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形成的历史来源

2019-09-10王闫燕

学理论·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传统文化

王闫燕

摘要:习近平历来重视青年的地位和作用,重视青年的培养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青年的重要论述,其中结合自身成长发展经历,对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青年观论述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青年观论述。本文从历史角度即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的历史来源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011-03

习近平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观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观。在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中,运用古代诗歌、典故、经典名句来阐述青年思想,这些经典古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寓意深远,让人深思,也是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重要历史来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中国人民的创造性,为了使中国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继承过去、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赢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解放生产力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我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二)青年观的内涵

鲍里亚兹对青年下定义为:青年是一个重要的、特定的社会年龄群体,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

在我国,“青年”一词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但是并没有广泛地进行使用,古人们在诗词中经常运用“少年”来对青年进行统一称呼。五四运动之后,我国青年真正走上了历史舞台,“青年”一词被接受和广泛使用。就年龄而言,我国国家统计局认定15-34岁的人为青年;中国共青团将14-28岁的人称为青年。青年作为现在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对这个群体寄予厚望。

青年观是针对青年成长、成才、教育、发展、工作指导等方面形成的一系列的观点和方法,是党对青年的本质和青年培养工作的新的认识。同时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新生力量,形成符合新时代青年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习近平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观点,并将其融入对青年人的讲话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青年观。习近平的讲话中有一个独特之处,他善于引经据典,引发青年的深思。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的历史来源就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青年要注重立德

习近平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道:“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管子·牧民·四维》和《管子·牧民·国颂》中分别指出“四维”是:“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一个国家如果不推行这四项道德准则,那这个国家极易被灭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无论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还是做人的基本原则,都是从“德”出发。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拥有适应新时代的独特价值观极为重要,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从古至今,时代在变,唯一没变的就是我们对国家发展根深蒂固的基本认识。我们现在所谈论的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角度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青年作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坚力量,应该自觉地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24个字的内涵真正变成自己成长的座右铭,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中指出:“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这句话出自《墨子·修身》中:“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惰),反其路者也。”强调“诚实”和“实践”是成长的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习近平用这句话告诉青年人做一个老实人是吃不了亏的,告诫广大青年从现在起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真正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获得社会的肯定。

(二)青年要注重修身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话是《国语·周语下》中的一句,“登”是指攀登高山,“崩”是指山石崩塌,意思是学好难如登山,学坏易似山崩。在“修身”问题上,一念之差就会造成天壤之别的后果。习近平曾引用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等,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越是细小之处越要重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心中的防线一旦被突破,就可能覆水难收。对于青年人,就要时刻警醒他们,始终保持高度自律,做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在《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中引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讲的是要注重道德修养的问题,意思是要学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要反思他人过错,不重蹈覆辙。鼓励孩子们要有榜样意识,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青年要热爱学习

2018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古语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玉石不经精心雕琢,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习近平用这句古语勉励青年人,在大好年华应自觉地追求真理、感悟道理、明白事理,要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在快餐式的网络碎片知识,告诫青年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充分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习近平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注重引导青年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青年应该将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爱好、一种日常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将学习当成一种快乐,做到好学乐学。

习近平在《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提道:“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这句话出自唐朝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年轻时勤奋努力会终身受益的,时光易逝,切忌懒散怠慢,蹉跎光阴。这句诗词有着长者对青年的教导,循循善诱,语重心长,习近平用其表达出对青年的期望,勉励青年人应该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思想,才可能有大的发展和成就。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的讲话中谈道:“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荀子在《荀子·大略》中强调学习是为官者的基本功课,不断学习是官员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一种修炼方式。习近平希望青年们能够热爱学习,掌握更多技能,在学习生活中具有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在工作中主动开创新局面。

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用“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总结学识、才能之间的关系,指出重点应该放在学识上。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用这句古语来告诫青年,学习与才能之间的关系,正是青年最需要思考的内容。青年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将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并树立梦想,让勤奋学习成为青年时期的标签。只有正确看待梦想与学习的关系,自觉增强自身能力和本领,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四)青年要坚定信念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守仁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18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座谈会的讲话中引用这两句古语告诫青年们,坚定信念、树立志向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作为新时代青年人,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伟大时代,做新时代不断努力的奋斗者。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讲话中引用陆游在《病起书怀》中抒发自己虽然处于困境但仍对国家前途充满希望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实现“中国梦”是我们全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习近平引用这句古语就是激励青年们,不管是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都要坚定信念,奋发努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尽一分力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石》中关于正直品格的名言,这句话写出了竹子的品格,不管经历多少磨难,岩竹变得越发坚韧不拔,任凭狂风肆虐也毫不动摇。习近平青年时期在梁家河当知青的过程中,克服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困难,逐渐成长为梁家河的好后生。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该古语就是希望青年人在这个时期有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并且风雨兼程地去实践,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就懦弱退缩。

爱国主义是具有时代性的,每个时代我们对祖国会有不同的感受,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管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闔棺”,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情怀的写照,都是我们至今应该继承发扬的核心部分,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怀,我们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引用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教导青年从小要有爱国情怀和报国情怀,不能将爱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将自己的人生与这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五)青年要做到踏实上进

2018年在五四青年节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青年知行要合一,引用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青年人学到的知识不能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杜绝眼高手低,做一个有行动力的人。希望青年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严谨务实、重视实践、踏实上进。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心中有理想、脑中有学问、身体能实干的新时代青年,立志在新时代干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句话出自王安石的《题张司业诗》,意思是看似平常,但是仔细品味,却十分奇特,貌似不费力气,却是千锤百炼艰辛创作的结果。习近平《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这句话来激励青年去拼搏、去奋斗,指出所有的成就都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取得,奋斗才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们寄予深切的期望,将自身经历与青年的成长相结合,运用自己阅读的各类书籍,引经据典,从历史的角度,对青年的成长成才提出一系列系统的理论观点,告诫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注重立德修身、笃定前进、坚定信念、不懈奋斗。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其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我们要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中,将其融进新时代的青年发展中,为青年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责任编辑:姚丽)

猜你喜欢

新时代传统文化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