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在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中达成科学探究
2019-09-10朱志强
朱志强
【摘要】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采取问题质疑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发展的要求,同时能够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质疑意识是探索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能力,能促进学生对生物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的达成。
【关键词】 质疑 生物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 达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2-071-01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老师的提问,我们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与教学主题紧密相关,然后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知识技能、生物学思考、情感态度上都能有所收获。
二、质疑意识培养的重要地位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所研究的主体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提出问题,这就是质疑。《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在其具体目标中指出: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于社会与个人生活中。
三、质疑意识培养的尝试
(一)创设质疑环境
1.心理环境的创设
首先,在学生中树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观念。要让学生意识到不会提问就不会学习,在思想上要求自己能提出问题。如在孟德尔的年代有很多人做了各种植物的杂交实验,但是能发现“性状分离比”这一规律存在的仅有孟德尔一人。其次,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比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教学中,“跨膜”是怎么个样的跨法?我指导学生“膜”无疑就是细胞膜。“物质跨膜运输”是指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进入另一侧。那“运输”又是怎样定义的呢?“运输”是指用特定的设备和工具,将物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运送的活动。于是,逐一把几种跨膜运输的方式都查得水落石出,解答了学生犹而未决的质疑。
2.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
首先,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采用语言的激励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哪怕是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也对他能尝试质疑表示肯定,而后再引导。其次,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质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让他们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比如,在“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的计算问题的教学中:两夫妻正常生出一个患白化病的男孩,问题1:这对夫妻再生一个患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多少?问题2:这对夫妻再生一个男孩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这两个问题不是一样的吗?也有学生认为不一样,但又说不出原因。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使他们兴趣盎然,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揭开问题的本质。
(二)教师示范引导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养成质疑的习惯,这样可以为学生作出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对问题产生疑问。如:下图是人体内某些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
(1)图中a~e各是什么细胞?
(2)X和Y是分别是什么物质?
对该题学生很快就解决了,教师还提出了问题:形成d的途径有哪些?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缺少哪些免疫功能?艾滋病患者一般死于肿瘤或其他病原体的感染,为什么?通过对已解决问题的不断质疑,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问题,给学生起了一个积极的示范作用。
(三)指导质疑方法
有了良好的质疑环境和教师质疑示范后,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能创造性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结合实例告诉学生一些常用的质疑方法。1.因果法:在生物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对生命现象的每一个过程都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依据是什么?”“之后又会怎么样?”。要求学生在解题后有意识的用这种方法来自己质问自己,这种质疑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变化法:就是對题目的条件作适当的变化,如果条件改变了,结果如何变化?等等。3.推广法:就是把某种特殊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推广到一般情况还能成立吗?这规律具有普遍性还是只适合某些特殊情况?4.反问法:就是正面的问题反过来又会怎样?原命题成立,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吗?如:同源染色体是大小相同、形状一样的两条染色体,反过来,大小相同、形状一样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对吗?质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的质疑过程中,还常常将各种方法综合的运用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进而再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四)实施成功教学
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帮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判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我们利用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找女患,女病其父及子同病为伴性”;“有中生无是显性,显性找男患,男病其母及女同病为伴性”。通过做典型的例题,掌握并熟悉判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意识,为学生的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更是为了实现“教最终达到不教”。
[ 参 考 文 献 ]
[1]黄敏.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的教学[J].生物学教学,2012(7).
[2]徐杰芝.把握课堂设疑的适度原则.生物学教学,2005(09).
[3]赵玉柱.以疑激思优化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物学,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