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说题思路

2019-09-10陈思明

高考·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干扰分析

陈思明

摘 要:2017年全國高考文综I卷的第37题的素料来源于王洪桥等人的《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物群落、土壤、游径侵蚀对践踏干扰的响应》论文,研究对象--山地苔原带位于长白山西坡的核心景区,本题探讨山地苔原带受践踏干扰影响的植物群落、土壤、流域侵蚀等。

关键词: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干扰;分析。

一、基于区域认知的命题背景分析

长白山其主体是一座休眠火山,高耸的山体使其自然景观垂直分异发育明显。气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带会随海拔的升高而呈现垂直自然分异。北极圈内的大多数岛屿、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是水平方向上的苔原带主要分布区。那里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气候严寒,夏季短暂,冬季漫长多暴风雪,严寒的气候导致那里冻土广布、沼泽化现象普遍。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中低纬,无法发育平原苔原;因而长白山上发现典型的高山苔原,可以弥补了我国缺失的极地自然景观类型的缺憾,因此长白山山地苔原带具有及其重要的科学意义。

长白山苔原带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极易受践踏干扰的影响。文章以长白山西坡核心景区的苔原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方调查法和实验室分析法以探讨受践踏干扰影响的苔原带游径的植物群落、土壤、游径侵蚀等。研究结果表明:苔原带游径植物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较于草原、森林等植被来说受践踏干扰程度更大,践踏干扰会使群落多样性减少,均匀度下降,而物种优势度与其他群落不同,其具有不明显的规律性。

二、基于区域认知的命题立意分析:

随着教育部启动新课程改革,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逐渐从基础理论转型到实践应用阶段。高考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2017年全国文综1卷37题考查充分体现和导向了这一转型。本题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线侧重地理学科素养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立足于“以现实世界的资料和方法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它力求检测考生在解决真实的复杂的情景时所展现出来的地理学科所具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人为践踏即是材料中所说的“干扰”,在人地协调素养思想的渗透中探讨人为干扰对苔原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意图反映的是“人对地”的影响。基于人地协调素养思想的渗透,在长白山苔原带这一特定真实区域情境中强调区域认知和时空综合的综合思维的考查。在区域认知(山地的阴阳坡差异、海拔变化)和综合思维交互中设计一组问题链,以期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这一地理关键能力。

2017年全国文综1卷37题旨在导向高中学地理教学要渗透:以区域认知为载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贯彻落实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培养。本题依托长白山苔原带这一真实情境引导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要以实际区域为背景进行,突出时间分析与区域发展,引导考生通过“观图、知地、析因、究理”来认识区域特征与差异,探索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形成因地制宜的区域开发观念。引导师生坚定区域中的地理要素是融合和叠加的,指导学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等角度去训练和提高综合思维能力。重视基于真实情景创设复杂且具开放性的问题,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区域中自然与人文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微观研究并通过考试,把具体任务与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相结合,引导考生从地理视角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接近自然、融入社会、走进生活。

三、基于区域认知的解题策略

1、准定位,如本题要准确定位出考察的区位是长白山的山地垂直自然带高海拔地区。

2、细审题,抓题目中行为动词的中心词和限定词。(1)审设问:注意设问中的设问动词,即问题的本质。(2)审材料。根据设问,对考题中所展示的大量文字信息进行读取、筛选,对图形信息中的图名、图例、注记、经纬线等仔细研读。根据图文信息全方位搜索与题目相关的所有显性、隐性信息,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推断。如对本题第1问解题时的关键点在于文字信息中所提到的“单峰变化规律”,结合图形信息可知阳坡呈现随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减少的斜线变化,故阳坡会受到强烈干扰且干扰部位在2000-2300米处;而阴坡的植物多样性的峰值2300米处。

3、以区域认知为依托运用综合思维组织答案内容,书写答案时要注意几点:(1)抓住关键词,规范地理语言的表述,尽量使用地理术语来作答;(2)学会运用材料中的信息答题;(3)语言表述力求精准、规范。以本题第4小题为例,从坡面差异入手,明确阴、阳坡之间的面积会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从而确定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影响表现在使植物多样性减少;随海拔的继续升高,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会减少;阴、阳坡间因坡面差异减小将导致相互的水分和热量交换作用增强,所以植物多样性减弱。

总之,面对新材料、新情境派生出的新问题,固有的答案和思维模式已经难于适应。将真实生产、生活中的情景相渗透,运用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复杂多样的情景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各地高考地理试题的主要方式。针对特定问题的解题思维模型,可采取以下策略:①立足材料阅读分析:寻找所回答问题与图文材料之间的结合点、隐含的联系,找到相关线索获得有用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②基于区域时空尺度分析:准确把握区域地图的各种尺度,在找准区域时空尺度的基础上,归纳区域时空特征、比较区域之间时空的差异,分析其地理成因、评价人地关系;解答具体问题时要立足于所选区域的时空特征出发,认识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学会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③运用综合思维: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区域内各种地理素的相互关系,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推导出自然要素和人文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多果多因”的逻辑分析思维。

本文系课题《基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下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批准号:17DTRTL008)和课题《《基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下区域地理认知素养培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ZXDL-201700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生军.“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

[2]呼霞.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延安:延安大学,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科学处置调频广播信号对民航通信干扰实例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