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英译策略研究

2019-09-10袁婉

雨露风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目的论彝族

袁婉

摘要: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的合理性。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本文运用个案探究的方法,以隆林县彝族为研究对象,选取火把节、赛装节、密枝节等比较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以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性原则为指导,对彝族传统节日的英文译法及相关的民俗汉英翻译进行分析,来探究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英译现状,并深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外宣翻译在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少数节日文化英译大多采用归化策略,注重读者对译文的可接受性导向,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得不到彰显。本文在分析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四种翻译方法:异化与音译、归化与直译加注、归化和采用现行译法、合理使用二者与音译加注,以期达到促进少数传统节日的传播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传统节日文化;英译策略;彝族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象征,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日益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所有群体和个人认可的习俗、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相关巨具、物品、手工艺品和文化遗址,并作为其文化遗产,它最直接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个性及审美习惯。[1]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包括民间艺术、民族服饰、建筑等。[2]与热门的民族文化相比,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习俗以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魅力的发源地。彝族传统节日文化是这种“活”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具有高度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从彝族文化发展的现状來看,彝族传统文化对夕卜交流与传播相对不足,较少为外界所知,不利于彝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发展汉英外宣翻译,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刘外宣传翻译,是十分重要的。彝族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彝族传统文化中充满活力的部分,对中国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隆林县彝族传统节日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汉英外宣翻译策略展开研究,目的不仅是对外宣传彝族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弘扬和传播中国的民族文化。

一、目的论与传统节日英译现状

目的论在德国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因为它把语言学理论和一般的翻译理论转变为功能性的社会文化理论,成为翻译领域的热门研究。该理论是瑞斯在20世纪70年代最先创立的,80年代被维梅尔加以阐述,20世纪9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瑞斯首次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原型,基于以原文本为中心的对等翻译理论,她首次提出要把文本功能作为翻译的标准。[3]受行为理论的启发,维梅尔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一方面,目的论要求翻译需要能够传达文本的主要信息。任何形式的翻译,包括翻译本身,必须是有目的的行为。在另一方面,实用性的原则必须得到满足。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原始文本时,需要运用尽可能对应的表达方式,而无须在措辞和语法上有过多的限制,以保证译文自然、流畅。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所遵循的第一个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该能够在翻译语言和文化的背景下发挥作用,按照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确定结果的方法。一般而言,“目的”是指翻译的交际目的,即“翻译在目标语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读者能够对读者产生何种影响的作用”。[4]连贯性原则意味着翻译必须达到语内连贯的标准,即翻译是可读和可接受的,并在翻译的交际语境中能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并产生相关意义。忠诚原则意味着原始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应该存在语际一致。这相当于原文在其他翻译理论中所谓的忠诚,但翻译文本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5]忠诚原则重点关注译者与原作者、客户、翻译接受者以及翻译过程中的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建议译者应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6]

二、基于目的论的隆林县彝族传统节日英译策略

在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即目标语文化导向和源语文化导向,简称为“归化”和“异化”策略。隆林作为广西百色市仅有的民族自治县,由于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少数民族生活博物馆”。[7]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特色的传统节日。从目的论角度出发,笔者选择火把节、赛装节和密枝节三个节日为研究对象,从归化和异化出发,分析探讨不同节日的英译策略。

(一)异化与音译

异化或异化翻译是Vinuti使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表示产生目标文本的翻译类型,它通过故意打破目标规则来保留源文本的陌生感和原作的异域之处。Schleiermacher将异化定义为不扰乱原作者,目的是将读者带人作者。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是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保留和反映外国民族的特点和语言风格,为目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由于彝族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彝族独特的宗教文化,因此彝族传统节日的英译应多采用异化策略,即音译。音译主要是指将一个词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对应的字母,这种方法主要保留了源语言的发音和含义的主要功能。在翻译一些节日的名称时,音译常被使用。例如,Yuan Xiao节、Qing Ming节和Zhong Yuan节都是从中文特点音译来的名称。

以彝族密枝节为例。密枝节也被称为“祭密枝”。节日前一天,民间祭祀神职人员清理丛林中的圣地,在神树下布好神坛和神门。节日的前一天天蒙蒙亮时,祭祀人员集中后,相司肩扛一根竹竿带路。毕摩摇神铃紧跟其后。大队伍人携带家人和食物,驱赶着他们圈养的牲畜走在最后。[8]祭祀以村寨为单位,人们跪在祭坛前,毕摩诵经祈祷神灵以保护寨子里人们的安全。在为期七天的仪式活动中,人们不在田间工作,男人可以在山上打猎,女人在家里做针线活,第一天的祭祀是最庄严的。[9]

根据有关彝族的节日文化介绍,“密枝节”被翻译成“Mizhi Festival”,而“毕摩”被翻译成“Bi-Mo”,可以更多地被不熟悉这个节日及其具体的节日庆典活动的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密枝节是彝族特有的极具特色的神秘的节日之一。以音译的方式翻译,可以更好地体现彝族的语言特点,并保留节日的文化特色,从而激发读者探究彝族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热情。从翻译层面来看,音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化意象的完整性,这与目的论的忠实性原则不谋而合。

(二)归化与直译加注

在“翻译研究词典”中,Vinuti将“归化”定义为“用于描述翻译策略的术语,即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将目标语言读者对源文本的陌生感降到最低”。[10]归化的本质是对翻译文本的可接受导向。换句话说,译者试图从读者对译文的可接受性的角度来考虑。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提高翻译的可读性和欣赏性。直译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保留文化信息而不改变原文的语言形式。因此,通过直译,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取源文本传递的文化信息,而且具有较高限度的文化转移的效度。[11]

赛装节是彝族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也可以说是彝族少女的时装秀。为什么这个节日成为一场流行的服装盛会,其背后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有两个英雄对彝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有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女孩。因此,所有的未婚女孩都争相努力制作出最漂亮的衣服来展现自己的魅力,以促进彝族的繁荣。

除了节日背后的迷人的传说,今天的赛装节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商业博览会。因此,我们用加注释的方法将“赛装节”翻译成“clothes competitionfestival”(a festival for unmarried girls in Yi to win the heartof the heros)。这样不仅给读者以清晰直观的感受,也直观地传达了这个节日的内涵。人们普遍认为,直译不失为是一种很好地表达我们文化的方法,特别是如果我们在英语中找不到意义和形式上的对等词。此外,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特殊词语有不太明确而清晰的认识,这样做能避免一些可能的误解。

(三)归化与采用现有译法

归化试图从读者的可接受性导向出发,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读者对原文本的疏离感。即译者不应该打扰读者,译者必须靠近目标读者。如果原作者想直接与读者交谈,翻译必须做到尽可能与目标语读者的母语相似。在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翻译研究中,由于一些译本已为广大讀者所接受,因此没有必要修改它们的版本,除非其中一些翻译版本被证明是不合适的。以彝族的火把节为例,“火把节”有几个翻译版本,可以表示如下:

(1)The Torch Festival

(2)Torchlight Festival

(3)New Year of The Yi People

第二个版本中的“Torchlight”让人联想到“火炬(把)、手电筒、电筒光”等等,这与“火把节”中真正意义上的“火把”相悖。第三个版本对于“火把”的翻译是最严谨的,它充分体现了这个节日的意义。然而,这个翻译版本给人的感觉是不简练,掩盖了节日本身的特殊性和魅力。不容易激发外国人了解这个节日的好奇心和兴趣,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相反,“Torch Festival”显得更简洁,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这与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是一致的。

目的规则意味着翻译必须是目标语读者能接受的,以实现目标语文化和源语言文化差异的沟通交流,将“火把节”翻译为“Torch Festival”很好地传达了文本的主要信息,也达到了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四)合理应用两者与音译加注

归化与异化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因此,真正成功的翻译取决于两者的统一,寻求二者的良好平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因素的最佳选择。归化与异化策略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国内外学者对此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传统节日的内涵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总是与其背后的庆祝活动、传说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因此,翻译这些节日名称或负载文化特征的词汇或短语时应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从保留源文本的文化意象和译文的可接受性导向两方面来考虑。

在关于中国节日的翻译研究中,英译加注是最受译者欢迎的翻译方法。在音译后加入注解,标明节日的缘由。例如,在给上帝或者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命名时,像是:Zaowangye(灶王爷,Kitchen God)、(嫦娥,goddess inthe moon)[12]。一些文化提到节日名称的故事可以被加入来帮助目标语读者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而且这样的介绍可以制造更多的乐趣。在对神或者是神话传说中的角色的翻译,如Bi-Mo(毕摩,the sacrifice clergy),Zhe Luo(者洛,the legendary hero in Torch Festival),以及一些特殊地名的翻译:如Shilin(石林,the sacrifice location)等。

如前所述,彝族的许多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些引入人胜的传说或神话,音译加注不仅能保持这些传统节日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连贯性,而且为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做出了贡献,避免了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此外,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提供一些关于文化符号的补充信息是有必要的,这样目标语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译文。

三、结论

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置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要求译文文本实现其在接受语文化的交际功能,试图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翻译的新视角诠释翻译活动,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这有利于综合性研究各种翻译变体,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以隆林县为例,我们选取了几个极具彝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如火把节,赛装节和密枝节。在目的论的基础上,运用外宣翻译“三个贴近”原则,[13]并结合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隆林县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外宣翻译。但由于此次研究选取的节日素材有限,彝族的传统节日依地区分布也各有不同,因此,研究得到的结果不太具有普遍性。由于彝族人口分布分散,在未来的彝族文化研究中,研究的对象应覆盖到我国不同地区的彝族文化,如四川凉山的彝族文化,云南楚雄的彝族文化等等。

传统节日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寄托人们的希望,也延续着彝族的文化生命。探索这些将有助于我们强化文化保护的意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使传统文化不至流失和淡化,有助于深化和丰富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同时,对传播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并帮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晓荣.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J].中国翻译,2001(6):33-35.

[2]边立红,陈实惠.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中国传统节日英译现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3-114.

[3]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19-22.

[4]袁斌业.再思翻译行为的目的性[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26-28.

[5]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7(2):9-14.

[7]李崇月,张健.试谈“外宣翻译”的翻译[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7-80.

[8]阿牛史日,吉郎伍野.凉山毕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9]巴莫阿依.彝人的信仰世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10]Bassnett,Susan&Lefevere,And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谭芳芊,彭娇娇,刘敏.湘西土家族节日习俗英译策略探析一以目的论为视角[J].文教资料,2017(3):35-36.

[12]杨志宏.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英译[D].山西大学,2009.

[13]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目的论彝族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