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管理的新模式与新方法
2019-09-10阎彩红
摘 要: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存在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脱离、缺乏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传统的单一面授教学模式不合时宜等多方面的问题。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模式,探索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思政管理工作方法,是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本文从融入人性化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完善思政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等方面探讨了这一新模式的创建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新模式;新方法
思政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授予学生书面上的哲学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思辨力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从价值观、人生观的高度指引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健康完整人格的养成。然而,传统的思政管理模式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使得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脱离
在大学生思政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内容众多,且具有抽象性。教师多注重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的夯实,对学生思政思维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不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课上学习的具体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导致学生记住了很多思政理论,却无法将它们灵活运用,指导现实生活。实际上,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并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学习只能浮于具体知识层面,有碍于思政理论学习的深刻性,学生的思政思维、思政素养无法得到提高。
2.缺乏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
长期以来,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高校的主要精力都分布在专业课、科研成果研发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导致思政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机制建设,管理环节分散,各部门缺乏有效配合,难以形成教育合力。长期以来,思政教育的开展主要依赖党委等组织机构,带有行政属性,导致教学工作不接地气,不够灵活,教育管理人员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这些都极大影响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工作效果。
3.传统的单一面授教学模式不合时宜
与其他学科丰富多彩的课堂教授方法相比,思政课堂教育仍旧停留在传统的单向教学办法,即老师在课堂授课,学生被动灌输。由于思政理论本身的抽象性、哲学性,理解难度高,加之传统授课方式的老套,难以培养学生兴趣,无法抓住学生注意力,致使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氛围欠佳。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管理的新模式与新方法
1.融入人性化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
教育管理人员要转变教育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注入人性化思想,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性。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将重心放在被管理者身上,给予被管理者人文关怀,关注教育对象的情感、思想变化,密切關注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需要,树立教育管理的服务意识,满足教育对象思政学习的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从而激发被教育者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进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2.完善思政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要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思政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是重要保证。要立新,首先要敢于破旧,对传统的思政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深入改革,才能保证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保证其工作成果与时俱进。首先,要加强思政教育人才团队建设,为教学队伍注入新生年轻力量,打造专业化的教学与管理团队。学校要提高人才准入门槛,聘请高质量思政教育管理人才,并给予优惠政策、安家或待遇福利,吸引高素养人才,严格审查人才任职资格,有利于保持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的活力,保持教育管理方法、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其次,要完善思政教育管理成果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变只按照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一刀切的单一评价模式,创新考核评价模式,向多元化、专业化、实效化转变,注重教学实效,根据考核成果,制定详细规则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奖惩,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完善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培训考核制度,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丰富培训方式,注重培训成果的考核与评级,激励教育管理者完成自身的发展提高。最后,根据信息化新时代特点,应该与时俱进,打造互联网信息平台,即时了解教育对象及教育者动态,搭建师生交流互动沟通桥梁,改善思政教育管理硬件设施条件,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优化工作成果,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人格完善的基础,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成长成才的基石。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注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加强教育对象的心理教育引导工作,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多形式开展。其中,心理咨询是较为隐蔽、更为直接的心理引导与援助方式,此外,还要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建设活动,创造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校园氛围。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还要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工作,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引导教育对象的思想与行为,避免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以及腐朽价值观的影响。组织多种道德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活动、服务社区活动、争创文明班集体、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团结互助精神、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以及热爱集体、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精神。
作者简介:阎彩红,(1985.1-)女,汉族,山东栖霞人,西京学院至诚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