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联合应用实践与思考
2019-09-10刘雅
刘雅
摘 要:完整的教学评价应该由考核、反馈和矫正机制组成。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态度,终结性考核侧重区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结果,将二者联合进行评价,能够更为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使最终考核成绩更加客观、公正和科学。同时,联合评价能偶在评价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多维多向互动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有,在联合评价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阶段性考核结果,更为及时与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通过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联合应用研究,文章认为联合性评价存在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的价值。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联合评价;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3-0070-03
Abstract: A complet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composed of assessment, feedback and correction mechanism. Formative Assessment (FA) focuses o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students' attitud, while Summative Assessment (SA) focuses on distinguishing the learning ability and result of students. By combining the two assessments of FA and SA,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and ability can be evaluated more comprehensively, making the final assessment result more objective, fair and scientific.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grated assessment can even establish a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mod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which is helpful to improve students'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Moreover, under the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 teachers can adjust the teaching pla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in a timely and reasonable manner according to the phased assessment results,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effe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joint application of FA and SA in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integrated assessment has the value of further expanding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Keywords: formative assessment; summative assessment; integrated assessment; teaching quality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發《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明确提出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意见》的发布对新时期高校考试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课程教学评价形式带来发展机会。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与传统终结性评价相对应的评价体系。而终结性评价则是以学习的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无法对教师的课堂产生影响,不能真实反应学生学习的能力,也无法及时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完整的教学评价应该由考核、反馈和矫正机制组成。形成性评价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会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作出实时反馈,形成性评价要求评价者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的观察、干预、评价和反思,在考察学生成绩的同时也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反应出来的态度、情感、学习能力作出判定,动态调整教学进程,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最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本文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联合实践应用课程。
一、课前调查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在这个双边过程中,两者应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其中教师应当起到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通过理解、质疑、交流、获得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最终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点。
本研究选取某校2018级中医4班作为联合评价方法应用实践对象,开展时间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参加教学评价的学生人数为54人。研究开始前的程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向学生展示理论、实验课程进度表,便于学生提前预习,阐明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参与到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中;第二,学情调查分析,教师在学前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计算机水平、心理状况、学习的能力和基于本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需求等,从而有效的把握课堂,真正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双边互动。教师在课前使用问卷星对《计算机基础》进行课前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含:是否会使用Word软件编辑排版文档?是否能够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是否能够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在中学学习阶段是否系统学习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是否有过网络学习经历或体验等等。
二、联合性评价具体实施方案
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在哪个时间点呈现、由谁设计、在哪里实施、以什么方式实现以及内容覆盖范围有多大,只要所集的信息用于诊断、分析和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那么,它就是形成性评价[1]。本文中联合性评价的实施分为课程考核指标设定和具体实施过程两个部分。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指标设定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指标设定具体有,第一,期末测试:占总成绩的60%,本课程采用机考方式,公平公正的给予每个学生与其学习效果相对应的分数;第二,过程性测试:占总成绩的60%。过程性测试又具体包括,1.实验:占总成绩的20%,使用和期末测试相同的机考系统,要求学生每次实验课完成指定作业,提交之后由系统自动评分,学生应仔细阅读试卷分析、修改错题、及时提问、掌握本次课的知识点,实验最终成绩为所有实验的平均分;2.考勤:占总成绩的5%,包括出勤、迟到或早退;3.期中测验:占总成绩的5%,教师在期中阶段组卷,检测前半学期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因材施教;4.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5%,观察学生课堂表现是否积极,是否主动提问,有没有帮助教师指导其他同學实验等;5.自评互评等:占总成绩的5%(分别为2.5%),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形成性评价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实验部分。计算机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课上练习,且要课下不断加强锻炼这种学习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第一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最后一周做期末总结、答疑以及展示形成性评价结果外,其余周次均设置上机课时,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计算机,每次上机教师都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可修改性,可采用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教师按照本次课程的知识点,设置考点,考试完成后马上显示实验成绩,试卷分析和试卷讲解,学生根据显示的内容对错误的地方进行学习,改正错误之后再次评分,直到获得满意的成绩。有极个别学生由于基础比较弱,课堂无法完成全部实验作业,允许他们利用其余时间来机房再次学习、测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外消化所学知识,真正掌握每次实验课的操作要点,达到上机实验的目的。计算机课程每周设置一次,下次上课前统计上次实验成绩(多次测试之后,选取最高分),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要点之一,只有反馈的成绩还不够,考核平台每次实验完成后不仅能显示分数,还能指出错误的地方并给出解题指导,帮助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成绩以及在班级的排名,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判断、制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因为和最终考评成绩挂钩,督促学生能自主学习、不断进步。
本学期本班共进行5次实验测试,最终收齐全部实验成绩,对每个学生五次实验成绩求平均值后再求全班平均分为94.3分,最高100分,最低76分。
第二,考勤部分。按时上课是大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的一种行为表现,到课率是影响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到课率不高一方面是教学水平、学生态度、教学管理、学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课程考核方式让学生即使经常缺课,只需在期末加强复习,也有可能顺利通过考试,这种侥幸心理,使得学生降低了对学习结果的要求,“及格”变成了唯一标准。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的过程,到课率直接影响考试成绩,让学生不敢缺课,久而久之养成了“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
本学期本班共进行8次点到,点到时间设定为课前5分钟,全班无一人缺课,按时到课率百分之百。
第三,期中部分。为了检测前半段时间所学知识而进行的一次阶段性测试。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上的不足,并及时弥补。教师也可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进行查漏补缺,指导学生更有效率的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期中测试可采用和期末考试同样的考核方式,限定考试时间,考试结束马上导出考试结果,不允许多次测试,让学生提前感受期末考试的氛围,掌握出现机器故障或其它考场意外情况时应对的方法。
本学期上课第五周进行了期中测试,题目覆盖范围广,难度小,以测试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为主,成绩理想,平均分96,最高分100,最低分60.3。
第四,课堂表现部分。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是否有团结协作精神等进行评分,课堂表现没有固定的评定标准,因为班级人数多,课程短,很难给每个学生不同的分数,教师可以对班级进行整体评价,再通过实验心得中学生的反思和对课堂积极同学的鼓励给每个学生单独打分。
第五,自评互评部分。高校任课教师对全部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评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新课程评价体系中,要求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既有来自教师接受性的评价,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动员学生进行评价是教学新的效能增长点,能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参与了教学评价,才能深层次体现教学活动的广度。教师同样使用问卷星对《计算机基础》进行自评互评调查,采用选择题的方式,可以计分(百分制)。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只有学生本人才最清楚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互评可采用以宿舍或学习小组为单位,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其他同学,也能被别人评价,避免两个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要填写被评价学生和评价学生学号。调查的内容可包含:上课时是否认真听讲?参与课堂活动是否积极?遇到学习问题是否请教他人或一起讨论?是否有自学情况?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等。
经过数据处理,全班自评平均分为95分,最高100分,最低72分;互评平均分为98分,最高100分,最低75分。
形成性评价成绩分区间统计图如图1。
三、形成性评价联合终结性评价在《计算机基础》考核中的结果分析
本学期本班的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最终成绩分析。形成性评价占最终成绩的40%、终结性评价占最终成绩的60%,如图2。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L.D.Stuflebeam)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2]。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态度,终结性考核侧重区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结果,总体看来,形成性评价帮助本班同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時的学习中,学生会自觉地加强练习,弄懂课堂知识、掌握实验内容,从而提高了最终成绩,及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为了客观分析形成性评价和传统考核方式在期末考试中的结果,选取同学期同课程同教师所教不同班级的成绩来比较,结果显示如图3。
对比结果显示,采用形成性评价的班级在期末考试中平均分和优秀率均高于传统考核班级,同时,形成性评价显著降低不及格率。课堂教学是多样而综合,复杂又动态的过程,需要有及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教师主体作为实施形成性评价第一责任人,要有反思精神和主体性发展意识,不断增强“自我统整”的力量[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联合模式能有效弥补传统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考核方式的缺陷,一次考试结果作为最终成绩会导致部分学生紧张而影响发挥,成绩偏低,形成性评价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结合阶段考核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通过教与学的沟通和互动,学生期末考核成绩必会有所改善,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会敏.课改深化视域下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7,33(02):84-85.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梁燕玲.自我统整: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8):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