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教学:化理论为方法与德性

2019-09-09钱海红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德性理论方法

钱海红

摘    要:针对哲学教学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把“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讲成了“死”的教条的现状,尝试用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两个“补充口号”——“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作为加强和改进哲学课的理论依据和总体要求。实践证明,通过“两化”的实施,能有效发挥哲学认识、改造世界与认识、改造自我即“成物”“成己”的作用,教学因此由“死”变“活”,具有鲜明的哲学风格。

关键词:理论;方法;德性;哲学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站在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上探索世界的,是概括性最高、抽象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远离生活,远离实际,从理论到理论,哲学被简约成了一些概念、原理、规律、范畴的堆砌,成了异己的僵硬的概念体系,既无深厚的历史感,也没有强烈的现实感,既玄又空、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把“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讲成了“死”的教条,使解释和改造生活世界的哲学本真精神被遮蔽。笔者认为,要教活哲学,让学生对哲学发生兴趣,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把哲学从哲学家的文本里、书斋中、讲坛上解放出来,在生活世界中阐释、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让哲学成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那么,如何让哲学融入生活,回应生活,提升生活,让学生带着生活的理想、诉求、经验和智慧参与哲学的“教、学、做”呢?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曾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两个“补充口号”——“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1]1。哲学理论要有生命力和力量,就必须化为人行动的方法,内化为人内在的道德品性,以增进学生的智慧,提升精神境界。鉴于此,笔者尝试以“两化”作为理论依据和总体要求,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供借鉴。

化理论为方法

“化理论为方法”,即把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转变为主体行动的法则和进一步改变客体的科学方法。相对于理论而言,方法是具体的,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可操作性以及变革对象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达到高度统一的基础便是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形态的世界观才能转化为影响客观世界的方法论,才能发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作用。因此,理论必须转化为方法,这是理论的内在诉求,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可见,“一切知识中,唯有关于方法的知识最有价值” 。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在教学中,如何把哲学理论讲活、讲深、讲透,讲出它的丰富性、生动性、深刻性,讲出它的历史感、现实感、逻辑感呢?笔者在《哲学与人生》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教学中,联系典型案例,变知识体系式教学为反思和诘问式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哲学境界,感悟哲学真谛。

1.展播视频:电影《隐形的翅膀》心理访谈(雷庆瑶,一个年少时因意外事故失去双臂的女孩,敢于与命运抗争,一切用手做的事,用脚基本做到了,基本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

2.思考:人是什么?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拓展哲学史上众多流派的观点进行反思、甄别和判断。

柏拉图:人是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

西塞罗: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费尔巴哈:动物是个体的存在,而人是全体的存在。

马克思:人类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你的观点:……?

师生通过诘问、反思、辨析和归纳,最后认同马克思主义观点:“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是人區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哲学有其高深之处,追求的是普遍性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实例解说。以上“人是什么?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的“问题”设置,不是拘泥于本案例的现象直接就事问事、就事论事的,而是将问题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回到哲学产生的源头,还原出的是哲学家的哲学原理所针对的“原始问题”。原始问题是人类的普遍问题,探讨的是事实背后的隐义或万事万物的“大道理”,具有永恒性,而变动不居的是回答。设置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到哲学思考的境界和哲学问题的维度,把哲学家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去体验哲学思想产生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哲学是不能教的,只能靠自身的悟性去参悟人生与世界。”即哲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灌输和机械的传输,而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体验的过程。

学生的理论兴趣是同理论视野成正比的。冯契先生曾说:“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 [1]446-447学习哲学,必须结合史论,寓论于史,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与西方哲学流派的对话碰撞、启示假借中脱颖而出的,是一个历史生成与流变的扬弃过程。实践证明:联系、借助繁多良莠不齐的哲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对话、辨析,能形成一种思维挑战,塑造学生的哲学反思性品格,维持哲学精神的深度和思想的庄重性,教会学生思考,从而拥有洞察事物的能力和智慧,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和“复活”,不仅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反,在廓清种种错误思想的基础上,能克服教学的浅层性和狭隘性,使知识丰富、立体和灵动起来,实现广度和深度的统一。反之,如果丧失不同理论的视域融合,也就难以细腻感知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基础究竟是什么,那么知识仍然是一个孤立和抽象、外在和平面的东西。可见,这种不将结论当定论,通过“思”来“学”,在“辨”中确立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教法,能彰显哲学的思辨性和反思性特质,给学生的思维带来冲击和快乐,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内化于心。

领会世界观原理,只是从观念到观念,要真正走向哲学,拥抱哲学,应用哲学,做到得心应手能游刃有余的话,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还必须把原理转化为方法论。方法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论的教学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生命线,必须浓墨重彩地讲解,让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上例,在讲清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后,笔者运用 “从感性到抽象”的教法,及时把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并进行了有效的拓展:

1.互动:雷庆瑶面对命运的枷锁,是一味地怨恨、感慨,任其摆布,还是在坦然接受残酷现实的同时去推翻、逆转命运的安排?列举她不屈抗争的具体行动,感受其行动背后的挫折、坚持和内心的强大。

得出方法论意义:不管面对什么困难,都要“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2.探讨:无能为力注定是一个无言的结局,如何理解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语?人的潜力能否转化成为现实能力,从而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

得出方法论意义:天道酬勤——只要自强不息,定能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3.假设:如果雷庆瑶否定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放弃努力,人生不可能逆转,会给她的整个人生带来怎样的灾难?对家庭、社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反之,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不遵循客观规律,行得通吗?为什么?

得出应持的正确态度: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两种错误倾向。

学生的厚度,来自于教者的宽度。支撑和深化方法论教学,除了联系典型案例外,还需要通过方法论的“内容、意义、态度”三个方面层层拓展、透析,从中世界观也进一步得到了具体展示,学生可以在世界观意义上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变学知识为学方法。列举“不屈抗争的行动”,能点亮细节,让学生从潜意识中浮出内心深处的感受,感受画面以及超越画面的东西,让人物定格在记忆深处,有利于提升智慧,壮大力量,升华精神。可见,方法论的启发和拓展,能赋予教学以活性和灵性,让课堂从温度、广度到深度,最后走向高度。

化理论为德性

人除了自然存在的规定外,还有一种精神的存在;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呈现了精神,也改造了主观世界。哲学是理论,理论的背后是思想,思想的深处有情怀。“化理论为德性”,就是运用理论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通过对理论的身体力行,具体化为有血有肉的人格。作为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的哲学世界观,熔铸着人类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深厚教养,是整个精神世界的灵魂和支柱。美国哲学家詹姆士曾说:“人们说哲学‘烤不出面包,但它却能鼓舞我们的灵魂。如果没有哲学远射的光辉照耀着世界的前景,我们是无法前进的。”哲学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精神生活,生命自然也就有了价值和重量。

哲学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哲学本是在求“是”的基础上求解人生意义的,但在传统教学中却漠视甚至忽视了“人”,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学科应有的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功能被狭隘地转变为单一的授业功能,导致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缺失。哲学的人文思想包含价值导向,是高层次的理论思维,回答的不是“是什么”,而是“应当是什么”,不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人类精神的“灵光”和精神的坐标,提供给人的是心灵的安顿和智慧、精神的超越和飞翔。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哲学的人文教育,化理论为德性,使学生从“平凡”中挣脱出来,得到整体性的、根本性的改变,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的人呢?笔者尝试通过“情”的渲染,“理”的阐发,在“张力”的释放和意义世界中来唤醒和觉解学生,以达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播放背景音乐:《隐形的翅膀》(营造情感氛围)。

师独白: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的是:不是失败的沉沦,而是失败的奋起;不是对过去的留恋与惋惜,而是对未来的拼搏与顽强;不是别人成功时羡慕的眼神,而是超越别人的信心;不再为过去掉泪,而是努力地活出自己的精彩。做到:激励自我、战胜自我、实现自我!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却同时又给她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展现的是另外一道独特的风景。因为心怀梦想,所以人生注定与众不同,她走出了残疾的阴影,摆脱了命运的安排,使生命的价值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了延伸。她的肉体诚然缺损了,命运没有为她保留最完美的形体,却催生了内心一双强健的隐形的翅膀,赠与她最丰盈、一个不易破损的内心:坚韧!乐观!这双隐形的翅膀带着她飞上成功的高度,到达尊严的高度,俯视人生劫难,捧接生命的亮光。她的存在因精神的完整而美丽,她的身体因精神的高贵而美丽!

一个人最悲哀、最可怕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是心灵的残疾!有的人活着,他如同死了;而有的人活着,却活出了生命,活出了精彩,活出了洒脱。雷庆瑶!让所有人都仰着头看她,她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自立,什么是自强,什么是自尊!面对着她,四肢健全的我们还有什么不满、牢骚和各种借口?我们有的只是惭愧、惊羡和震撼!“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对青春的一种礼赞、一种放歌,一种喝彩。青春因奋斗而精彩、飞扬,青春因拼搏而壮美、力量!青春最美丽,青春不言败,青春无敌!我们,拥有人生大放光彩的年华,拥有了青春,就拥有一份潇洒和活力,一份灿烂和辉煌。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在这最美最奢侈的时光里去抒写一卷属于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无悔人生吗?困难并不可怕,只要能乐观地面对,天道酬勤,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而钥匙就握在你们的手中……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寓哲理于事例中,使人文思想的阐发有了载体。情感上打动学生,理智上愉悦学生,这种情理相融的阐述,使形象和抽象思维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通过“悟”达到内心意味深长的“觉”,突破形而下的束缚和自我奴役,进入到形而上的层面和更高远的境界,去发现生活的精彩,自觉地去拥抱生活、追求生活、创造生活。

哲学的意义在于启示和召唤。人是寻求意义的存在,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掘,必须确立“意义”,以理想性的世界图景和目的性要求,为意义世界镀上一层理想的光环,使人的心性升华而达到“大智”,给人一种不断面向可能世界的可能性。雅思贝尔斯曾说,哲学是一种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让学生明白道德的根据、人生的意义,在实现精神追求中崇高起来,把精神力量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凝道以成德,显性以弘道。”可见,哲学不仅是武器、工具,而且本身也具有内在价值,体现了崇高的人格,让卑微的人成就伟大。

总之,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用冯契先生提出的“两化”作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补充口号”是一个富有导向性的操作,能促进哲学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转化为人生观,有效发挥哲学认识、改造世界与认识、改造自我即“成物”“成己”的作用。课堂教学因此由“死”变“活”,彻底告別了“惰性知识”的传递,转变为“活性知识”的活化,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哲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冯契.冯契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德性理论方法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用对方法才能瘦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