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学生思维,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2019-09-10蒋美
蒋美
摘要: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推动着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都重在呈现学生思维,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学行为转变前后将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以及不同的教学行为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 中职数学课堂 呈现学生思维
一、数学核心素养落实之基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中职数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思维和数学应用。数学抽象体现在学生在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的亲身体验过程中,积累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培养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和不断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解决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的问题;直观想象主要体现在提升数学结合的能力,能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探索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具备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工匠精神;逻辑思维是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具备在生产、生活中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有逻辑地表达与交流;数学运用是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核心素养要在中职数学课堂落实,就要让学生的思维尽可能的呈现出来,给学生素养发展的载体,通过教师行为变化,让这些思维过程可视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二、数学核心素养落实之前提:对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认识
近年来,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当前教育的重心。对于中职数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改变教学行为迫在眉睫。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亲身体验,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现阶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可能完全摆脱教学经验、习惯、传统等因素制约和限制 ,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不敢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遵循自己的习惯,当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理解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质疑,甚至怀疑自己的教学理解是否正确,就会陷入“想做却不敢做”的状态,畏首畏尾,不敢前进。2、“不去做”,很多教师接受课程改革,也明白核心素养的落实对学生的重要性,但他们不愿意改变自己当前的教育行为,墨守成规,不愿前进。3、“想当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结合学情,不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凭自己主观意识作出教学行为,学生学而不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改变教学行为,根据学生情况,及时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而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都应以学生为重心,注重学生思维的呈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培养工匠精神。
三、核心素养落实之教学行为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个普遍的特点: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但是学生缺失了应有的学习过程,自主过程缺失,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往单向性。学生缺失应有的学习过程:存疑、批判、探索、想象、创造。有碍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要及时转变教学行为。
接下来就以汽修专业学生学习《函数奇偶性》定义的学习教学行为转变进行对比分析。
课前预习,教学行为转变前:直接布置任务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完成练习题。
教学行为转变后:根据学情,明确学习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思维呈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信息化教学平台等,将任务发布到学习平台。例如,在本课设置了两个课前任务:学生登陆班级微信群,
1、查阅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行为表现明确评价标准。
2、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课:复习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知识,体会对称美,完成课前学案,组长将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观看微课时思考(1)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2)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有什么特点?
最初的教学行为实施后部分学生会很死板的去看看书,浏览一遍,就知道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函数奇偶性,没有任何思考。甚至有部分学生根本不会去看书预习,教师得不到任何的反馈。而教学行为转变后:学生查阅评价标准,本堂课怎样进行评价打分,他就会思考我要怎么做才能挣分,为本组为自己挣得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课,复习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等知识,并及时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现在学生手机不离手,学生发现原来我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作业,方便,快捷,学生参与度较高。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并有及时的反饋,及时呈现学生思维,可以及时检查学生思考情况,并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在课前和课后借助信息化平台布置任务,及时反馈学生预习、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课中,1、新课引入:
教学行为转变前:以对称的图形引入,展示图片:比如说教材中背景天安门的图片,或者拱桥图片,让学生观察他们是中心对称图像还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行为转变后:播放炫酷带有背景音乐的汽车视频,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观察这几种汽车视频的标志。再用ppt将这几种汽车视频的标志图片展示出来,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学生思考并自主回答后,紧接着展示几种常见的函数图像,提问:在前面几种汽车标志图案中哪些是和这些函数图像相似的?找出相对应的。
最初的教学行为中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知识点是初中学的,很多同学都已忘记,在本节课开始就会遇到难题,学生积极性就会丧失。因此在引入新课的教学行为改变后在课前利用微课复习就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教学行为转变后:引入结合学生学情,汽修专业的学生,全是男生,对车很感兴趣。因此利用炫酷带有背景音乐的汽车视频引入,吸引学生眼球,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找函数图像和相似的图像的车标,将函数与学生专业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该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呈现,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和他们专业的联系,函数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就在身边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同时体验对称的美,函数图像的美,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
2、构建概念:奇偶函数定义:
探究2类比探究1进行学习。在本环节会在课前发下任务单,这两个探究活动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本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进行作图,观察、探讨、归纳,并作好记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以竞答形式向全班展示合作学习的结果,若有不足,其他小组作补充,教师及时进行点评,纠正。在该过程中设置问题组,由浅到深的问题,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从“形”和“数”上来理解“对称”。然后教师进行动画演示 ,两个函数的对称性反应到函数值上具有的特性,自变量互为相反数时它们的函数值的关系如何。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奇偶函数定义,学生自主发言,若有不足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直至定义完整。
在最初的教学行为中,知识全是教师直接给出的,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对学生来说奇偶性定义就是这样的,抽象,难懂,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完全就是被动接受。学生能获得的就是奇偶性定义的这些字而已。在教学行为改变后,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重视学生思维的呈现,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小组汇报结果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思考问题组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定义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教书育人,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在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们绝不是照本宣科,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力的培养,情操的培养。
课堂的教学行为是多向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课堂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达不到学生最基本的述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呈现,因此就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存疑、批判、探索的过程。特别是教师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落实自己的想法,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这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
参考文献:
[1]刘国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函数奇偶性》在教学中的实施效果.《中学数学》.2008
[2]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特征.数学教育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