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碎思

2019-09-10孙大武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叶圣陶良好习惯语文教学

孙大武

【摘 要】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语文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语文的学习要发展语文意识,培养语文情绪。作为语文教学重难点的作文教学,同样要促进学生养成好习惯,即想清楚然后再写。

【关键词】 叶圣陶;语文教学;良好习惯

一、引言: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先生的这段话往往被我们概括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成为先生丰富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

语文学科不仅以它鲜明的工具性,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以它丰富的人文性,深刻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奠定生命的坚实基础,自然应当成为语文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先生没有专门的文章论述语文习惯的问题,但散见于各类篇章的相关论述仍然如珍珠一般闪亮剔透,发人深省,引人遐思。

二、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有序进行

“孩子长到两三岁已经能说简单的连贯的话,已经有了初步的表达能力;至于听话的能力,也就是接受的能力,发展得更早一些。对于这些,幼儿园应该加以引导。进了小学,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都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序’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客观实际是什么?一是语言学习的需要,一是学生接受的可能。哪些词是哪个年级可能学的和必须学的,哪些句式是哪个年级可能学的和必须学的,词和句之外还有全篇结构的问题,还有文章体裁的问题。这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序’,就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

“循序渐进”是这段话的核心内容。第一,它是指语文学科的本身有一个学习的渐进之序。第二,它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有一个渐进之序。第三,这样两个渐进之序必须紧密结合到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能力的渐进,亦即习惯的养成。苏教版语文教科书非常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循序渐进,脉络清晰。从整体上看,每一册都安排了应当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一学段4条:①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② 勇于发言,乐于倾听,认真写铅笔字;③ 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④ 勤查字典,主动识字。

第二学段4条:⑤ 认真写钢笔字,认真写毛笔字;⑥ 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⑦ 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⑧ 坚持写日记,爱护图书。

第三学段4条:⑨ 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⑩ 自主修改作文,多种渠道学语文;B11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B1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三个学段,每个学段都是4条,一共12条良好的学习习惯,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这四大核心任务,生动诠释了语文学习良好习惯培养的循序渐进原则。

值得指出的是,听说读写能力是每一个学段都有的习惯培养任务,但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又是逐渐提高、有所区别的。比如课外阅读,第一学段提出“乐于课外阅读”,强调读的兴趣培养;第二学段提出“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强调学思并重;第三学段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强调学以致用,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了。但这样的要求又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呼应了语文学习规律渐次提高的要求。

再比如,为什么总有学生写不好字呢?依照笔者长期观察的经验来看,首要原因就是学生写字的基础没有打好。写字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双姿”,就是基本笔画。起始时候对学生要求不严,养成习惯之后就难以矫正。这个问题必须面对。什么是写字的起始时候呢?一年级刚开始练习写字的时候。一般说,一年下来,学生写字的“双姿”就基本定型了。因此,写字教学,包括所有严重依赖良好习惯的语文能力,都必須“慢开始”。有了开始的“慢”,才能为日后的又快又好创造条件。习惯已经“定型”了怎么办?重新来过!但也不是简单地重来,要注意结合新的学习内容来做,避免造成新的学习问题。此外,这类学生身边已经有不少榜样了,教师可以给他们指定教写字的“师傅”,专门抓写字基本功。还有,教师要跟相关学生交代练字的目标任务,把问题明朗化,这样离解决问题也就不远了。

“这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序’,就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先生的这句话真是太有道理了,一旦违背了这个“序”,语文学习就要出问题。

三、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

“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有一派心理学者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一个词儿,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念,怎么写,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含义和限度,该怎样使用它才得当。一句句子,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说,怎么讲,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语气和情调,该用在什么场合才合式。一篇故事,不但使他们明白说的什么,更要借此发展他们的意识。一首诗歌,不但使他们明白咏的什么,更要借此培养他们的情绪。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发展他们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情绪”,这就是“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这样的话虽然说了很多年,但今天听来仍然无比亲切。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先作为一般的读者进入文本,明白文本讲了什么,有哪些能够引起学生自己的共鸣。这个阶段是信息获取、满足情绪体验的阅读,是所有读者的共同任务。但作为专业的语文学习者——学生,坐在教室里,由教师带领着学习语文时,他的身份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一般的读者了。他要进行专业的思考: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能不能换一种写法?作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有限,还不太能够自主进行这样的思考,或者即使能这样思考,也还不能够深入思考,这就体现了教师主导下语文学习的意义。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文本教学,教会他们如何做专业的阅读,培养他们专业的语文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秦兵马俑》第二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一般的教法是让学生注意句子中的三个数字,借此指出文本的数字说明法。但笔者认为, 这才仅仅是触摸到文本的一个表面,专业的语文阅读不能止步于此。[DK]“请同学们拿出纸笔算一算,230×62=?” 教师在语文课上引入了数学计算,这本身就很好玩,但真实的用意是,这句话为什么要在“东西长”和“南北宽”之后写上“总面积”呢?教师指出说明方法上反复强调的写法。230×62=14260,从阅读冲击力的角度看,14260远比230和62的表达更强烈。这就是叶老所说的“发展他们的意识”。这样的意识发展多了,就会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并进一步促使他们形成“思想的好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发展语言就是发展思维,而发展思维必须从发展语言入手。就目前的语文教学来说,有意识地借助语言发展思维做得还不够。在有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机械积累和解读的应试倾向还非常严重,教识字教读书变成了目的,这与叶老的上述教诲明显是背道而驰的。

四、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一个好习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从表面上看,书面表达是一个线性过程,必须一个词一个词按先后顺序写出来,但对写作者的内心而言,它却是一个综合了认知、逻辑推理、情感体验等的复杂过程。立体的感受与平面的表达是一对矛盾,对于才刚刚学习使用书写来表达的小学生来说,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先生说作文不难,会说话就自然会作文。

[HTK]“用嘴说话叫作说话,用笔说话叫作写文章。……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要有意思才有话说。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用笔说话,情形也一个样。”

先生的这段话是说给小朋友听的,最根本的意思,一是要讲明白说话跟作文的密切联系,二是希望由此可以减轻学生写作时的畏难情绪。因为说话跟作文毕竟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说话时有现场的情境,写作文时却没有这些在场。因此,往往就有会说的不会写、会写的却不会说的现象出现。

先生还进一步告诉我们作文不难,只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想清楚然后寫,这是一个好习惯。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写出东西来,人家就能充分了解我的意思,自己也满意。……教学生练习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就是要他们想清楚后写,不要随便一想就算,以有点儿朦胧的印象为满足。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而且受用不仅在写作方面。”

有教师主张从内容入手写作文,这当然是对的。但先生主张从目的入手,也自然有他的道理。作文的目的就是要回答“我为何写”,为何写是作文的强大内驱力。有了为何写,就彻底解决了作文教学中“要我写”和“我要写”这对矛盾。因为我要写,所以我如何写就有了存在价值。先生目光如炬,一下子就抓住了作文须“想清楚”。什么叫“想清楚”?就是明确作文的目的。作文之前的咬笔头,想的是为什么写,之后才是写什么和怎么写。

为什么写是立意,写什么是选材,怎么写是谋篇。这样的作文顺序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教师先要想清楚,再教会学生想清楚。养成了这样的思考习惯,作文教学也才有望得到长足的进步。

想清楚然后写,暗含了一个向书本这个例子学习的意思。教师要特别注意学习重点词语和典型句式的运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文本语言学习,不仅学习单个的词语,还要学习有迁移价值的句式,为“想清楚”提供范本,学习如何才能“想清楚”。

五、总结:好习惯不虚空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先生的论断是针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针对小学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幼学如漆,孩童时期对一个人终身的影响意义深远。好的习惯如同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时时刻刻都引导人向善、向美。

但好的习惯又不总是虚空的,不是可以无所凭借在说教当中形成的,最关键的是一个“养”字。“养”所强调的乃浸润之功,不争朝夕,但又分秒在场。吕叔湘先生说,教育的性质类似于农业,绝对不像工业。这一精妙的比喻,非常形象地揭示了教育的“养”字诀。但如何“养”呢?这样的过程必定应当在一个个实践当中达成。这个实践就是一节又一节功课,一个又一个活动。学校无小事,件件都育人。这样的大白话说出了一个大道理。培养良好语文习惯,奠定坚实的生命基础。育人如此,语文学习自然也如此。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叶圣陶良好习惯语文教学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霜的工作
燕子,住下吧
辽宁省盘锦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小学体育教学中良好习惯养成策略探究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