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感教育”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0朱金旭
朱金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我国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教育理念。在德、智、体、美、劳教育的要求之下,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艺术能力与情感感知能力成为中小学生美术课、音乐课等相关课程发展的重点。为此,本文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运用进行着重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 教学 情感教育
在素质教育和县域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的推动之下,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让中小學生通过情感教育提升审美体验,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美术老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浸透,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创造力与绘画技能。因此,老师需要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上,融会贯通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着重课堂情感教育,激起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动手创作技能。
一、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对学生融入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依照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可以促进中小学生个性发展,提升中小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与动手能力。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上融入情感教育,可以帮助老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真心世界,营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心扉,从而创设出优越的课堂环境及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从古至今,众多艺术学家十分注重对人的情感熏陶,利用艺术教育方式提升人的自我情感,充分升华人的内心世界。中小学美术课程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教师通过课堂对学生展开美术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从而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美术与情感相结合
艺术是灵魂的再现,是情感的暴露。情感的产生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美感的产生与体验,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利用教学情境的感染力去感化学生,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在创设美术教学情境时,需要依照美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特点进行相应的创作,让学生能够通过全方位的感观调节,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融入到对艺术欣赏的心理状态,使学生能够在艺术审美情境之中收到触景生情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
2.美术与文化相结合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从一定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时,同样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由此可见,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生活环境即饱含文化情境,不同的艺术作品都有各自产生的环境,能够充分地体现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因此,中小学教师在开展美术鉴赏活动时,需要让学生对作品的创设时间、地点、作者、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能够追根求源地寻找每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历程,从中体会美术艺术作品的深刻文化内涵,让学生在鉴赏时达到与美术作品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与交流的目的。这可以让学生认知艺术作品与文化情境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美术与幻想相结合
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把手,中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亦然。美术教师更需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把艺术的种子播种到学生心中,让中小学生对艺术、对生活、对世界产生认知兴趣。学生对美术课堂有了兴趣,就会带着一颗玲珑剔透的心来感知、来体会、来创设。每一位学生的心里都有着对未来美好的期许,对世界不同的认知与理解,都想用手中的画笔绘制出内心的美好。把美术教学和学生的幻想世界相结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三、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
1.丰富教学方式,进行情感教育
中小学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时,需要准确驾驭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避免模式的单一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考虑到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段,十分喜欢游戏,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趣味情境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营造出具有情感教育的氛围。例如小学美术教师在教授《画表情》一课时,需要设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部表情,用语言描述各种表情的特征,例如哭、笑、怒、哀。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表情”的应用价值,明白“表情”产生的特征,体会“表情”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教师要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对“表情”一词有完整的认知,明确表情是由眼睛、嘴巴、眉毛之间的微妙变化所传达出的一种情绪,通过对“表情”的认知,懂得人情感的微妙变化,增强情感运用能力与掌握能力。这有利于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灵活运用眼睛、嘴巴、眉毛的不同变化绘制出不同的表情,使学生充分掌握表情绘画能力,提升学生情感逻辑思维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情感教育
为了营造出情感教育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开始时需要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国龙》时,教师需要运用到我国古老的龙文化,使学生对我国龙文化与历史有初步的认知,让学生从中充分地体会到我国古老文化的源远流长,提升学生的情感思维。通过让学生对“龙”身体形态的观察,抓住龙头、龙身、龙尾等各部分特征,从中感受到龙奇特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状态,明白龙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然后运用手中画笔进行“龙”的绘画活动。或者是引用《小鲤鱼跳龙门》这部动画片,分析出鲤鱼与龙之间的共性与差别,让学生开阔思维、展开想象,形成自我的“龙”认知与理解。另外,我国在谈“龙”的时候还会与“蛇”联系在一起,“龙”是一个极其虚幻的动物,学生在绘制“龙”作品时缺乏整体认知,教师可以将“蛇”的形态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将虚幻的内容转化为实体,让学生明白“龙”具有“蛇”的灵动性,在“龙”文化发展中,是人民对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团结统一的追求与期许。对学生进行以上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进行“龙”作品创作时,将生活文化有机地融入进去,使学生的作品上不单单有“龙”,还有一些灯笼、烟花等喜庆、祥和的图画,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生活常识,促进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感教育
当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已经渗透到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够开阔教师视野,更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但好奇心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能动性,营造出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例如学生在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艺术鉴赏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向日葵”的相关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背景等多方面进行了解,把握美术作品的创作历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向日葵》创作思想与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促进情感价值的正确形成。然而观看这些创作资料比较枯燥,学生会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观看《向日葵》创作的视频,不但能够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向日葵》的创作背景,而不是停留在知识体系的表面,避免文字信息的枯燥乏味,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审美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增强学生的现实体验。
总而言之,把情感教育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课堂,能够增强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中的兴趣与能动性。通过教师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有效地融入教学环境之中,让学生能够对美术艺术进行充分的认知与了解,扩展学生的知识认知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因此,教师一定要冲破传统教学手段的桎梏,及时更新教学思维,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小学美术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姜玉亮.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J]. 学周刊(中旬),2014.
[2]王平. 初中美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 科技资讯,2012.
[3]沈香香.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赤子(上中旬),2016(22):246.
[4]郭艳清.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赤子(上中旬),2015(23):319.
[5]卢立远.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15(16):141.
[6]张海燕.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美术教育研究,2013(0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