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象比类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0李国荣
李国荣
摘 要:“取象比类法”既形象好记又引人入勝,将这种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关键词:取象比类;高校思想政治;吸引力;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3-0122-03
Abstract: The "image-to-image ratio method" is both good-looking and fascinating. Applying this method 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enhance the attractive appe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the effectiveness, let students learn and gain income.
Keywords: image-taking ratio; college ideological politics; attraction; acquisition
在看“抖音”过程中,有段汉译英的视频很有意思。它是这样呈现的:[问]邮递员怎么读?[答]跑死他们(postman);然后[问]地主——懒得劳动(landlord),经济——依靠农民(economy),怀孕——扑了个男的(pregnant);最后[问]救护车——[犹豫了半天答道]俺不想死(ambulance)。特别是最后一答,笑得抱肚子。但笑后之余陷入沉思:这种取象比类的方式既形象好记又引人入胜,是革新教学方式方法不错的一种尝试。接下来,笔者从增强教学吸引力和学生获得感这个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谈谈“取象比类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他山之石:“取象比类法”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取象比类法”,是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这种方法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是科学认识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历来被学者们所重视。
从“取象比类法”的定义中不难看出,“言”、“象”、“意”三者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言”指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源于物象,也是表达物象的工具。“象”指物象,物象源于事物内在的本质,也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意”指事物内在的本质,内在的本质必须通过“象”来表现,通过观“象”并形成“言”才能为人所掌握、交流、传播。由此可见,“象”是“言”与“意”的中间环节,三者之间呈现出这样一种递进关系: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正如魏朝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所言:“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取象比类法”是传统中医教育的主要思维方法,在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常以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相类比。例如自然界天寒则河水凝结不通,植物的营养多藏于根部,小动物藏于地下冬眠;天温则河水流畅,动植物皆繁荣于外,人亦与之相应。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沉”。利用“取象比类法”很好地解释了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体气血的运行状况。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疾病成因和治疗方法作出了深刻的归纳和总结: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不逾攻补。笔者以为,张景岳的抽象总结也可作具象的解读:疾病产生的原因在于“正虚邪实”,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关键在于“扶正驱邪”。人们常说,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痛”只是一个信号或警铃,告知人们生病了要引起注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不通”以及如何“通”。其实“不通”的原因正是“邪实”。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好比“条条道路通罗马”,要把它们输送到目的地必须有相应的“通道”。我们可以把输送气、血、津液的通道归结为“气道”、“血道”、“水道”。如果这些通道不通,必然导致“气滞血瘀水停”(邪实),造成人体和外界正常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疾病随之就产生了。“气滞血瘀水停”与痰瘀、血瘀、沙淋有很大的关系。既然致病的原因找到了,治病的方法就呼之欲出:驱邪,打通通道,以通为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种治疗方法详细点说就是: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利水通淋。“通道”畅通,人体自然健康。应该说,张景岳的医学总结对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 “取象比类法”移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去,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传道授业:“取象比类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充分發挥课堂教学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践主渠道的功能,发挥主导作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吸引力,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照本宣科,学生不喜欢听,也听不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首先要解决学生听得懂、听得明白的问题,也就是教学方法革新的问题。笔者以为,“取象比类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骨干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相对于其他三门课程而言,学生接受程度比较低。其原因是“原理”这门课具有理论性、逻辑性、整体性强的特点,内容精深宏大,使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涉及的理论和问题讲清、讲明、讲好,而学生的感受是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抽象、问题宏大、讲解空泛。下面,笔者本着以点带面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为例,选取“哲学”、“物质”、“意识”这三个概念的解读,来谈谈“取象比类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一提到“哲学”,学生一脸懵,因为相对于法学、经济学、中医学、护理学等,这个概念好像“神”一样的存在,根本无法理解。在课堂中,笔者是这样解读的:“哲”是一个会意字,由“折”和“口”构成。好比一个包子,要判断它包的是什么馅,通常的做法是把它“折”成两半,露出一个“口”来,往里一看,一目了然。所以“哲”的本意是寻求真相,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本体论层面的,回答“真相是什么?”;第二层是方法论层面的,回答“如何找到真相?”。它们是一体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重方法轻本体。但如果没有本体的深化,方法的提高和改进就无从谈起。“哲”的深刻内涵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做任何事,目的一定要明确;有了明确的目的,方法也随之应运而生。“哲”字还含有智慧、聪明之意。学点哲学,长点智慧,让人变得聪明起来。智慧与知识不能划等号,并非知识越多智慧越高。当然,知识毫无疑问是智慧的前提。智慧是一种艺术,是运用知识的一种技巧和诀窍。聪明,耳聪目明。从中医视角来看,耳与肾相连,目与肝相关,要使人变得聪明必须增强肝肾功能。很显然,“聪明”找到了它的生理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增强肝肾功能?这是大学生关心的也是最想知道的。其实关于这一点,在《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篇中已经提及,那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熬夜,早睡早起,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学习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质”与“意识”是哲学中的一对范畴。关于物质是什么?列宁是这样定义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在这里“客观实在”是理解物质内涵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笔者是这样解读的: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世界“至大无外”,比如地月系处于太阳系,太阳系处于银河星系,银河星系处于外银河星系,而外银河星系外面有更大的星系,等等;“至小无内”,好比“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总之,这个物质世界大到无法想象,小到无法理解,但它又确实存在,如果一定要用语言表达的话,我们把它称之为“客观实在”。关于意识是什么?马克思作了如下概括:观念的东西(意识)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于这个定义,笔者以为:如果把人脑比作工厂的话,那么意识就是产品。工厂加工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必须从外界移入,而“移入”的工具主要借助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即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原材料的丰富程度与意识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听、多看、多闻、多尝、多触摸,总之一句话:勤实践,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有助于意识水平的提高。
采用“取象比类法”对“哲学”等概念进行这样的解读,一方面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哲学”的内涵;另一方面因为学“哲学”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原理”课的学习热情。
三、明道信道:“取象比类法”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亲其师,信其道。前文提到,“取象比类法”通过种种意象的叠加,形成一种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引人入胜,从而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与此同时,“取象比类法”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六个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求”用一句概述,可称之为“教书育人”或“言传身教”。教书是指知识传授,而育人是指价值引领。下面笔者从知识传授这个层面,谈谈“取象比类法”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
第一,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校思政教师,他的重要使命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正确的,是指变自发为自觉、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比如做一件事,人家要你做和你自己主动要做,结果是完全不一样。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好示范引领:上课时,精神饱满,态度积极,充满自信。教师的自信对学生而言,是感染力的重要源泉。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而传道的前提是信道。依此类推,信道的前提是明道,明道的前提是问道。如果说传道是教学过程,那么问道、明道和信道是科研过程。教学信心的树立源于科研的深入。教学科研不是对立的,而是相长的。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高校思政教师教学任务重,心理压力大,过得“苦”,上思政课成了一种“谋生”手段,这也是共识。但这涉及到一个观念转换的问题。高校思政教师若能再努力一点,静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增强对理论的自信,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一定能做到“苦”中作乐。高校思政教师姓“马”,但更重要的是要信“马”。
第二,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内容。“取象比类法”中的“象”涉及的面很广,既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社会现象,甚至是思维现象。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在日常生活注意观察各种现象,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比如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中医学等。另外,高校思政教师要训练自己的理论思维推导能力。高校思政教师在广泛观察和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把“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利益需要,搞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搅动全球经济市场。对此,2019年6月7日,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互动交流环节就逆全球化等回答主持人提问时指出,“当前世界上出现的一些逆全球化动向只不过是全球化潮流中激起的几朵浪花,阻挡不住全球化大潮。”用浪花类比逆全球化,用潮流类比全球化,形象地说明了全球化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指出光明之道: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习近平总书记类似的讲话还很多,体现了他知识的渊博,是高校思政教师的学习榜样。
第三,教学相长,温故而知新。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建立师生之间的“从游”关系,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互相启发。在文明轴心时代,无论是古代中国或西方的先哲如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采取的教学方式是问答式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老师答或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通过黄帝和歧伯的对话,对人体生理和病理作了系统论述,从而构建了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手段和用辨证论治为治疗手段的完整医学体系,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习,这里“习”的本意是指雏鸟扇动翅膀反复训练的过程,当然每一次反复都使飞行技巧更进一步。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与日俱增,但是这些信息都是以碎片化为主,这难免给大学生思想造成极大困惑,他们迫切需要问题的解答。作为高校思政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做朋友,知其所想,解其所感。也许大学生问的许多问题都是同一个问题,只不过表达方式或语境不一样而已,这时高校思政教师就不能敷衍了事,而要积极沟通,认真归纳总结,在教学交流实践中创新知,温故而知新,因为思想火花往往就发生在那一霎那。
在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一个认知理解、认同确信和践行的过程,其中认知理解是前提和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思维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详细地说,就是从理论抽象到理论具体。而从理论抽象过渡到理论具体中间需要一个“桥梁”,笔者以为,“取象比类法”可以扮演这个有效的“桥梁”作用。“取象比类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抽象理论过程中在头脑里形成“具象”思维,说直白点,就是在头脑里形成图片或图象感。而图片或图象感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找到切入点和兴趣点。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出于兴趣,而兴趣不是天生,完全是在实践活动中(当然也包含教学实践活动)一种机缘巧合的产物。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以“取象比類法”等诸如此类作为教学方式方法革新的切入点,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争取把它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严金海.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王炳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