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学习”观照下的整本书阅读
2019-09-10梅岚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高中新课标的热点。从传统的单篇阅读过渡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施,可从“主题学习”的角度划分为两个层面:基于主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和基于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学习。结合新课标“整本书阅读”目标与内容,“主题学习”的选择应该着眼于语言价值、思维价值及课程价值。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主题学习新课标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下的整本书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任务群的学习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模块。毫无疑问,新课标非常重视整本书阅读。它的基本方向在于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什么是“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整本书阅读”的“整”是完整、整个的意思,是指有自己的语言特质、思想体系和严密逻辑的一本完整的书。“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一本,也可以是几本。“书”可以是文学名著、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等,要有一定的阅读价值,不是常见的“快餐读物”。“阅读”,既包括对全书结构脉络的整体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外延思考;可以是深读、精读,也可以是浅读、泛读;既可以在学校课堂内由教师指导阅读,也可以在课外任何一个场域进行延伸阅读。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是被定义为语文课程、作为一种正式学习活动出场的。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开发、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形式、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方式等理应符合语文课程的特性。其实,“整本书阅读”并非一个新鲜的词语,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但多年的纯考试化机制贻误了这一做法。
那么,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呢?如果“整本书阅读”的研究不能脱离过去普通意义上的读书倡议,不能转化为有着“课程价值”和“教学意义”的语文教学,那就是换汤不换药。笔者以为,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我们可以渐趋实施“观照主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
二、指向主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
显然,这里的“主题学习”指的是“语文主题学习”。“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是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编写为凭借,让学生用一部分课堂时间学习部分教材内容,其余课堂时间及课外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地阅读与教材主题相关的文本,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语文主题学习”的框架、思路是选择一本或数本与教材某一主题相关、相近、相似、相连续甚至相反的书,组合在一起形成群组阅读材料。以教材中某一主题或其中一篇文本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其“范例”的作用,从作者、体裁、内容、情感、写法等角度,做相关、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延展链接,从而构建新的课程资源。主题学习提供系统的阅读书目,围绕主题进行整本书阅读,并突出和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展学习,如阅读、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活动。
整本书阅读固然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但高中学生阅读的实际时间有限,且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鉴于中学阶段“轻阅读、重做题”的现象还很严重,从阅读的效益考量,教师应该发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用“主题”的勾连倒逼学生去阅读。当学生的视野和精神还不足以跟作品展开对话或是对抗时,教师应承担引导和指导的双重责任。
“主题学习”的关键,在于找到具有“整合性”和“连贯性”的问题,以问题切入作品,以问题解决来推动整本书的阅读和理解。主题学习有两条路径:基于主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和基于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学习。说到底,就是整本书阅读是读一本书还是读几本书,这里面暗含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循序渐进的要求。在高一基础年级,适合实施“基于主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读一本书;在高二、高三年级适合实施“基于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学习”,读多本书。
其实,任何一种学习都可以视为“主题学习”,它是“由某个问题或疑惑甚至不解激发内心的好奇,从而阅读书籍,参考资料,努力找出答案”的过程。所以,“主题学习”的触发点是“好奇”,“强烈的好奇心推动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例如,我们听某一个作者叙述他的作品时,觉得不够明白、不合乎情理,需要前后印证,又或者因为对一个问题的强烈好奇驱动、促使我们不满足于只听一位作者叙述,必须寻找其他的作者,来帮助解决疑惑,或者证实自己的看法。总之,任何阅读的发生都是基于好奇。
关于基于主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北京丰台二中语文特级教师陈金华曾上过一节整本书阅读课《时代的恋歌,心中的恋歌——从孙兰花、孙兰香的爱情与婚恋说起》,做出了很好的示范。這节课的初衷就是从两个“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从而引发阅读渴望:(1)兰花和兰香都是孙玉厚家的女儿,为什么她们的人生轨迹与形象会相差这么多?(2) 是什么让兰花和兰香的爱情观念差距如此之大,仅仅是因为文化水平吗?《平凡的世界》可谓鸿篇巨制,陈老师从“孙家姐妹的爱情和婚恋观”这个主题来组织学习,为学生探究和认识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与婚恋观搭建了一座桥梁,也为学生深入理解《平凡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口。这就是基于“主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边城》《雷雨》《巴黎圣母院》《红楼梦》等作品都可以在高一年级开展“基于主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教师要选择切合、激趣的主题,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课程意义的指导。
对基于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刘世芬老师也给我们做了极好的示范。打开关于“家庭女教师”和“男主人公”关系的阅读闸门,刘老师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打量着这‘惊人’的相似,终于发现一个有趣的介质——家庭女教师。家庭女教师,堪称维多利亚时期欧洲社会的一道风景。彼时的上流社会,女子以被男人养活为荣,以自食其力为耻,才使得贫困家庭的女孩渐渐有了这个自食其力的机会。欧洲许多经久不衰的名著大多取材于家庭女教师,然而,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故事也颇多沟壑,以至于拥有这一名称的女子几乎成为瓜田李下的代名词。‘家庭女教师’这几个字一落诸纸面,丝丝缕缕的暧昧似乎就从字隙飘散出来。她们或者被英俊多金的男主人看中,如《简·爱》《音乐之声》,或者被主人家的少爷始乱终弃,命运悲惨。”
在“家庭女教师的爱情”这个主题驱动下,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一系列整本书中的人物关系,如《崔普家庭演唱团》中的冯·崔普和玛丽亚、《简·爱》中的罗切斯特和简·爱、《家庭女教师》中的奥托和女教师、《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和勃朗什、《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查尔斯和萨拉、《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克利斯朵夫和阿娜,等等。
我们的主题学习会将整本书阅读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可以从纪实小说“知识分子情怀”的角度去读《南渡北归》《巨流河》,我们可以从幻想小说“咒语的功能”主题去读《魔戒》《纳尼亚传奇》《哈尔的移动城堡》《哈利波特》,我们可以从历险小说“冒险的精神内核”主题去读《西游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海底两万里》《金银岛》,等等。
三、整本书阅读中主题学习的价值
指向主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不仅可以从“文本内容”入手,也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活动场景”“语言风格”“视角梳理”等诸多方面切入。那么,主题依什么而定呢?在我看来,“主题学习”要具备这样几个价值:语言价值、思维价值、教学价值。
第一,语言价值。
为什么要具备语言价值呢?首先来看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这个题目的“好评率”颇高,网上的下水文也是不胜枚举。因为题目的“核心词”是语言,很有文化气息,又因为题干信息涉及题域较宽,留给学生无限展示空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途径和方法);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内容和目标)”。语文核心素养凝练、整合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不难发现,“语言”在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養”中是被置于首要位置的。课标修订组负责人王宁老师说,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关联的,但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语文的理解与热爱,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素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其他三点都与语言文字的应用有关——要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要激励学生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从哪里来?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如何产生?这就关乎整本书阅读。因为只有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我们才有机会接触作家大量的语言经验与表达体验,学生也才能从中有语言建构的体悟和语言表达的模仿,这是语言价值的体现。
第二,思维价值。
思维价值应该是“主题学习”的核心价值。什么是思维价值?思维价值既指作品本身有思想性,也指作品能够给读者(学生)带来深层思考,而不是那些粗浅化的文本。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五个方面: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文本的内涵和精髓就是一本书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思想性。任何一本有价值的书,都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思想体系和逻辑体系,这其中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并且应该成为阅读的思考点。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令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整本书的价值,离不开作品的全息性和生命的整体性。林语堂先生曾说:一个人能发现他所爱好的作家,实在是他的智力进展里边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这件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去找寻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学生若能从整本书阅读中读到与自己性情相近作家的作品,就一定能寻找到与自己投合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艺术技巧等。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形成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阅读的深层目的,是要求学生尝试着将阅读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表达资源,“读以致用”,梳理目录、探究特点,这些都是“用”,可以反作用于“读”,推动阅读由此走向深入。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阅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质疑与解惑、分析与证明、理解与交融的反复的过程。检索作品相关信息、比较阅读等都是阅读方法之一,充分运用好阅读方法才能深入作品,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提要、读书笔记或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阅读的天地固然很广,学生可以欣悦地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但不能迷失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价值观,表达分享的过程即是自我展现的过程。
鉴于这五点目标与内容,“主题学习”的思维价值必须贯穿整本书阅读的始终,有了思维的含量,才有阅读的价值,才能体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推进学生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第三,教学价值。
“整本书阅读”穿插新课标7个必修课程中,从教学的角度讲,它应该是一门课程。整本书阅读教学应该包含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明晰教学具体过程、客观做出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此外,虽然整本书阅读必须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以学生课外阅读为主,但只有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课外阅读的阅读显然不能说是课程,更不能说是教学。因此,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学习除了要明确学生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这本书对他们有什么意义的“语言价值”“思维价值”之外,还要考虑作为课程的可操作性,这就是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
这样看来,关于整本书阅读,依然是读,但因为学生的时间有限,教师得为他们打开一个“主题缺口”,从这个“缺口”中引导学生去阅读,就不必担心学生不读或是杂乱无章地读。如此一来,学生读书的连贯性也会有所呈现。诚如唐诺所言:下本书在哪里?下本书就藏在此时此刻你正阅读的这本书里。
真正的阅读需要真正的问题意识,真正的问题意识需要借助于“主题学习”观照下的整本书阅读。
(梅岚,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