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体与英语抒情散文的赋体汉译

2019-09-10万兵李绍青

雨露风 2019年2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

万兵 李绍青

摘要:文章从赋与赋体情书创作(“以文为赋”)中吸取理论营养,以抒情散文名篇《乔布斯情书》的赋体译文为例,在翻译实践中,实现赋体抒情功能和散文审美特征的完美结合,为建构英语抒情散文汉译理论(“以赋体译文”)做出努力。

关键词:赋体;抒情散文;以文为赋;以赋体译文

作为文学体裁,赋既有散文之形,又有诗之韵;作为创作手法,“以文为赋”,既保留诗的情韵,又吸取散文的笔调。乔布斯在结婚廿周年时写给娇妻的情书(《乔布斯情书》),文字轻盈,韵味独具,堪称英语抒情散文名篇。文章尝试以赋体汉译之,探讨赋予赋体情书创作理论(“以文为赋”)对于英语抒情散文汉译理论(“以赋体译文”)的建构意义,为其汉译理论研究及批评研究提供洞见。

一、赋体创作中的“以文为赋”历时性考察

赋,滥觞于先秦,鼎盛于汉魏,变革于唐宋,至明清,才渐成文学品性。其易见处,唯余楚辞印迹——“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文心雕龙》)。在被誉为汉赋先声的《赋篇》(荀子)中,句尾用韵,铺采摛文,对后世散文创作影响巨深。如:

桀纣以乱,汤武以贤。涽涽淑淑,皇皇穆穆……君子以修,以穿室。大参乎天,精微而无形。

在《西都赋》中,班固承继司马相如铺张扬厉的气势,突出典雅的文风。有文字为凭:

礼上下而接山川,究休佑之所用,采游音之欢谣,第从臣之嘉颂。于斯之时,都都相望,邑邑相属。国借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规矩。

汉魏时代,冠冕“建安七子”的曹植,其代表作《洛神赋》,堪称赋苑中的奇葩,其文借排比,对偶等修辞格,尽显洛神之美。如: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咬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

与曹植并称的王粲,其抒情名篇《登楼赋》,语言柔曼,情景交融,终成乱世之音。引例为证: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初唐开元,文人沿袭六朝风格,以骄为文。逮及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骄文。至宋初,骄文与散句同现。此处,可援引文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记》)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由上观之,王勃《滕王阁序》、柳宗元《小石潭记》、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深受《洛神赋》的影响。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骄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宋代散文家欧阳修“以文为赋”,打破赋和散文的体式隔阂,实现赋的抒情功能和散文的语体特征完美结合,创作声情并茂、意境深邃的文赋。

初浙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秋声赋》)

研究发现,句法长短,活泼流动,伸缩自如;用韵选择,相对宽松,“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人旁韵,乍还乍离,出人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欧阳修全集》卷五《诗话》)。缘于此,一代文豪苏轼,取法欧阳公,既打破声律限制,又保持赋的特征。但观首段: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排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清末大家梁啟超,散文创作深受影响,《少年中国说》当属其代表作。在句法上,以散句为主,其笔势,其笔调,勃郁顿挫,犹如“万解泉源”,喷薄而出;凡大笔经行处,参差疏落中,偶见整饬之致。在选韵上,多押韵,易韵快。如: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

二、赋体情书《怨郎诗》中的“以文为赋”

古往今来,诉说情感的文字(短小精悍的祭文、情书),多以韵文诵之,其长处在于以声情动人,短处在于难以曲尽细节。“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西京杂记》卷二)。其中,“文”“质”“宫”“商”者,盖赋之文字音韵也。

“言之成章为文,文之成声则为诗,诗与文同谓之言,亦各有体而不相乱”(《怀麓堂集》卷六十四)。缘于此,一代才女卓文君的情书《怨郎诗》,铺采摛文,以文为赋(“韵散合一”,“骄散结合”)。

(一)《怨郎诗》原文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批把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二)“以文为赋”中的声韵律分析

1.由抑扬组成的平仄律

南北朝文体学家刘勰主张,“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即,字调有清浊平仄之分,声韵有双声叠韵之别。推衍之,平仄说,以飞沉言之。飞指阴清,平声;沉指阳浊,仄声。缘于此,清浊平仄,穿插杂陈,声韵谐美,文采绚然。

為了便于研究,将各分句首字与尾字摘录如下:

(1)一……后,二……悬。虽……月,谁……年?七……弹,八……传,九……断,十……穿。百……想,千……念,万……怨。

(2)万……完,百……栏。重……雁,八……圆。七……半,……,六……寒。五……火,……。四……黄,……。……,三……转。……,二……断。

特将各分句首字与尾字的字调、平仄比照:

(1)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

(2)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在段(1)与段(2)的文字排列中,上下两行首字与尾字的平仄分布均衡,错落有致;一经诵读,音韵铿锵,字正腔圆。如,句子长短参差,整散结合,浑然一体。行文数字,自一二而至千万,一气呵成,见段(1);自万千而至二一,一线牵珠,见段(2)。可见,在“以文为赋”中,异语反复,在客观上,要求赋文蓄造语势,具体体现在:段(1)与段(2)中,作者极尽铺排,曲达其意。

2.由排偶形成的音顿律

音顿律构成赋体文节奏的基础,违反音顿律的语音链,读来拗口。因此,任何节奏需要时间才能表现,如诗与文中的音韵;其他节奏需要与音顿律相互叠加才能实现。在情书《怨郎诗》中,“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均为由排偶句形成音顿律,形成节奏的明证(文中“/”为音顿符号)。全段中有11个子句,每句音步数为两个,整个句群音步的组合为:“(2+2)+(2+2)+(3+3)+(3+3)+(3+3)+(3+3)+(3+2+2)+(2+2+4)+(1+2)+(1+2)+(2+2+3)”,前后分句组成音顿律。

3.由整散形成的长短律

在《怨郎诗》选段中,存在由整散句形成的长短律:

一朝之后,…… ……,万般无奈把郎怨。

将句段的长短抽象为:“短一短一长一长。短一短一长一长。短一短一长”。

整体观之,排偶句与单语句整散交织,错落有致,终成赋体文的体势。因为,文章体势,奇偶为先,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体虽骄必有奇以振其气,势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仪厥错综,至为微妙。此之奇偶,即散行句和对偶句。在赋文中,大凡二者兼有之:在散行句中,有句散而意偶和句偶而意偶的。其实,整齐的对偶显得呆板,犬牙参差方显美,要用散行句以使它生动;散行句不整齐,要用对偶句以显得庄重。

4.往复律

(1)一别之后,(2)二地相悬。(3)只说是三旦月,(4)又谁知二立年?(5)七弦琴无心弹,(6)八行书无可传,(7)九连环从中折断,(8)十里长亭望眼欲穿。(9)百思想,(10)千系念,(11)万般无奈把郎怨。

在上段第(1)-(11)处的节奏群中相套着声韵律,如,从“一”到“万”,一线串珠,如是而已,由反复格形成赋体文特有的节奏(往复律)。在上下两段的节奏群层中,同周期音顿律往复出现两次的有11处,往复出现三次有3处,分别是“阵阵”,“匆匆”,“零零”。

5.重轻律与快慢律

为节省篇幅,选取《怨郎诗》首段,分析其扬抑(重轻)律:

一……后,二……悬。只……月,又……年?七……弹,八……传,九……断,十……穿。百……想,千……鱼,万……怨。

每分句首字与尾字的扬抑排列分别为:

扬一抑,抑一扬。扬一抑,扬一抑,扬一扬。扬一扬,抑一抑,扬一扬;抑一抑,扬一抑,抑一抑。

接着,选取最后四个子句,分析其快慢律: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全段中11个子句音步的音节数为:“2+2、2+2、3+3、3+3、3+3、3+3、3+2+2、2+2+4、1+2、1+2、2+2+3”,每个音步的音节数不等,形成快慢律。子句首尾字扬抑排列,如,“扬—抑,抑—扬。扬—抑,扬—扬,扬—扬。扬—扬,抑—抑,扬—扬;抑—抑,扬—抑,抑—抑”音列,产生扬抑(重轻)律。

卓文君借助重轻律和扬抑律连缀文字(以文为赋),让读者惊叹韵文音乐美。悠悠千载,备受青睐,堪称汉语情书范文。句群合音顿律、重轻律、长短律、平仄律于一体,朗读时,具有扬抑律(重轻)及快慢律(先快后慢),真正做到意存于声。

三、《乔布斯情书》汉译中的“以赋体译文”

文学翻译就是再创作。在再创作中,译者吸取赋文《秋声赋》《赤壁赋》与赋体情书(《怨郎诗》)创作(“以文为赋”)的理论营养,顿悟赋体文创作灵感和“以文为赋”的为文之道(“韵散合一”与“骄散结合”)。即,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深谙赋体创作中的声韵律,娴熟驾驭由抑扬组成的平仄律,由排偶形成的音顿律,由整散形成的长短律,往复律,重轻律与快慢律,创造译文语言的乐音链,形成平仄交错、声韵谐律的节奏,实现赋的抒情功能和散文体完美结合。

(一)英语散文原文及“以赋体译文”

1.英语散文原文

We didn't know much about each other twenty yearsago.We were guided by our intuition.You swept me off myfeet.It was snowing when we got married at the Ahwahnee.Years passed,kids came,good times,hard times,but neverbad times.Our love and respect has endured and grown.We've been through so much together and here we are rightback where we started 20 years ago-older,wiser-withwrinkles on our faces and hearts.We now know many oflife's joys,sufferings,secrets and wonders and we're stillhere together.My feet have never returned to the ground.

2.赋体译文(《乔布斯情书》)(笔者译)

(1)二十年前,萍水相逢,心有灵犀结尘缘,令我飘飘然!犹记得,在阿瓦尼结婚时,大雪飞漫天。叹时光流逝,一晃好多年。

(2)到如今,孩子添膝前。苦辣酸甜,斷无悲伤伴心间。相爱相敬,历久弥坚;风雨相牵,情深似二十年前。

(3)岁月催人老,皱满面,连心间,睿智倍添。

知人世,苦乐妙奇,一生相伴,令我双脚步云天!

(二)《乔布斯情书》“以赋体译文”中的声韵律再现

1.由抑扬组成的平仄律

将每个分句中首字与尾字的字调、平仄比照:

(1)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2)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3)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研究发现,在段(1)、段(2)、段(3)的文字排列中,上中下三行首字与尾字的平仄声律分布均衡。句子长短相宜,张弛有度。在译文行文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俨然具有赋文的行文风范。

2.由整散形成的长短律

在上述赋体译文中,存在着由整散句形成的长短律(以四言为中间标准):

将句(1)中长短抽象为:“短—长—长—短。短—长—短。短—短”。

将句(2)中长短抽象为:“短—长—短—长。短—短;短—长”。

将句(3)中长短抽象为:“长—短—短—长。短—短;短—长”。

整体观之,韵文的长短律,由长短相间的各单句连缀而成,行云流水,飘逸自然。

3.往复律

在第(1)—(3)句段的节奏群中,相套着声韵律,如,从“二十年前”到“如今”,从“交往细节”到“情感抒发”,以赋体译文,浑然天成。况且,上、中、下三段节奏群中,同周期音顿律往复的有2处,如,“心有灵犀结尘缘”,“断无悲伤伴心间”;“风雨相牵”,

“一生相伴”;同韵有4处,分别是“前”,“天”,“间”,“年”。首尾呼应有2处,“令我飘飘然”,“令我双脚步云天”;“二十年前”,“情深似二十年前”,构成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

4.重轻律与快慢律

首先,选取赋体译文,分析扬抑(重轻)律:

(1)二—前,萍—逢,心—缘,令—然!犹—得,在—时,大—天。叹—逝,一—年。

(2)到—今,孩—前。苦—甜,断—间。相—敬,历—坚;风—牵,情—前。

(3)岁—老,皱—面,连—间,眷—添。知—世,苦—奇,——伴,令—天!

三个文段中各分句首字与尾字的扬抑排列分别为:

(1)抑—扬,扬—扬。扬—抑,抑—扬。扬—抑,抑—扬,抑—扬,抑—扬,抑—抑,抑—扬。

(2)抑—扬,扬—扬。抑—扬,抑—扬。扬—抑,抑—扬,扬—扬,抑—扬。

(3)抑—扬,抑—抑,扬—扬,抑—扬。扬—抑,抑—扬,抑—抑,抑—扬。

接着,选取其中子句,分析快慢律:

(1)二十年—前,萍水—相逢,心有—灵犀—结尘缘,令我—飘飘然!犹—记得,在—阿瓦尼—结婚时,大雪—飞—漫天。叹—时光—流逝,一晃—好多—年。

(2)到—如今,孩子—添—膝前。苦辣—酸甜,断无—悲伤—伴心间。相爱—相敬,历久—弥坚;风雨—相牵,情深—似—二十年—前。(3)岁月—催—人老,皱—满面,连—心间,睿智—倍添。知—人世,苦乐—妙奇,一生—相伴,令我—双脚—步云天!

三段中有9个子句,每句音步数为两、三个,整个句群音步的组合为:“(2+2+3+2)+(2+3+3)+(3+3);(2+3)+(2+3)+(2+2)+(2+4);(3+2+2+2)+(2+2+2+3)”,前后分句组成音顿律。9个子句音步的音节数为:“3+1、2+2,2+2+3、2+3、1+2,1+3+3、2+1+2,1+2+2,2+2+1;1+2,2+1+2,2+2,2+2+3,2+2,2+2,2+2,2+1+2+1:2+1+2,1+2,1+2,2+2,1+2,2+2,2+2、2+2+3",每个音步数的音节数不等,朗读起来,节奏有快慢之差别,自然形成了快慢律。

在情书汉译时,译者将乔布斯夫妻二十年的爱情交往细节,详列其中。乍一看,形散而韵实,如,前、缘、然、天、年、前、甜、间、坚、牵、前、面、间、添、伴、天,倏忽间,译者以赋体泽文,以韵缀文,骄散结合,于是,译作读来,宛若一篇音韵优美的赋体文。

(三)余论

1.“以文为赋”与“以赋体译文”的可通约性

从创作理论来说,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文体间的互渗互融,乃文学创新的表现。毕竟文类边界和位置的存在,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固定的。或缘于此,因为边界的存在,才有越界的尝试和创新。无怪乎,古典散文和现代散文,都存在“以文为赋”现象。特别是,部分抒情散文与赋体文的文类边界,趋于模糊。古典散文,有声律的讲究,但不拘常格。如,宋人作赋,宽韵缀文,多呈现散文之美。现代散文,虽消弭五言、七言体式,出现口语语调的自然化趋势,但也有声律的讲究,多呈现出赋文之美。

从汉译实践来说,在英语抒情散文中,句式相似,措辞相近,形成回环往复的音韵效果。相应地,译者将

“good times,hard times”;“joys,sufferings,secrets andwonders”,译作排偶句:“苦辣酸甜”,“苦乐妙奇”。类似的,将“we've been through so much together andhere”;“and we're still here together”译作排偶句:“风雨相牵”“一生相伴”,再现散文平衡之美。在音顿律、长短律编织上,译者在异语反复、用字齐整上,一奇一偶,再现原文对称与平衡,再现含蕴的飘然之感,实现

“以赋体译文”。在汉译散文中,各子句构成长短句,犬牙参互,每音步的音节数不等,形成快慢律。各子句首字、尾字各为扬抑,富于变化,构成音列,产生平仄律。如此译来,音顿律(快慢律)与平仄律(扬抑律)交织,形成富有张力的語音链。从这层意义上,情书(《怨郎诗》)属于抒怀小赋,与赋作(《秋声赋》《赤壁赋》),异曲同工(“以文为赋”)。换言之,经过“以赋体译文”的《乔布斯情书》与《怨郎诗》,短小精悍,异质同构。研究表明,经过整合,“以文为赋”创作理论,可作为“以赋体译文”翻译理论,指导并反哺翻译实践。本乎此,赋体文“以文为赋”的创作理论与《乔布斯情书》汉译(“以赋体译文”)理论具有可通约性。

2.再现抒情散文韵味(“优美”)——“以赋体译文”

抒情散文的艺术韵味,在于其“优美”特质——清新秀丽(“秀”)与柔婉细腻(“婉”)。其“秀”者,形诸文字,追求一种优雅静谧的境界,一种轻盈柔和的氛围,一种丽而不艳、浓而不腻的适度美,如,清风明月、小溪流泉、幽草曲径。其“婉”者,追求一种艺术内在的精神气质,一种温柔平和的心绪,一种优雅娴静的情致,如,男女相思、离情别绪、惜春悲秋。为了再现“优美”的抒情韵味,再现其“秀”者——“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再现其“婉”者——“夫妻相思、生离死别”,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同的艺术魅力。在《乔布斯情书》汉译中,译者找寻与《秋声赋》《赤壁赋》,与《怨郎诗》创作的关联(“以文为赋”),再现涵蕴其中的审美意境(男女情思)(“以赋体译文”)。

3.对“以赋体译文”的再思考

自宋以降,凡是散文的积极因素能和赋体散文发生交媾关系,辞赋家将散文的抒情手法和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运用于赋体创作(“以文为赋”)。如此创作,增添了辞赋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凸显了赋体文的抒情特征。毫无疑义,“以文为赋”丰富了赋体文创作,打破了传统赋学的文体藩篱和艺术风貌,创造出具有很强文学艺术性的赋作。当然,由于散文中非文学性因素渗透和干扰,在“以文为赋”时,使赋文的文学性下降,从而缺乏艺术感染力,最终会损害赋文的审美质素。基于此,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相当的文类(赋体散文),通过平仄律、音顿律、长短律、往复律、重轻律、J决慢律表现之——“以文为赋”。在再创作过程中,汉译者可以相当的文类(赋体散文),通过平仄律、音顿律、长短律、往复律、重轻律、快慢律再现之——“以赋体译文”。在表现与再现过程中,平仄律、音顿律、长短律、往复律、重轻律、快慢律等,并非完全是一一映射的,并非完全是形式的对等(formal equivalence),而是灵活的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缘于此,在语音形式、排列形式、语义勾连、主题照应等层面上,译者讲求铺排造势,排偶和单句相杂,错落有致,呈现散文的参差美;控制行文的节奏和速率,与原文基本相随,有张有弛,不使过疏或过密。为了利于赋体散文的阅读、欣赏和接受,当下的译文读者着眼于文学性的再现和彰显,实现赋的抒情功能和散文体完美结合。一定程度上,抒情散文的翻译系于其译文中辞藻的“出彩”,系于其译文中抒情韵味的“优美”。为此,译者必须深谙“以文为赋”之道,汲取含蕴其理论营养,才能尝试“以赋体译文”。

概而言之,赋体散文讲究对仗、排比、铺陈、赋兴、骄俪、炼字、摹声。论其形式,端庄整饬呈散文化,声情并茂现辞赋化。对其创作和翻译而言,徒蹈形式,乃八股文也,惑于声形,乃疏于内容,疏于文章精魂也。可见,赋体散文当以“形散神聚”作为第一原则,必备散文的这一核心要素。因此,当代新赋体散文,基于古代赋体散文,但前提条件必是创新。不创新的赋体散文,不是真正的新赋体散文。文章合为时而作,译文合为时而译。作为再创作的译者,以新的赋文翻译英语抒情散文,迎合了当代部分汉语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旨趣。

四、结语

文学作品是文学审美与艺术自律的统一体。文学作品感染读者在于其文学性。因此,文学翻译在于文学性的再现。在《乔布斯情书》汉译时,研究者吸取赋体文创作中“以文为赋”的理论营养,通过以赋体汉译之,再现原文意境(诗化情感),再现原文抒情韵味(“优美”)。赋体汉译英语短篇抒情散文,当以短句为主,间或交替使用长句,呈现长短律交错的参差美。译者置身于原文意境(情感),选用声韵律(平仄律、音顿律、往复律、重轻律、快慢律),创作节奏优美、音韵和谐的散文赋(“以赋体译文”),实现“韵散合一”与“骄散结合”。研究表明,《秋声赋》《赤壁赋》与赋体情书——《怨郎诗》创作理论(“以文为赋”),对于英语抒,1w散文(《乔布斯情书》)汉译理论(“以赋体译文”)具有建构意义。

参考文献:

[1]洪涛.诗词歌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9.

[2]胡建升.宋人以文为赋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0(4):116.

[3]巨才.辞赋一百篇[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

[4]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修仃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330.

[5]王宏印.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91.

[6]王佳琴,郑坷.语言变革与诗文互渗的现代转型[J].文艺评论,2016(8):55-61.

[7]许自强.美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128-129.

[8]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9.

[9]叶国良.自由诗与格律诗之间[J].心潮诗词,2014(6):45.

[10]周振甫.文章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270.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
初中语文抒情类散文教学研究
“读”占鳌头,高效教学抒情散文
探析现代抒情散文的价值
从读讲出发,探寻抒情散文如何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抒情性散文教学对策
初中写景抒情散文简约教学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读出抒情散文的“抒情味”
《荷塘月色》学法新探
中外抒情散文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