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素质教育的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思考

2019-09-10许丹余小燕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素质教育阅读教学

许丹 余小燕

【摘 要】 素质教育是每一位教师行动的新理念。语文学科如何冲破应试教育的禁锢,在阅读教学中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落实素质教育方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具体文本阅读中感受发现的愉悦,体会探索的奥妙,感受文学的艺术奥秘,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锻造学生理解分析的鉴赏能力,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亟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素质教育;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回顾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已进行的课程改革,从注重基础知识→“双基”并重→加强基础、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变化历程来看,语文教育已逐渐从旧教条式的以知识为本位、以死记硬背为手段的樊笼里挣脱出来,希冀找到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教学之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的关键在勇于探索,实践的关键在善于解决问题。然而,不同于充满无限奥秘、注重逻辑思维的自然学科,语文学科如何在培养人的素质方面有所贡献?

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学科。杨玉良指出,学科的划分让更多人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学习专门的思维范式,能使学习者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从中体验发现的愉快。一门学科的诞生不仅为学习者了解社会规律、揭示人文奥秘、认识改造世界提供武器,而且应该成为学习者喜爱它、有兴趣了解它、努力掌握它的不竭动力。如果语文学科不能给学生以发现的兴奋感,解密的开朗感,揭秘的震撼感,那么,学生对其不满乃至缺乏兴趣都在情理之中了[1]。因此,语文学科只有找到引导学生探索文学奥秘与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学之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评价方面,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创造性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如何借助阅读文本,践行这些明确的方针、规定与要求?

笔者的回答是——解读。文本解读是一种解剖文字、探索文體、解密结构、揭示矛盾的思维活动。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唯有解读才能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唤起思维意识;唯有解读才能触摸到文本的艺术奥秘。教师不仅要解读,而且要引导学生一起认真读书、认真解读;不仅要进行内容的解读,而且要进行形式的解读;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师生间高质量的解读对话,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文本的奥妙。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能领悟阅读的魅力与文字的美感。下面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文本解读,如何转化为相对好的教学处理,创造相对好的阅读教学。

一、妙解:只缘身在文本中

解读是吸引读者的秘密所在,是揭示文本带给学生愉悦兴奋原因的阅读活动。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参考书,存在将“拿来主义”贯彻到底的态度;有的对文本解读囫囵吞枣,抓不住精髓;有的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教者无味,学者无趣,既无高质量的对话,又无思维的碰撞,最后草草收场。钱梦龙认为,首要的因素是自己反复品读课文,直至体悟作品的具体特点、奥妙,而后才进入教学设计,否则就本末倒置了。于漪也反复强调,学生认为现代文一看就懂,不认真咀嚼,不去体会文字应用的奥妙,这是一种误解;要领悟语言的魅力、思想的精髓,就要多钻研课文,乃至要穷尽其中的奥妙。那么,教师要如何进行文本解读?首要的因素是全身心地沉入纯阅读。教师要深入文本,以纯净的心去接近文本,原汁原味地阅读,与文字进行一场心交心的对话,完全沉浸于文本之中,抓住文本的“妙”。

1以解读《爱之链》为例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爱之链》就需要静心阅读。这是一首爱的赞歌。当读者沉浸在纯阅读中,脑海将会浮现在天寒地冻的冬夜,一个失意的人驾驶破旧的车行驶在乡村公路上的落寞凄冷的画面。读者会对这个落魄之人在严寒的冬夜帮助妇人修好汽车所折射出的爱的光辉产生共鸣,会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而拍案叫绝,不知不觉陷入文本之中,情不自禁为作者针脚绵密、天衣无缝的情节设计击节赞叹。《爱之链》写了三件事,这三件事构成因果链,前因造成后果,使情节有机统一。因为乔依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在公路遇到妇人时会主动帮助;因为妇人得到乔依的帮助,并且记住了乔依的话语,所以她帮助女店主;因为女店主得到了帮助,所以才会安慰丈夫,环环相扣,形成因果关联的故事情节。首先,文章的亮点在于谋篇布局。随着事件的推进,人物并不知道正在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事件都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布局用薛法根老师的一句妙语概括就是“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这也是小说的结构艺术,每个细节设计合情合理,严丝密合。教师做文本解读时,除了要关注人物、情节,还要关注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所铺设的,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爱之链》开头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个荒凉冷寂的场景,一方面与乔依失业穷困潦倒的窘境与落魄凄凉的心情相符,另一方面反衬了世间爱的温暖。一个失业落寞之人的妻子即将生产,家庭经济拮据,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需要别人的安慰与帮助,但越是错位,即越是需要获得他人帮助的人,越帮助他人;越是在困难时觉得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越是需要钱的人,反而谢绝了金钱的回报。这种越是不实用、越是无功利的行为,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就越大、越动人,也就越反衬乔依乐于助人的大爱。其次,人物的语言描写。文章两处写了乔依的语言,这两处语言描写正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关键点。最后,教材的课后习题也会对教师解读文章起到辅助作用。《爱之链》课后习题的第二题是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爱之链”为题。这是指向小说的思想之美。好的小说一定表达了对人、对事的智性之美。《爱之链》这篇小说意在感化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这“爱之链”中的一环,将爱永久地传递下去。综上所述,教师要从情节的因果关系、细节编造的合理性、人物性格的优缺点及环境描写的艺术性解读文本的奥妙。

2以解读《桂花雨》为例

《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散文。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自由随意。南帆在《文学的维度》中认为,散文的首要特征是“无特征”。这种“无特征”的特征说明散文在实际解读中的难度也是最大的。但是,借客观对象表达情思是散文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特征。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为例,琦君选取的特殊客观对象是桂花,借助桂花将自己的情思隐含于感性画面之中。但是散文的客观对象与诗歌的客观对象(即意象)不同,诗歌的意象是概括的,不问具体是哪个牧童,不问牧童的个性特征,不问到底是哪一处景象,而散文的客观对象一定是充满个性化的。当然,这是由于篇幅限制所带来的不同。那么,抓住客观对象的个性特征就是解读散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桂花雨》的意象——桂花,其特殊性就表现在这是家乡的桂花,而不是别处的桂花,因此在散文中,作者要充分展开特殊对象的特殊特征,给读者以强烈的新鲜感。当读者静心阅读《桂花雨》时,仿佛闻到了字里行间弥漫着的香味,整个人仿佛完全浸润在桂花的香气和童年时代的摇花乐中。课文有六处描写了桂花的香味:①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②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③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④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⑤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⑥ 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就是桂花在琦君笔下所展现的特征,解读这六句话就等于抓住散文客观对象的个性特征,从此处入手就能分析作者的情思—— 对故乡的思念,更是一个漂泊在海外的游子对祖国的盼望之情。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全身心投入纯阅读,脑海中还要积淀一定的语文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有时还需要引入一些作者资料,以更精准地解读文本。通过多方的力量,由“整体—部分—整体”循环往复进行纯阅读,真正进入文本主体去体验作者的经历,感受作者的生活,那么文本的内容、意蕴及蕴藏的形式奥秘都会慢慢浮现。当然,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并不断加以实践,只要不放弃, 终究能提升教师对文字的感知,解悟文本的艺术奥秘与结构奥秘,为创造惊艳的阅读教学不断积淀。

二、妙教: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个好的解读要经历反复的纯阅读才能获得妙解,但是教师有了妙解又不能将自己的解读全部简单地、直接地抛给学生。那么,教师就要思考第二个问题,即如何将妙解转化为妙教,从而让学生在柳暗花明之际有豁然开朗的妙得。为此,教师要设计好的课堂活动、好的课堂问题、好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挥思维能力,整合提取信息,品味文字,感受形象,实现生本解读对话;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实现从妙解到妙教的华丽转变。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案例分条阐述。

1好的课堂问题

好的課堂得益于好的课堂问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核心问题,然后根据核心问题确定问题链,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如《爱之链》的解读,教师要创造相对好的教学,应设计哪些课堂问题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如果喜欢,你们能用一个词概括喜欢的理由吗?”第二个问题:“在这条‘爱之链’上有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及情节有整体的把握。第三个问题:“这三件事有什么联系?你能不能用关联词将三件事串起来?”此时,学生体会到了小说情节因果关联的微妙,接着教师提出第四个问题:“如果故事的结局不是乔依,换成另外一个人,你觉得怎么样?”至此,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小说魅力就在问题的解决中,慢慢被学生解读、分析和领悟到了。对于环境描写的艺术性,教师可以设计诸如“课文开始营造了一个什么环境?”“作者选取了哪些事物来表现这样的环境?”“为什么以环境描写作为开头?”等问题。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描写对人物的渲染,反衬乔依的大爱,解析环境描写对小说情节的推动作用。在课文结束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为什么以‘爱之链’为题,说说你的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观照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2好的课堂活动

好的课堂活动能使学生在具体的过程与实际的操作中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教师在《桂花雨》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出示描写桂花香的六句话,让学生品读这六句话,根据每句话描写桂花香的程度标星,描写桂花最香的句子给予六颗星,描写桂花最不香的句子给予一颗星,并说明理由。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兴趣浓厚,而且目标非常明确,指向文本的语言文字分析,让学生在品读和标星的活动中了解桂花的特征,进而体悟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爱之链》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意犹未尽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环境描写续写结尾。再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的教学,教师以“同学们,现在有一个为教材征集插图的比赛,你们想参加吗?”的问题开头。首先,教师请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画荷花图。然后,教师挑选几幅作品,师生共赏,学生再读文本,评论哪一幅画最合适并说明理由。最后,教师请学生对不合适的画说一些修改意见。这样的活动操作让学生在创画、评画、补画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了多次对话,在分析中加深了对荷花的感受,体会文字描写生动准确的特点。

3好的教学处理

教学处理取决于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陷入困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处。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体悟,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一旦分析发现则必有豁然开朗的震撼美。

关键字词替换比较法是抓住关键语句中的关键字词,用替换比较的方法,意在让学生领会“适当的词用在适当的地方”的奥秘的教学方法。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中的“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的“浸”字。著名作家汪曾祺认为,作家语言的独特处不在于他能用别人不用的词,而是在用别人也用的词里赋予别人想不到的意蕴。“浸”是“泡,使浸透”的意思,通常我们用于洗涤衣服或者具体的物品,不与嗅觉的香味连用,但是“浸”字用在这里却是“唯一的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替换比较法,将“浸”字替换成“泡”“飘”等字,让学生品读感悟。一是从音韵上品读,“泡”字和“飘”字是声母[WTXT]“p”音起,以韵母“ao”音终,整个字的读音给人以一种洪亮之感,与香味弥漫的意境不合;而“浸”字以声母“j”音起后,接齐齿呼韵母“in”,[WTBZ]整个字的读音给人以沉醉厚重之感。二是“浸”字不仅表现了香味的馥郁浓烈,将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具体化、可观化,还写出了人们的精神享受。这里的香不仅指桂花香,更多的是回忆甜。

矛盾分析法,是在文本的矛盾处解读分析。但这里的文本不是狭义的课文,还包括广义的资料,例如作者同时期的作品、同题材的文章,或者其他作者的相关作品等。教师引入内外部资料是为了将学生容易忽略的矛盾揭示出来,引导他们深入解读对话。这样的分析必有惊喜乃至惊叹之美。例如,根据课文的描述我们知道,乔依家境贫困,妻子将要生产,急需用钱,这个时候有一笔钱就在眼前。教师提问:“乔依应该接受这笔钱,但是乔依谢绝了,读到这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将乔依设计成一个家境尚可的人与穷困潦倒的人,哪个更好,为什么?”对故事矛盾处的分析,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与文本进行解读对话,进一步体会这种“错位美”,在错位的对比下“爱”的内涵自然就深入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也有矛盾处,如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可是从琦君的原文我们了解到,杭州的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香闻十里。杭州的桂花和家乡的桂花香味其实是不分上下的,可是在母亲口中怎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这是一个显见

的矛盾处。母亲这一句话不就是作者内心的想法吗?或许这就是对“江山信美,终非吾土”最好的注解吧!

当然,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在实际阅读课堂上运用好的语言,与学生由文入境生情,共享精神大餐。

语文就是一个偌大的、蕴藏着无限能量与美好的宝藏,等待我们去耐心开掘。阅读好似一片神秘的森林,需要我们去用心发现。教学何尝不是一片汪洋大海,值得我们精心探索?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与引领下,把世间最美的文字展现给我们的学生吧,告诉他们其中的奥秘,让他们沉入这块美妙的领域,饱尝发现的愉悦,享受精神的食粮,驰骋思考的草原……

参考文献:

[1]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素质教育阅读教学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