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9-09-10徐怀录

高考·中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考实践

徐怀录

摘 要: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协同举办相近专业的贯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条件,也为中职学生继续升造提供了通道。但在近年来的实际教学当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如何解决中高职教育贯而不通、联而不合的问题,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从中高职贯通教育工作实施以来的主要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的建议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五年制贯通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教育;实践;思考

中高职院校贯通培养,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各省举办中高职贯通教育已成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主要有“3+2”、“2+3”、“2+2+1”等形式,虽然模式不尽相同,但都是五年制,由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协作举办同类专业的贯通教育,这种办学模式的优势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条件,也为中职学生继续升造提供了通道。但是,就是这样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当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高职院校抱怨招来的学生素质差、管理难,中职学校则因为学生入学即是“准大学生”而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松懈,也不能很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如何解决中高职教育贯而不通、联而不合的问题,是摆在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现将我校在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与思考提出来,共各位同仁商榷。

一、中高职贯通教育工作以来的主要做法

(一)积极响应政策,拓展中职学生上升通道。按照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我校自2013年以来,结合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大力开展了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9所高职学院的专业开展了“2+2+1”模式(即:初中毕业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2年后,通过考试、考核,到高等职业学校学习2年,然后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获得高职学历。)试点教学工作,与合作高职院校一起在教学管理、对口升学、就业工作方面完成了以课程衔接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有效促进了中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改革,加快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提高了中高职院校的入学率,

(二)以加入职教集团为平台,积极参与合作办学研讨交流活动。2013年以来,我校先后加入了平凉市职业教育集团、甘肃机电、甘肃汽车、甘肃交通、甘肃林业等职教集团,并且是甘肃省农业职教集团和甘肃省资源环境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积极参与职教集团主办的教学交流研讨会,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改革创新、勇于实践,主动承担集团工作,为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机制做了较有实效的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依托中高职合作办学要求,不断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中高职贯通教育以培养学生专业水平的渐进性学习为特点,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我校不断加强教师的交流与培训,聘请合作院校专业骨干教师来学校现场培训指导,解决了专业教师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瓶颈问题。在全校深化了教師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培育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

二、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与中职贯通教育教材存在脱节现象。中职、高职学校从隶属关系、办学层次上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高职学校对中职学校既无行政关系,也无教学业务指导职责,中高职贯通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办学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故而,中高职贯通教育主体内部课程并没有从整个职教体系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一体化设计,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标准制定上各成体系,在教材选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体系、教学评价等方面自主性较强,而且专业课程门类繁多,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体系缺乏递进性,部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造成了教师、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协调发展。

2.培养目标和招生考试环节不对接。职业学校都强调“重技能、轻文化”,高职阶段课程设置与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形式类似,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顶岗实习、任意选修课模块。高职教育由于生源对象的主体是普通高中生,因而培养要求上对学生专业是从零基础开始教学,高职教材大多是为适应高中生源而设计,这对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生而言,存在诸多的不适应现象。

3.教学衔接不到位,彰显不出贯通教育的优势。

中高职贯通教育课程无论是文化基础课或者是专业技能课,都要有一定的递进关系,中职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础职业能力,高职阶段课程应当以中职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为基础,加强职业岗位能力拓展。可是,中职生进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程学习普遍较为吃力,但在专业课上却能大显身手。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的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着衔接不够和重复训练的现象。

三、对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的建议

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实质是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两个教育主体的教学运行衔接,核心重点是课程衔接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贯通培养的前提是专业对口、课程对接,为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提高五年制贯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议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

(一)成立协调机构,健全规章制度

建议在省、市层面成立一个有权威、有统筹协调能力的管理机构,如中高职贯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隶属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统一协调中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工作,推动中高职专业课程的对接,统筹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内容,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上较好的衔接起来。根据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与取舍教学内容,高职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是中职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提升,顶岗实习是中高职阶段专业技能教学对接生产过程的重要过程。

(二)加强课程设置衔接,统一规划通用教材

一要实现教材运用的整合重构,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按照五年制计划有序衔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能力拓展、职业综合实践与资格证书五个模块组成,各个模块中、高职课程层次分明、形成梯度,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有效衔接,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思想。

二要针对不同生源,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分类教学。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生源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进行分别教学。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有两类:“三校生”(指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普通中专的学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源的的不同,教育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行统一的课程标准问题较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针对不同的招生对象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可以给普通高中生源适当减少文化基础课程,增加专业课程,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给中职毕业生降低文化课程难度,依据动手能力较强的实际,进一步强化专业课程的训练,突出技能训练特色课程,实现高一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三)加強转段学生教学管理,改革招生考试内容。

由于中高职贯通教育学生的“准大学生”身份,使他们没有升学就业压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不足,如何激励和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教学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建议在入学时要设置门槛,实施入学条件外,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行考试淘汰制,坚持“宽进”与“严出”相结合,每学期要参加合作高校期末统考,有一门课程不及格或补考后仍不及格的学生不升学,保证升学的学生基础课不欠账,规定学业成绩达不到一定标准的要留级,让学生的学习一直有目标任务,有动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培养优秀教学团队

贯通教育专业教师要定期交流沟通,探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寻求科学的解决办法。针对贯通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需求,设计一定的研究课题,由高职和中职教师共同组建科研团队,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解决存在的问题。中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培养和培训,根据学校专业要求安排教师到双方院校交流,到管理、服务第一线或企业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五年制贯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前景广阔,政策支持力度大,为国家建设制造业强国培养真正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实际意义。中职学校作为生源基地,我们将与高职院校一道积极研究,认真实施,为我国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

[2]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甘教职成〔2015〕9号);

[3]赵晓宁,毕万新《“3+2”模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猜你喜欢

思考实践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