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导向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
2019-09-09田春霞
田春霞
[摘 要] 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编辑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制度化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编辑继续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专业化道路,但仍存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这些都使得编辑继续教育培训饱受诟病,究其原因,培训内容未贴合编辑实际需要,内容供给与主体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缺乏顶层设计及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实现编辑继续教育内容供给的多样化、针对性,加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完善网络远程培训是提高编辑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只有提供符合编辑实际需求的培训,让编辑学有所获,才能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彰显编辑培训的价值。
[关键词] 编辑 继续教育培训 能力与素质 内容供给 需求导向
[中图分类号] G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9) 04-0048-05
[Abstract] Editors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editors ability and quality,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strengthen editorial team construction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t present,China has established an institutionalized editors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and editorial continuing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standard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However,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poorly targeted training content and unsatisfactory training result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training content does not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editors.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content supply and the main demand. The lack of top-level design and effectiv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ar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problem. To realize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pertinence of editorial continuing education content supply,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 editorial continuing education,and to improve network remote training ar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editorscontinuing education quality. Only by providing training that meets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editors,can the editors ga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Key words] Editor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bility and quality Content supply Demand-oriented
1 編辑继续教育培训概述
编辑是出版发行的中心环节,编辑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直接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与层次。数字化时代,编辑面临的从业环境发生了颠覆性革命:一是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不断涌现,对编辑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二是新媒体以及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编辑传统的工作流程与模式,对编辑的知识与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参加编辑继续教育,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成为编辑提高能力与素质,适应新时代出版环境的内在动力。
为推进编辑继续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2008年2月,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其中第七条明确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并将参加继续教育学时作为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登记和责任编辑续展注册的前提条件之一。2010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又出台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进一步细化了编辑继续教育学时的构成、折算标准、参与方式等,其中,对续展注册人员规定“连续三年继续教育不少于72学时,其中每年面授学时不少于24学时”。原新闻出版总署对编辑继续教育学时的这一硬性规定使得编辑出版人员无论从内在动机还是从外在约束层面来讲,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随着制度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日益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并在推广国家行业标准、宣传国家新闻出版方针、传播编辑出版经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却存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弱化等问题,有违编辑继续教育的初衷。全面梳理当前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进一步完善编辑继续教育制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当前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内容供给与主体需求产生错位
根据动机理论,需要是个体由于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心理或生理上的不平衡状态,需要的满足是行为的基础,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动机和相应的行为。编辑继续教育制度产生和存在的依据之一就是满足编辑工作需要,解決编辑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编辑继续教育应该紧紧围绕编辑实际需求展开,树立需求导向。
2.1.1 重共性,轻差异
编辑是一个以智力资本为主的职业,在知识更迭越来越快的时代,编辑的“职业焦虑”“本领恐慌”日益凸显,对知识与能力的追求越来越高,可以说编辑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渴望获得更新的知识、更强的技能、更长足的发展。但是根据相关研究,知识和技能虽然对编辑工作有着重要作用,但却不是影响编辑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结构、文字水平、政治觉悟只是从事编辑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1]。从事编辑工作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如信息处理、人际关系、营销推广、策划能力等,反而是当前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中所欠缺的内容,因此形成了编辑培训内容供给与编辑主体内在需求之间的矛盾,并导致编辑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所授非所需,这从多数编辑出版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中可窥一斑。
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供给与主体需求产生错位的另一表现是,培训内容忽视培训对象的主体差异性,向具有不同培训需求的编辑出版人员提供无差别的培训内容,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足。不同性质、不同岗位、不同职称层次的编辑人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有区别的,但当前的继续教育却忽视了这种差异性,在培训内容上并未根据培训对象做出一定区分和调整,共性内容多,个性内容少,培训的针对性差,不能解决编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培训效果不理想,编辑感到收获不大[2]。
2.1.2 重技能,轻学术
当前我国实行的编辑继续教育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强调技能性是有必要的,但若将所有的关注点都聚焦在“技能、规范、编校质量”等实务问题上,反而弱化了编辑这一行业的职业特征。作为编辑,无论是图书编辑还是期刊编辑,无论是社科类图书编辑还是科技类图书编辑,本质上都是从事内容生产行业,这一行业特征决定编辑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编校技能,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科动态和市场发展规律。
作为编辑,职业技能与学术能力都不可或缺,职业技能是基础,学术能力是核心。编辑只有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拥有一定的学术功底,才能准确把握稿件,对稿件形成正确评价,并进行合理的编辑加工,才能使作者信服,与作者平等对话,甚至超越作者。编辑应当拥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宽广的学术视野,拥有一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长,如此才能做好选题策划、市场分析和编辑加工。编辑不能是只玩文字游戏的简单脑力劳动者,从这一角度看,当前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编辑的学术成长需要。
从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可看出,在72学时的编辑继续教育构成中,学时要求基本全为编辑出版领域,包括“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出版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参加境外国际出版学术活动”“主持出版专业研究课题”等,与学术相关的规定只有两条:一是第7条“参加高等院校或成人院校举办的国家承认学历、学位的在职教育期间,每年按照继续教育48学时计算”,这一规定说明总署考虑到了编辑人员继续深造的情况,但受编辑精力及出版单位人员管理规定限制,真正在职攻读更高学位并完成学历教育的很少,所以这一规定对广大编辑出版人员来说意义不大。二是第8条“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理论研究性文章,出版专业文章每篇按照完成继续教育24学时计算,非出版专业文章(必须与本人出版专业工作涉及的学科专业相关)每篇按照完成继续教育12学时计算”,这一对不同领域的文章实行区别对待的导向使编辑越来越偏离学术中心,对编辑的学术成长起到抑制作用。从编辑出版长远、高质量发展来看,在加强编辑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强化编辑学术能力的培养,在制度上确立优先培养编辑学术能力这一目标。
2.1.3 重面授,轻网络
为满足编辑出版人员对学时的要求,依托强大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原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由于师资强大、课程内容新、实效性强,再加上学习成本低、时间灵活、学习可自动记录、手续简便等原因,网络远程培训成为编辑继续教育的有益补充。
尽管远程培训具有诸多优势,但编辑出版人员更多地还是选择传统面授方式,使得远程培训在继续教育培训中的优势没有有效发挥出来。分析其中原因,一是思维惯性问题,人们已习惯传统的行为方式,如果没有足够的外力冲击,人们的行为模式短时间内难以做出改变。二是网络远程培训操作难度较大,对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的年轻学员来讲尚且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何况那些年龄较大、没有相关操作经验的老编辑。而且,网络远程继续教育需要考试才能获得学时,对部分编辑出版人员造成较大的思想和心理负担。三是网络办公环境下,受多种因素干扰,人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现代大脑实验证实,在多任务情境下,大脑会在“转移—重新聚焦—转移”之间来回切换,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并带来一定的焦虑和消极情绪[3]。多种因素影响使得网络远程培训的普及度不高,面授培训还是编辑出版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首选方式。
然而,面授培训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是成本高且费用逐年高企,对出版单位造成很大财政压力;二是编辑参加面授的培训时间通常比较长,且需要脱产培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编辑工作。因此,出版单位对编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代缴培训费心存抵触[4],并认为编辑培训劳民伤财。原本作为一项员工福利和智力投资存在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成为众矢之的,编辑和出版单位在选择编辑培训班时不是看培训内容是否与自己工作紧密相关,而是看培训费是不是最低,培训地点是不是最近,从而使编辑继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
2.2 培训效果难以评价和衡量
2.2.1 培训与工作:难以调和的矛盾
编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一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开阔视野;二是获得学时,满足注册和续展登记的要求。但由于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时间较长且需要脱产,占用大量工作时间,为不影响工作,保证正常出版计划的进行,很多编辑不得不带稿培训,一边上课,一边编修稿件。这直接导致编辑对培训内容的参与度、沉浸度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达不到预期。
2.2.2 内容与形式:难以形成统一
由于国家对编辑参加继续教育学时有硬性规定,所以编辑对继续教育培训班的需求比较强烈,从培训班的报名人数动辄达三四百人即可看出其需求强度之大。由于培训班的规模比较大,为便于管理,培训主办方通常采用最简单的方式——讲座形式(就某一专题邀请相关老师进行讲授)组织培训。在一个容纳几百人的会议厅,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其效果可想而知。由于老师与学员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学员对培训内容吸收不多,培训效果不佳。一些信息含量大、内容较多的课程,受时间限制,授课老师很难做到深入而全面的讲解,这些都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3 当前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缺乏顶层设计与思考
当前我国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出发点主要是服务于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目的在于加强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在“思想无禁区、创作有自由、出版有规定、编辑有纪律”这一出版政治导向下,强调编辑的政治觉悟和编辑技能,忽视编辑的学术能力、业务能力也就在所难免。另外,由于在顶层设计上缺乏对编辑主体需求的考量,没有对编辑出版人员的需求进行全面调查和科学分析,同时缺乏自下而上的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反应机制,因此在培训课程内容体系的制定上,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有待加强。
3.2 缺乏有效的委托—代理模式
我国现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出版单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登记注册及管理工作”,编辑出版人员应“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继续教育”,“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委托其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举办的培训班”,这一规定实质上明确了我国编輯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即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是编辑培训工作的委托人,负责培训管理及监督工作,而具有一定资质的培训机构成为代理人,负责具体的培训组织工作。这一委托-代理机制有利于资源集中和效率提升,是基于专业化分工而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然而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双方博弈风险。
3.3 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对培训主办机构的培训组织过程和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其管理的依据主要是培训前审批和培训后资料审核,而对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缺乏干预和控制;二是培训组织机构对师资、授课过程及培训效果缺乏有效控制。
由于举办培训班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围绕培训产生了一条产业链。各培训主办机构作为培训的实际组织者,在培训产业链中充当了“批发商”的角色。他们本身并不具备“内容生产”的能力,只是作为中间商将采购到的上游产品——内容资源,打包传递给“消费者”——编辑。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们很难对培训内容的质量进行控制。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效果衡量机制以及科学的考核标准,因此无法对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与追踪,一定程度也导致培训效果弱化,无法评价。
处于培训产业链上游的行业名家是真正的内容生产者或者说内容提供者,但由于内容生产者、内容提供者与内容消费者之间的传导机制不顺畅,各方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另外,受时间安排、课程主题、培训审批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培训组织机构最终提供的培训菜单在内容体系的衔接、课程内容与授课老师的匹配上缺乏一致性和关联性,由此也导致培训效果弱化。
4 提高编辑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
4.1 完善培训内容供给,切实满足编辑工作需求
4.1.1 重视需求差异,提供差别化培训
编辑出版行业追求“内容为王”“内容至上”,深谙只有内容符合市场需求,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之道,对从事这一行业的编辑出版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首先,要对编辑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向编辑征集培训议题,调查对象要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既包括图书编辑,也包括期刊编辑,既涵盖一线基层的编辑人员,也包括处于管理岗位的编审、主编等。以实际提交的反映编辑工作需求的内容为导向,合理设置培训课程体系,使培训更贴近编辑所需,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对培训需求进行科学分类,注重共性需求与个性差异的互补,实行分层次、分类别培训,根据受训主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设置不同培训体系,做到内容与需求相匹配。再次,要注意课程体系之间的连贯性、系统性,避免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重叠,要做好各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工作,对课程内容和边界做出合理划分。要多聘请上课效果好、经验丰富、口碑好的老师为学员上课。在培训组织形式上要注意多样性,多采取讨论、交流、对话等方式提高学员的参与度,让学员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理解。
4.1.2 强化学术培训和能力培训
培训内容要在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培训。出版业发展的实践已证明,真正影响出版单位和出版物发展前景的是编辑的能力和学识,只有编辑学者化,才能有高质量、高品格的出版物,才能真正实现出版繁荣。因此,编辑培训的重点应从常规性培训转向非常规性培训,应由对规范、标准、技能的培训转向学术成长、学术提升等方面的培训,应由强调编辑的业务知识培训转向更为隐性的经验、能力、学术等方面的培训,注重编辑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