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地理教学,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019-09-10张龙涛
张龙涛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衡量和检验高中生地理学习优劣、地理素养、环保意识、行动实践等多方素养的重要媒介。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下面,笔者将从“优化多媒体地理教学,令学生具有地理行动的动机和兴趣”“优化地理提问教学,提升学生采取行动的意愿和反思行动的能力”“优化生活化地理教学,提升学生掌握行动信息和策略的能力”三方面入手,对如何优化地理教学,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进行浅显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优化教学
所谓“地理实践力”,即人们于信息技术以及地理工具等多方面支持下,在地理研究与相关实践活动中所展现的行动能力。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手段,能够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环保意识,并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反思能力、独立性,乃至提升学生整体的地理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针对“优化地理教学,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这一话题,展开探索,希望笔者的拙见能够引起众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一、优化多媒体地理教学,令学生具有地理行动的动机和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根据地理课本、地图册、地球仪等地理工具进行辅助性演示教学。加之地理课本中的地图多为静态平面图,欠缺一定的变化性、生动性。针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地理教学,针对文字性的地理知识为学生播放一些地理景观的图片、视频,或者将课本中的情景图片转化成视频,让静态的图片动起来。如此可以令学生具有地理行动的动机和兴趣。例如,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火山喷发、冰川移动的视频,并为学生展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片,由此能够令学生具有地理行动的动机和兴趣,并引发其后续一系列地理学习举动。如,有的学生便认真阅读了教材并了解了板块概念:板块漂移是岩石圈漂在软流层上,而大陆漂移是在地壳两层之间。如此,有助于提升其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凭借实际教学内容制作三维的动态课件,这样不仅从不同的方面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还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二、优化地理提问教学,提升学生采取行动的意愿和反思行动的能力
提问会引发人们对某事情的关注和思考。优化提问教学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引导其思维走向的重要方式。恰当的地理提问能够引发学生对某种地理现象及问题的思考,进而促进其采取地理行动的意愿和相关反思行动的产生。例如,同样是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火山喷發在哪几个地方对突出?为什么?有什么规律?冰川和火山的运动现实地壳的运动,对大陆板块有什么影响?板块的漂移与大陆的漂移位置上有什么不同?板块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学生的思维便会由先前对视频、图画的探索兴趣,逐渐转向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兴趣。在具体知识讲解上,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模型等内容帮助学生记住板块的位置、名称、运动的方式等内容。再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荒漠化的表现是什么?其产生原因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荒漠化防治?我们滥砍滥伐的行为对自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你对此有何感想?今后又会如何去做?通过层层深入的地理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探清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令其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从而提升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会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思考和解疑,进而促进其对自己的行为、观念进行反思,提升其环保观念和道德觉悟。
三、优化生活化地理教学,提升学生掌握行动信息和策略的能力
高中学生普遍对生动性强的事物更为感兴趣,故而在地理教学期间教师应当创设生活化的教学问题和情境,提升学生掌握行动信息和策略的能力,令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从沙尘暴、新疆沙漠化土地等真实生活情境入手,出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清晰认识荒漠化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就实际问题探索其解决措施。不少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提出了如此策略:合理利用水资源,珍惜水资源,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采取综合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林系。再例如,在学习“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的内容时,笔者为学生展示了近年来地球植被大量减少的视频和信息报告,请他们思考相应的解决措施。不少学生表示,我们应当保护森林资源,有效管理和开发耕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具体行为上学生表示可以从节约一张纸、省下一度电这些小事情做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实践力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教师应当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问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强化地理实践,提升其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姜芳芳.浅谈地理教育的现代化改革[J].才智,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