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小学啦啦操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9-09-10王敏
摘 要:目前对啦啦操课程及啦啦操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学生及训练队的研究,而对中小学啦啦操课程及训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主要通过苏州市吴中区小学啦啦操运动的开展现状、啦啦操运动的开设形式、不开展啦啦操运动的原因、学生对啦啦操运动的喜爱程度等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小学啦啦操运动的开展现状。
关键词:苏州市吴中区;小学啦啦操运动;开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2-127-02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8所小学进行抽样调查。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啦啦操的定义与分类
啦啦操一般分为两类,舞蹈啦啦操及技巧啦啦操。
舞蹈啦啦操通常是指在有音乐的伴随之下,结合各种带有不同舞蹈特点的舞蹈动作相结合,主要是为了展现表演者的不同舞蹈风格和特点,展现运动舞蹈能力以及小组风貌的比赛项目[1]。
技巧啦啦操也是指伴随着音乐,结合训练有加的技巧性、惊险而优美、活泼而生动的高难度动作为主要表现内容,结合相关口号和标语、啦啦操的基本手位和舞蹈动作,是主要以积极展现表演者超高的技术技巧及团结向上的比赛项目[2-3]。
2.2啦啦操的项目特征
2.2.1动作元素多,要求独特
啦啦操包含了爵士、体操、舞蹈、技巧、街舞等多种元素,啦啦操运动的动作又包含了跳、跑、踏、点、走等步伐、翻转与制动、腰胯动作、空中造型等,展现出变化多样的动作特点。
2.2.2人数多,技术水平不同
啦啦操竞赛规定的人数范围较大,在8~24人之間均可。在成套动作中,需要有多种不同技术水平层面的角色,对每一个角色的技术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均有不同要求。
2.2.3集体凝聚力强,荣誉至上
啦啦操最大的特点是团队协作,以追求“最高团队荣誉”为终极目标,要求队员之间有较强的凝聚力。
2.2.4道具的多样化
扇、旗、花球、棒、鼓等是通常用的啦啦操道具,它们具有非常丰富多彩的特点。运用合理的道具不仅可以使动作美化,而且还能使表演产生不凡的艺术效果。
2.2.5高昂激情的口号
技巧啦啦操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拥有十分高昂激情的口号。口号配合着标志牌、横幅,以及旗等道具以展现出团队精神、体现主题思想。
2.3 小学开展啦啦操运动的意义
2.3.1加强学生身体素质
啦啦操的主体部分是由不同种类的运动类型组成的身体运动,包括舞蹈和体操、技巧及跳跃等动作种类。这些动作类型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速度、灵敏性、力量及平衡能力。参加啦啦操活动会多方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增强各项运动技能,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4] 。
2.3.2 提高自信心
啦啦操运动对人体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啦啦操运动中,男生的托举和筋斗动作,女生的体操、跳跃和舞蹈动作,都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信心。
2.3.3加强团队协作能力
啦啦操运动强调的是团队整体效果,讲究的是整体合作。在完成各自的不同任务时,相互间的任务及责任也就转换成对整体人员的依赖和信任,故而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5]。
2.3.4提高审美能力
啦啦操运动中,选手们需着漂亮衣服,持多彩道具,随着动感的乐曲,完成利索干脆的动作以及保持美丽的笑容来与观众热情互动。这些需求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2.4苏州市小学啦啦操运动开展现状
由表1看出,在抽样调查的八所小学中只有3所学校开展了啦啦操这一运动,占所调查学校比例的 37.5%;而其余5所学校均未开设,比例高达62.5%。
由表2可知,在开设啦啦操的学校中,形式全部为舞蹈啦啦操。这提示了相关领导,是否可以适当增加啦啦操运动开设的形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
2.5苏州市吴中区小学啦啦操开展现状不理想的原因
未开设啦啦操的学校中,不开设啦啦操课程的原因各有不同:(1)相关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2)学校场地设施不够全面;
(3)能胜任的任教教师缺乏;
(4)开设啦啦操课程的经费不足;
(5)某些家长的不配合不支持。其中相关领导的重视度不足为其主要原因。
2.6苏州市吴中区小学学生对啦啦操运动的喜爱程度
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即发即收的方式,每所小学20份问卷,共发出去16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共145份。
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喜欢啦啦操运动,所以苏州市吴中区的小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喜好开展啦啦操运动,满足学生的需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苏州市吴中区仅仅只有37.5%的小学开展了啦啦操运动,而62.5%的小学还没有开展这项运动,在已开展啦啦操的学校中,其开设形式均为舞蹈啦啦操。
3.1.2追究某些小学不开设啦啦操课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相关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2)学校场地设施不够全面;
(3)能胜任的任教教师缺乏;
(4)开设啦啦操课程的经费不足;
(5)某些家长的不配合不支持。其中领导重视程度的不够而导致教学的师资条件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
3.1.3苏州市吴中区绝大部分的小学学生对啦啦操兴趣高昂,其中女学生更多。
3.2建议
3.2.1相关领导部门应提高对啦啦操运动的重视程度,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大对中学体育设施场地的经费投入,提供场地器材以供学生进行啦啦操运动,及时满足学生的需要。
3.2.2应该加强啦啦操教师的培训工作,并支持和鼓励学校体育老师积极参加啦啦操的课程培训和交流,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啦啦操的教学水平,促进苏州市吴中区啦啦操项目的发展[6]。
参考文献:
[1]花玲云.北京市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J].首都体育学院.2009.
[2]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10-2013年全啦啦操竞赛规则[S].2010
[3]陈丽丽.合肥市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啦啦操课程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徐中秋,徐艳,刘松霞.啦啦队的历史沿革综述[A].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
[5]卢晨曦.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6]张中菊.厦门市中小学舞蹈啦啦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8.
作者简介:
王敏(1990—),女,研究生学历,苏州市吴中区郭巷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