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干旱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动态特征与对策
2019-09-09库尔班尼萨·吐尔逊何秉宇侯志炎
库尔班尼萨·吐尔逊 何秉宇 侯志炎
摘要: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依据相关文献和吐鲁番市的实际情况,运用频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区域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的模型分析了吐鲁番市11年的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变化动态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6年~2016年吐鲁番市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状态呈现持续好转态势,耦合度类别序次为中度失调衰退类、轻度失调衰退类与濒临耦合协调类;耦合协调度类型由最初的经济滞后型为主转换为人口滞后型;影响吐鲁番市人口-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第三产业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业等。
关键词: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度;耦合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7-0-03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urpan City, using the 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regional populati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the model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used to analyze Turpa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its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city for 11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pling state of population,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in Turpan from 2006 to 2016 shows a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rend. The order of coupling degree is moderate disorder decline, mild disorder decline and near-coupling coordination; coupling The type of coordination is dominated by the initial economic lag type and converted to the population lag typ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economic-environment system in Turpan are, in turn, the natur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the green coverage rate of built-up areas, the sewage treatment rate, the proportion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total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and the fixed assets industry.
Keywords:Population;Economy;Environment;Coupling degree;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愈发严峻。研究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研究者的重要课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举措。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生态文明的成效。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此开展了研究,如桑秋[1]等對沈阳市人口、经济、空间三项要素与环境的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协调度模型,从时间角度定量分析人口、经济、空间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协调变化特征等。王宏卫[2]、庞冬[3]等人分别根据新疆渭干河库车河流绿洲和乌鲁木齐市的具体情况、构建了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991年Grossman[4]等学者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开展以经济为核心的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性研究。我国学者也同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一般认为,区域内的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区域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要求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只有三者相互促进,产生协调效应,才能够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疆吐鲁番市位于典型的极端干旱区——新疆吐鲁番盆地,区域降水极少,蒸发量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近年来吐鲁番市人口增长、旅游活动增强,生态环境方面受到较大压力。分析吐鲁番市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系统的动态变化和趋势,可为新疆吐鲁番市建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思想,根据吐鲁番市人口、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条件,构建了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标体系,利用吐鲁番市2006-2016年这11年间的有关数据,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程度进行测算,并分析讨论该区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演化规律,以期为生态环境脆弱的极端干旱区的协调均衡发展及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吐鲁番市是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新疆中东部,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又称“火洲”,东临跟哈密市接壤,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和硕县、尉犁县与若羌县等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县、吉木萨尔县与木垒县相接,新疆是跟外省连接的交通枢纽。2016年末吐鲁番市总人口63.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9.6亿元,人均GDP 35891元。
1.2 数据的来源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数据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年鉴(2006-2016年)、吐鲁番市统计年鉴(2006-2016年)、吐鲁番市社会经济发展公报、吐鲁番市政府工作报告与吐鲁番市环境质量公报,部分指标数据来源于跟指标相关的文献以及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等。
为了科学地建立吐鲁番市人口、经济和环境耦合协调指标体系,基于查阅关于人口、经济及环境的耦合协调参考文献,粗选了三级75项指标,并利用频次分析法[6],确定了初选的指标。其次,利用SPSS 20.0软件中的频次分析法[6]对各系统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根据KMO 值大于0.6的条件下筛选出适合因子分析的指标。依照数据的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与可获得性等原则[7],并结合吐鲁番市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第三次筛选和补充,最后确定了具有代表性与合理性、使用频率较高的19项指标,建立了吐鲁番市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1.3 数据标准化处理
本文采用的方法是极值方法,它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保留每个原始数据之间的差异性。
对于正向数据值而言,数值越大,评估结果越好,即采用公式:
对于负向指标而言,数值越小,评价结果反而越好,即采用公式:
式中,Xij表示第i年,第j个指标的指标数,X'ij表示极值化后的数值,maxXij表示十年数据中的最大值,minXij表示十一年数据中的最小值。YI、ZK的原始数据按照上述方法处理。
1.4 指标权重的计算
指标权重的计算是综合评价分析法中的重要步骤,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方法中的熵权法,它是用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权重。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的主观因素,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8-9]。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5 耦合协调度模型与评价
计算吐鲁番市最近11年的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数,分析11年变化的情况、区域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及这11年变化情况并确定协调性程度,计算过程如下:
由于耦合度是反映各个系统之间关联强度的指标,不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相互间的协调情况和发展水平,所以为了对3个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进行更好度量,引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具体公式如下耦合协调度模型为;
式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α、β、γ分别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待定系数,T 为区域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吐鲁番市的实际情况,在三项系统中,本研究将f(x),g(y),h(z) 3个待定系数拟定为0.2、0.4、0.4。
式中:f(x),g(y),h(z)分别表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C 表示系统耦合度。
1.6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吐鲁番市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结果
本文采用上述公式以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利用于EXCEL 2010建立3大系统综合评价的函数模型以及人口、经济与生态耦合度、 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出吐鲁番市从2006年~2016年的人口、经济与生态综合评价函数为 f(x)、g(y)和 h(z),以及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C)、耦合协调度(D)与综合评价指数(T),如表3所示。
2.2 吐鲁番市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结果分析
2.2.1 吐鲁番市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析
利用已有数据,结合上文权重计算出了2006-2016年吐鲁番市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评价值,结果如表3所列。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缓慢增长态势(见图1),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描述11年间吐鲁番市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动态发展过程,绘制出了图1。吐鲁番市11年的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别从中度失调衰退类逐渐过渡到频临耦合协调,耦合协调程度呈现出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分别经历了环境滞后性、经济经滞后性与人口滞后性。2006-2008年是环境滞后性耦合协调类型,2009-2010年转换为经济滞后型,2011-2016年转换为人口滞后性的耦合协调状态。由图1耦合度可知,最小值0.2842变化到最大值的0.3322,极值为0.048,可以看出耦合度整体波动较平稳并有增长趋势,表明三大系统的耦合度呈现逐渐耦合的趋势。耦合协调度2006-2008年呈上升趋势,上升速度较快,2009-2016年耦合协调度呈近似直线上升,这说明随着经济、环境、人口的发展,三大系统耦合的协调性越来越强。
2.2.2 三大系統综合评价的时间序列分析
吐鲁番市的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的评价指数从2006年的0.2381到2016年的0.7927,总体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见图2)。此趋势中,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人口综合评价的指数增长较低于其他系统,但整体增长趋势与经济、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数增长趋势相同,该说明经济发展有比较好的环境和人口基础,却经济发展不是该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2009年以后,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数增长基本高于其余两个系统和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10年后,人口综合评价指数增长低于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
由图2可知,人口综合评价指数2006年~2013年波动比较平稳,2013年以后增长迅速,吐鲁番市展现为典型盆地地貌,绿洲分布破碎,境内既有海拔5445 m的博格达峰,又有中国陆地最低点艾丁湖(-155 m),同时水资源十分稀缺,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但近年来吐鲁番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投入的加大,使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效应显著,城市综合评价指数得分从2006年的 0.2381上升至2016年的0.7927,人口综合评价指数也由2007年的0.2754增长到2016年的0.7060,图2表明,经济、环境发展与之关联密切。
从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可以看出,经济评价指数在2008-2009年期间明显下降,其他时间整体上经济评价指数呈指数式上升,由2009年的0.2131上升至2016年的0.9137,这说明吐鲁番市三大产业的产值在不断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2010-2014年期前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波动平稳。2014年后,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与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发展态势一致,但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大于经济综合评价指数,这说明吐鲁番市在经济快速发展趋势的条件下,吐鲁番城市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从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数可知,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数呈现出波浪式上升趋势,2010-2014年期前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波动较平稳,主要是因為那段时期工业废物和生活污水量排放等因素的增加导致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的增长受到了影响。从2014年开始环境综合指数迅速上升。这说明吐鲁番市近几年在大力抓紧和关注环保事业、环保宣传的扩展、人口素质的提高、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努力。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16年吐鲁番市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分析表明:
(1)从发展阶段看,吐鲁番市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2)研究期内,吐鲁番市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现出相对缓慢的上升趋向;
(3)研究时段经济综合评价的指数增长速度明显大于生态环境与人口综合评价的指数增长速度。
根据上述结论,建议吐鲁番市充分把握经济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持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促进吐鲁番市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同时,也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快速发展
对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的持续增强,用生态文明建设统领经济发展,协调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关系,建设美丽吐鲁番。
参考文献
[1]桑秋,张平宇,苏飞, et al.20世纪90年代以来沈阳市人口、经济、空间与环境的协调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33.
[2]王宏卫,刘勤, 柴春梅,et al.新疆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3):78-83.
[3]庞冬,何秉宇.乌鲁木齐市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及障碍度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8,v.57;No.606(09):118-122+138.
[4]苏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61-69.
[5]张丽君,刘佳骏.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资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61-67.
[6]许恒周.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宅基地退出补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临清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12, 26(10):75-81.
[7]吕晓,肖慧,牛善栋. 农户的土地政策认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山东省26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农村经济,2015(2):31-36.
[8]艾文琦.祖业观视野中的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研究——基于江西省余江县(试点县)的调查[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1):24-30.
[9]陈霄.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重庆市“两翼”地区1012户农户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12(3):26-36.
[10]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收稿日期:2019-03-15
作者简介:库尔班尼萨·吐尔逊(1992-),女,维吾尔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