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廉政思想与新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培育路径

2019-09-10沈蓓绯

学理论·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沈蓓绯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化发展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高校廉政文化既是政治伦理文化,又是道德诚信文化,更是社会价值文化。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领域存在重视程度普遍偏低、监督机制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主体意识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在反腐败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关键时刻,研究儒家廉政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索新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净化高校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廉政思想;高校廉政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165-03

廉洁社会的形成不仅需要制度的完善、机制体制的构建,还需要人们思想意识、道德修养、价值伦理、思维方式的认同和支持。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是不会自行运转的,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去坚守。制度的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会风气的转变、廉洁意识的培育。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坚持“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存续,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才有更充足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段讲话向广大领导干部提出了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升为政之德的重大命题。儒家传统廉政思想包括以民为本的思想观、为政以德的治理观、反省自律的修养观、清正廉洁的价值观等。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廉政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处世观教育民众特别是公职人员要筑起廉政屏障,塑造高尚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在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中高等院校承载着立德树人、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新时代背景下,借鉴儒家传统廉政思想“为政以德”的理念加强高校作风建设;借鉴其“宽猛相济,德主刑辅”“礼法相依、正心修身”的思想完善高校“四种形态”的制度设计;借鉴其“修身、正己”内涵加强高校廉洁教育,有利于全面推进高校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有利于营造公正和谐、清正廉洁的高校廉政文化氛围。

“高校廉政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廉政为主题,以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建立廉政制度为宗旨,用廉政信仰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推动校园师生共同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意识,创造和形成崇尚廉洁的校园清风,营造出公平、公正、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文化。”它以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廉政伦理为基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廉政信仰为支柱。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校理所当然地要高举反腐旗帜,对腐败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滥用职权、以岗谋私、学术造假、师德失范、职务犯罪等腐败问题凸显,高等教育领域腐败问题频发。因此,多角度、全方位地构建科学化、体系化、系统化的廉政文化生态环境和道德培育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有针对性的廉洁教育实践活动,吸取以“清、慎、勤”儒家传统廉政文化精髓,把廉政教育和伦理培训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实现后期教育的内容之一,使高校校园文化得以彻底净化,有助于师生形成防腐、拒腐、憎腐、厌腐、反腐的“零容忍”觉悟,有助于推动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崇尚公义”的廉洁意识。

一、活化宣传形式及载体,将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嵌入校园文化传播路径

(一)突出课堂载体功能,将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嵌入第一课堂教学

儒家思想中包含着忠诚岗位的处世观、知耻有信的人格观、一身正气的政治观等丰富的廉政思想,將传统廉政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廉洁教育全方位浸润渗透到学生头脑中最直接可行的方式之一。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崇尚廉政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锻造良好的廉洁品质,为他们提前接种“防腐疫苗”,以增强他们的免疫力和抵御能力,为今后的“廉洁从政”和“廉洁从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传统廉政文化资源,努力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容性强、渗透力深、附着面宽和影响力长远的优势,把廉政教育以文化为载体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教育形式,推动廉洁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将“敬廉崇洁、廉洁自律”的价值观念以及“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耻而守气节、崇节俭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报国”的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根植于学生思想之中,增强大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二)突出活动载体效能,以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为依托,拓展校园廉洁教育的空间

创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载体,充分利用高校自身优势,通过以“廉政”为主题的报告会、辩论赛、戏剧、小品、微视频等形式,发挥优秀作品的凝聚和导向功能,在此基础上坚持创新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力争树立、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典型,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把廉政文化融入教学,通过文化艺术节、廉洁活动月、人文大讲堂、学生科技节、社团巡礼月、主题班会课等活动载体打造廉洁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活动期间,纪检监察、团委、宣传、学生社团等部门实现通力合作,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性、感染力和时代感的弘扬优秀廉政文化的艺术活动,增强廉洁教育的渗透性,扩大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影响力。例如河海大学将校园廉洁文化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依托廉洁学堂、廉洁艺廊、廉洁剧场、廉洁文苑等四个教育活动板块,以“崇德向善勤廉笃实”为主题、以“礼义廉耻”为内涵组织开展了包括书法、绘画、摄影、艺术设计、微小说等校园廉洁文化作品巡展以及合唱、舞蹈、相声、小品、微电影、动漫等廉洁表演艺术类节目创作活动,在师生中播下“戒奢节俭、敬廉崇洁”的种子,形成尊廉、崇廉、尚廉、爱廉的良好校园氛围。同时将廉洁教育融入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将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融入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引导毕业生走好清廉人生路,激发毕业生“澄清思远,激浊扬清”的正能量。

(三)突出环境载体效用,将优秀传统廉政文化融入校园隐性教育文化环境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是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定感染或环境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它具有隐藏性、多样性、愉悦性、自主性、持久性、开放性、能动性特征。大学教育本来就是多层次、多因素、多侧面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学校中的人文景观、建筑设施、制度规范、人际交往、大学精神、教育理念、社团活动等隐性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特点。大学生们被这些潜在的积极的精神教育因素包围着影响着,他们在陶醉、激励和感染中愉悦地接受了人文教育。不少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态景观塑造。如河海大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开辟了“清风园”“践廉路”“听廉竹”“若水广场”,在主要道路上设立撰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名利淡如水,操守重如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水以清为贵,人以廉为尊”等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名言警句的路牌,这朗朗上口的廉政警句具有警示、劝诫、勉励作用,将廉洁文化巧妙融入到校园各种景观之中,让师生员工无处无时不感受廉政文化气息的熏陶,使广大师生在欣赏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的同时,又能品味到廉政景观美的享受,发挥了隐性教育的效能。再如河南南阳师范学院借助花洲书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文化和内乡县衙“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等饱含丰富传统廉政思想的楹联文化,在校园历史文化氛围中构建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廉政文化。

(四)突出网络载体功能,全力打造“一网三微”新媒体平台传播优秀传统廉政文化

当前,各大高校以廉洁教育专题网站、微博、微信、微电影(即“一网三微”)为核心,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建设的新途径、新平台、新渠道,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廉洁文化进校园,拓宽网络廉洁教育路径。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廉洁教育专题网站——“清风园”网站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互动性强,包含热点众言堂、廉洁调查站、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古代廉政故事和廉洁大学城等6个栏目构成,采用“视频、书法、漫画、广告、曲艺、故事”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廉洁文化开展廉政教育。辽宁工业大学开辟“廉政文化大讲堂”微信平台,请党员领导干部、师德标兵和优秀学子就廉政文化教育等相关内容开展现身说法、师生互动。由此可见,改变过去廉政教育多以文件传达、理论学习、廉政典型宣传、腐败案件警示教育等不太重视发挥廉政文化功能的教育模式,创新和活化宣传形式及载体,既符合当下时代特点实现廉洁教育过程的全覆盖,又能将校园文化的丰富形式与廉政文化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塑造校园廉政文化语境和廉洁生态环境,增强廉政文化的辐射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完善行政干部考核评价体制,将反躬自问、廉荣贪耻的儒家行政伦理思想贯彻于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环节

廉政教育的相对缺失和不到位会导致腐败文化乘虚而入,致使部分领导干部防腐拒变思想道德防线不牢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评价和敬廉崇廉爱廉的社会风尚是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高校廉政文化的建设需要在管理者之间达成一种廉政共识,也就是一种“软”约束力。高校行政干部的管理能力、品德修养、工作效能和创新思维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办学水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客观公正的干部年度考核指標体系,对于激活行政人员求真务实的工作积极性和开拓精神、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具有现实意义。当下,“德、能、勤、绩、廉”等综合性量化考核指标是大多数高校考核各级干部的主要指标,这个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包含着三个子系统,即思想道德子系统、能力素质子系统及工作业绩子系统。其中思想道德子系统主要包含高校干部的理论素养、政治纪律、思想品质、敬业精神、干部修养、服务意识及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表现;能力素质子系统主要包含高校行政干部的基本业务能力、工作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工作业绩子系统主要包含高校行政干部的履职效能情况、工作目标实现程度、工作实绩成效等。这些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尽管廉是勤和能的道德基准,然而相对于能、勤、绩的实际可见性和可测度,德和廉很难做到用一个恒定的标准和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指标抽象、笼统、难以量化,指标权重的确定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在考评过程中难免因过于笼统和模糊使得考评结果缺乏客观性、准确性和针对性。考核评价者常常会凭自身的主观认识、价值取向、个体感觉甚至晕轮效应得出模糊结论,常常会有失公正。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应加快建立科学、公正、客观、全面、有效的高校干部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反馈制度和考核结果运用机制。另一方面应在干部作风建设和官德建设方面注重嵌入儒家行政伦理思想,比如,周朝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秦朝提出官吏的基本品德是“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同时将廉政文化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重视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的行政伦理教育。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进程中借鉴与整合“尚廉耻贪”“公正廉明”“公生明、廉生威”等传统儒家廉政文化资源,强调“清、慎、勤”,重视“慎独、修身、内省”“格物致知”的自律精神培育,在高校干部作风建设中绷紧“为政以德”这根弦,确立“以德修身、以德立信、以德服众、以德治校”的“德才兼备、德行为先”干部考核及选任标准。强化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通过培育廉洁文化、完善宣传教育机制,达成廉政共识,促进高校管理者在廉政共识和廉政伦理的范畴内加强自律和他律,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推动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三、借鉴传统儒家廉政思想中“崇公尚廉”监督制度的有益做法,建立高校廉政文化监督激励保障机制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对廉政法规制度建设尽管没有取得明显的成绩,但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尧舜时期具有监察功能的议事会制度到春秋时期齐国举贤任能的“三选”之法都是一种“依法治腐”制度化的尝试,并对后世产生影响。“自秦朝统一中国以后,我国古代统治者就注重将道德文化追求向制度层面转化,其廉政思想在官员监察监督、考核奖惩、法律法规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制度化表现形式。”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后来汉唐时期以“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四善”为标准的官员官德考核制度,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治下先治上,治臣先治君”“治天下首在惩贪治吏”的廉政思想及行政伦理制度化探索。在高校廉政文化培育过程中,应建立和完善廉政监督机制,形成程序监督、过程监督、结果监督和责任追究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廉政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将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三位一体,在选拔领导干部时要通过开展任前廉政谈话、群众谈话、签订廉政承诺书保证书、实行年终考核述职等行动,用制度规范保障廉洁从政的有效机制。此外,根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不仅要保障廉政监督机制的运行,也要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建立激励奖惩保障机制,对于监督执纪不给力、管党治党不严格、主体责任不到位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予惩戒。反之,对于检举学术不端行为和行政腐败行为要给予鼓励。通过建立和完善监督激励机制,为高校建立一个清明、清正的廉政建设环境和廉洁教育氛围提供制度支持。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先秦儒家行政伦理思想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良好道德品质的追求,然而毕竟它是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既有积极合理的要素,又有消极负面的因素,所以要本着“吸其精华,剔其糟粕”“以古鑒今、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先秦儒家行政伦理思想进行理性地分析和辩证地吸收。只有将文化的内在约束力与制度的外在执行力有效结合起来,将道德自律与法制他律有效结合起来,将伦理的软约束和制度的硬保障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完善高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监督保障机制以及奖惩机制才能建立起科学、高效、完整的廉政文化培育体系,才能使廉洁法治意识能够真正进入高校师生心中,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增强拒腐防变意识,筑起反腐倡廉牢不可破的“防火墙”。

(责任编辑:宋佳)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