师首先得做倾听的示范者,带头人。

然后,拥有一颗平常心,让孩子学会表达。

英语教学中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倾听能力更多的是要通过说表现出来。只有专注地听才会有准确地说。如何让学生敢于说?我认为最关键是克服自卑心理,创造说的良好氛围。

记得十几年前教过一学生,这孩子先天声音条件比较差,沙哑且难以听清,但是她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就是不愿在课堂上举手发言,齐读的时候就算走在她身旁仍听不到一点声响。虽然多次鼓励仍没多大效果。一次交谈才知道孩子在一、二年级时还敢开口,回答后老师听不清楚,于是叫的次数明显减少,孩子们认定她没法表达清楚,所以经常还没等她说完,就会把小手举得高高,大声说:“老师,我来!我来!她说不清楚的!”于是,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长期的暗示让这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从升入三年级,她几乎成了班里的“哑巴”。

其实,在跟她单独交谈时还是听清楚她说的内容,只是要很专心很耐心。首先,我跟她讲清楚学语言不可能不开口,尤其是英语。因为她聪明,成绩优异,妈妈也期望她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所以她为了这点不敢再折坳下去;然后我肯定她,不紧张的情况下,她说的话我们都能听清,下次说话时不要管旁边的同学怎么反应,完整地把要表达的东西说完就好,老师愿意听,同学们也会慢慢跟老师一样。在班上,我教育同学们: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一开始她仍然将信将疑,个别同学仍然会抢着举手,但没过多久,情况就改变很多,当她回答问题或朗读课文时,教室里自然而然地静下来,她的答案或朗读经常出乎大家的意料,准确简洁中肯,到后来,其他同学没法回答的问题,大家的眼光齐刷刷地望向她。可想而知,她改变了很多,自信开朗,成绩更优秀了。孩子们也改变了上课的坏毛病,养成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我想:什么叫做“身教重于言教”?这就是最好的诠释。几年后,孩子考上汕头一中,英语只差2分就满分,家长打电话报喜时兴奋得说不出话。作为老师,我也激动得泣不成声,为孩子,更为自己!

最后,拥有一颗平常心,让孩子学会等待。

前不久有幸参加在东莞举行的名师教研特训班活动,来自全国的名师云集,课程精彩纷呈,老师流利标准的洋腔洋调,孩子们大胆创新的绝妙回答,博得阵阵喝彩声。期间,让我感触最深的、久久难忘的是南京市林丽老师的《The Giving Tree》,老师从容优雅,课堂上不慌不忙。当她提问一位男生时,可能由于紧张,一时没法回答好老师的问题,镜头对准他,小脸蛋涨得通红,好多人都替捏一把汗。旁边的小手早已经举得老高。在场的同行都以为林老师会马上找以为同学说出答案时,林老师却没理会那些举得老高的小手,专注地等着这位男同学,从他断断续续的语言中,慢慢地引导,直到这位同学终于说出正确的答案时,老师带头给这小男孩鼓掌,全场响起一片热烈的响声,为了这小男孩,更为了林老师。我想:什么是循循善诱,这就是最好的注脚。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教育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揭示了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道理。实践证明: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需要教育,不断需要期待进步的过程,这种“教育、期待、再教育、再期待”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耐心、细心和爱心的,是需要智慧,需要等待的。

[ 参  考  文  献 ]

[1]李玉贵.2016,(9)当代教育家[J].济南出版社.

[2]教育部.200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马克思.2002.方与圆[M].陕西旅游出版社.

猜你喜欢

等待倾听表达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