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路径分析
2019-09-10于洋姜丽
于洋 姜丽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需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口传心授式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链条面临着困境。高校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文化资源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也有利于高校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人才。
[关键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2-0057-04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斷累积、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与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广西各族人民生存发展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随着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主观因素以及现代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等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高校在人才资源、研究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责任,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
(一)现实依据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以师徒或家族关系为纽带,通过主体间的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这种以“人”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主体包括生命周期、知识结构、社会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下,容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断裂。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资料,截至2018年5月18日,广西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54人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9人次。但就代表性传承人主体因素来看,存在老龄化以及文化素养、设计与创新能力不足等特征,给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二)法律与政策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第三条提出“大学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与文化价值。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应落实到学科创新发展和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中。”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部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或者课程,建立教学、传承基地,培养专业人才。”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工作奠定了法律与政策依据。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类资源有以刘三姐歌谣、壮族百鸟衣故事、布洛陀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以侗族大歌、那坡壮族民歌、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等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以田林瑶族铜鼓舞、藤县狮舞等为代表的传统舞蹈;以广西文场、桂林渔鼓等为代表的曲艺;以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等为代表的传统美术;以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为代表的传统技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文化与课程资源。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创造与传承的结晶,是民族文明与智慧、民族审美习惯、民族精神与价值观以及民族个性的活态载体。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以当地陶土为原材料,成型主要以手工为主;造型多样且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各部分比例和谐;装饰题材多取自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山水、花鸟、书法、民间人物与传说、广西少数民族图案与纹饰;雕刻采用线雕、平雕、浮雕、圆雕、堆雕、镂雕等技法;经过烧制而产生丰富的窑变效果。坭兴陶是手工匠人思想、情感、审美、技艺与智慧的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文化、科学与教育价值。
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路径
(一)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纳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广西高校中较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高校艺术专业教学探索的是玉林师范学院,2007年玉林师范学院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桂南采茶戏”纳入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上将《桂东南民间音乐文化》作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限定选修课;同时开设民间艺术考察课程,使学生在艺术考察过程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与发展的自然、人文与社会环境,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无形的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与本体价值,激发与培养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意识。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专业教师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式、开放式的授课方式,是高等院校整合课程资源、实施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对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当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及高校自身的学科特色、专业、人才优势,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评价指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人才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与评价。
2. 开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的继续教育
根据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广西民族大学于2017年开设广西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广西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广西织锦与刺绣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广西艺术学院2017年开设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与苗族蜡染手工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
以上两所高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现有基础为教学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作品导向,通过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旨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与市场营销等能力。在秉持传统手工造物思想与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水平,使其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实施与开展,是高校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学科专业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完善与构建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将极大推进高校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二)深化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
1.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加强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深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各种传统表现形式进行简单、肤浅的理解与再现,更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心理、信仰、审美等内在情感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
高校可以通过协同创新方式,联合地方政府、相关的专家学者、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共同组建研究团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技术、艺术以及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为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与学术保障。
如广西艺术学院依托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与设计学进行跨院系、跨专业组合成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中心,设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研究”“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与服装研究”“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研究”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广西艺术学院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与实践的优势,对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教学研究与展示,同时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丰富的区域艺术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以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开辟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同时为广西民族文化发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学术服务。
2.建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科研数据平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共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科研数据平台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图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进行记录、建档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此类数据库大多仅停留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普及式传播,缺乏知识传播、学术研究层面的数据共享。由于不同机构之间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机制的限制与缺乏,容易造成相同内容的重复数字化、重复数据分析等问题[1]。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主动、开放、共享与合作的数字化科研平台,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可以充分地共享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形成跨地域跨专业的合作,提高研究的效率与效果。
(三)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1.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开放性、社会性教育活动[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延伸,是大学生真实感知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也是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根本途径[3]。
广西高校根据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广西艺术学院开展主题为民族文化调研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西民族大学开展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研与法律保护活动等。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对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了解,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意识。
2.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同于文化遗产静态、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其核心在于活态与创新传承。通过开展“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旨在加强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通过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及移动智能终端等平台建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数字商城、数字旅游,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的有机融合,提升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创新与传承能力。同时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有效途径。
例如,梧州学院“萌狮行动”公益项目致力于保护、传承、研究、开发梧州传统舞狮文化。项目从中小学生抓起,通过舞狮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成立“萌狮”队伍,培养娃娃的民族文化素养。同时,结合舞狮文创产品开发,以“舞狮文化+文创产品开发+旅游+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打造梧州舞狮文化城市名片,促进舞狮文化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红.非物质文化遺产数字化的冷思考[N].中国文化报,2016-07-08(7).
[2]周彩姣,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
[3]高巍翔,方虹力.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
[作者简介]于洋(1982-),男,山东烟台人,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姜丽(1982-),女,山东威海人,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 孔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