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动态认知逻辑的编辑言语策略

2019-09-09王景周崔建英

出版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编辑工作

王景周 崔建英

[摘 要] 随着稿件处理系统和即时社交软件的普及,人们对电子邮件的依赖逐渐弱化,但邮件仍然是编者、审者、作者和读者深度沟通的重要工具。本文以电子邮件的“抄送”“密送”“群发单显”等功能为例,基于动态认知逻辑,探讨编辑工作中编者、作者、审者等多主体互动的言语行为策略。“抄送”是多主体间的一种公开宣告行动,产生群体 “公共知识”,实现编辑稿件处理中一些必要信息的共知,从而避免版权争议、学术不端等问题;“密送”或“群发单显”是主体间的私密行动或部分公开行动,产生非对称信息,对编辑、主编、编委与审稿人的工作起监督和权责制衡作用,且有利于维护作者和审者关系。编辑邮件发送方式的选择体现其言语行为沟通的技巧,善于利用言语策略有利于办刊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 动态认知逻辑 沟通力 编辑工作 言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 G2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9) 04-0033-06

[Abstract] Due to the prevalence of online submission system and the wide use of real time social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Email seems to be a less preferable means for people to communicate in the routine of editorial office. However, Email still remains to be a reliable platform for editors, reviewers, authors and even readers to communicate further in the editorial process. Taking the multifunction of Email, such as “Cardon Copy” (CC), “Blind Cardon Copy” (BCC), and “a mass of single show” as example, this paper, based on dynamic epistemic logic,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speech acts in multi-subject interactions among editors, authors and reviewers in editorial work. First, the strategy of CC, as a public act of announcement among multi-subjects, will generate “common knowledge” in a group. By doing this, the common sharing of some necessary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anuscripts editing can be realized, thereby avoiding copyright disputes, academic misconducts and other issues. Second, as a private action or part of a public action between the agents, the strategies of BCC and “a mass of single show” produc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us supervising the work of editors, chief editors, editorial committee and reviewers, and balances their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addition, the strategies of BCC or “a mass of single show” help to maintain the good relationships between editors and authors as well as reviewers. The choices of editing emails reflect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editors speech and behaviors. A good command of speech strategies is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level of journal-runnings.

[Key words] Dynamic epistemic logic Communication power Editing work Speech acts

1 引 言

网络互联时代正在变革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过去350多年的出版范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编辑力的内涵也有所革新,基于大数据分析、全媒体到达的编辑“新四力”(判断力、决断力、发现力与呈现力)[1]受到广泛关注。颜帅等在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展望中指出,“十三五”期間网络出版将被真正置于优先地位,编辑工作很有可能分成“学术组织、生产管理和营销推广”3个环节[2]。戎彦认为,无论形式如何,用户追逐的归根结底还是内容,传播媒介时代被奉为圭臬的“内容为王”法则,如今仍然适用[3]。笔者认为,编辑的“中介功能”仍然是编辑工作的核心内涵,体现在出版内容组织、选择、优化、传播和互动的“借力”与“给力”上,即有效沟通能力。在“编辑力”的探讨中,涉及编辑“沟通力”的文献还比较少。蓝艳华等提出了“因人而异”的沟通技巧在“处理人情稿、防止一稿多投、约稿”等过程中的应用[4];谢文亮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因地制宜,采取媒介融合的手段,运用交流理念和沟通技巧,有效地解决退稿问题”[5];王景周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编辑稿件处理过程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必要性、技巧及模糊语言使用中应注意事项[6]。随着科技的发展,编辑与作者、读者、审者等之间的沟通方式由传统的书信、电话过渡到电子邮件和即时社交软件,分散的稿件处理流程统一到稿件处理系统的集成管理阶段,沟通媒介不断地更新和改进,渠道和技术发生了重要变化,但沟通交流在出版活动中的根本意义没有本质变化。沟通的方式和技巧直接关系到编辑工作质量的高低,编辑沟通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对于文稿质量、稿件处理效率以及编辑、作者和审稿人的个人情感有很大的影响[7]。

尽管多数期刊已采用期刊在线处理系统处理稿件,但是当某份稿件的处理需要下一个角色参与时,系统会发信到相应的电子邮箱,提醒该角色登录执行操作。流程中的角色连接是靠电子邮件来实现的,信函交流(约稿信、邀审信、返修信、退稿信等)仍是编辑工作的基本方式,所以编辑与作者、审者等沟通的语言主要是书面语言。本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和动态认知逻辑,以电子邮件的“抄送”“密送”“群发单显”等功能为例,探讨编辑工作中的言语策略,以期提升编辑工作实效,改善工作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期刊建设和发展。

2 言语行为理论与动态认知逻辑

言语行为理论[8][9]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后经美国哲学家塞尔修正发展而来,“在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乃至整个认知科学的发展史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0]。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言语是一种行动,即“通过说事来做事”。奥斯汀将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语谓行为(locutionary acts)、语旨行为(illocutionary acts)和语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s)。比如,编辑a发现作者b投稿的论文存在“一稿多投”问题,并邮件告知b:“发现您的论文属一稿多投”,b见到邮件后提出撤稿。“发现您的论文属一稿多投”是a的“语谓行为”,即说了什么;a对b说这句话陈述了一个事实,即实施了“语旨行为”,意图警示和劝告b;b得知a发现自己不端行为后提出撤稿(被警告),这是a这一话语的“语效行为”。

表达或理解话语交际过程的话语意义,不仅包括话语的字面(言内)意义,而且包含话语的意图(言外之意)。成功的会话、有效的交流,有赖于交流者之间的知识、信念、意图等高阶信息的交互。塞尔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出发点,建立了语用逻辑(illocutionary logic)理论。语用逻辑的建立表明对言语行为和语用的研究从语言分析阶段进入逻辑分析阶段[11] 。博纳诺(Bonanno)认为,“只有通过认知逻辑才能精确表达主体认知互动中的推理机制”[12]。知道逻辑(knowledge logic)和动态逻辑(dynamic logic)是刻画主體认知和行为的经典逻辑[13],为了更精细地刻画主体间的认知、行为及其相互影响,学者们[14][15]提出了动态和认知的融合、认知动态及动态认知等概念,并构建了多种动态认知逻辑系统,以便更精细地刻画主体间的公开行动、半公开行动和私自行动。公开宣告逻辑(public announcement logic,PAL)[16]是动态认知逻辑的基础系统,被广泛用于刻画公开交流中知识的变化的推理问题。PAL是通过在标准认知逻辑语言中增加动态算子[φ],描述和刻画公开宣告一个事实后主体间的高阶信息变化。[φ] φ 表示公开宣告φ 成功后φ成立(φ和 φ 表示两个命题)。范本特姆(van Benthem)举例说明邮件交互中信息变化的复杂性:我发一封邮件P给你,是在我们两人之间进行的一个公 开宣告;你回一封邮件Q给我,并抄送给其他人,是在你、我和抄送人之间进行的一个公开宣告;我选择“回复所有人”回邮件R,但同时再添加新的“密送”对象。经过3轮交流后,我们看到“私密行动(或半公开行动)”使得主体间的信息不再对称[17]。

3 邮件发送中的主体认知

邮件发送涉及发件人和收件人,编辑工作中的邮件发送可以看作是多主体(编辑、作者、审稿人、主编、编委等)间的信息交互行为。发件人使用电子邮箱发送邮件时,除了直接发给收件人外,还可以通过“抄送”“密送”“群发单显”等同时发给其他人。邮件发出后,收件人接收到邮件内容,并且可以看到此邮件抄送给了哪些人,但不知道是否也“密送”或“群发”给了其他人;抄送人接收到邮件内容,并且可以看到此邮件谁是收件人,谁是抄送人;密送人接收到邮件内容,并且知道谁是发件人、谁是抄送人、谁是密送人;“群发单显”,不同于“群发”,对于多个收件人,采用一对一分别单独发送,每个收件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地址。发件人是单一个体,收件人,包括抄送者、密送者可以是单一个体,也可以是一个主体集。

邮件“抄送”、“密送”或“群发单显”,“实际上是在对公开信息和秘密信息进行明智的辨别,不仅如此,我们还竭力追踪由此产生的知识和信念等认知状态的变化”[18]。邮件“抄送”、“密送”或“群发单显”,虽然不是编辑邮件内容中的直接书面语言,但它的文字呈现,对阅读者而言事实上就是一个“言语行为”。当接收邮件者打开邮件,看到“抄送”时,“抄送”是发件人对收件人的一个公开宣告行动,宣告的内容是邮件中包含的信息,宣告的结果是邮件内容成为发件人和所有收件人之间的公共知识(common knowledge)。比如,当编辑a把“退修”邮件φ(φ表示邮件内容)发给通讯作者b,同时“抄送”给该论文的合作者c(可以是多个合作者,这里为简单起见,仅考虑一个合作者)时,不同个体得到他人知识的知识,即高阶知识(higher order knowledge),比如:Kbφ,Kcφ,KbKcφ,KcKbφ,KcKbφ,KaKbKcφ……这样迭代下去,即可得到公共知识CGφ(G = {a,b,c})。其中,K和C分别是认知逻辑中的“知道算子”和“公共知识算子”;Kbφ 表示通讯作者b知道邮件内容φ;KbKcφ 表示通讯作者b知道合作者c知道邮件内容φ;KaKbKcφ 表示编辑a知道通讯作者b知道合作者c知道邮件内容φ;[φ]CGφ表示公开宣告φ, φ成为群体G的公共知识,φ表示“抄送”这一行为产生的相关知识。但如果编辑分别把邮件发给各个合作者或者“群发单显”给各个作者,此时关于φ,各个合作者具备的仅仅是“普遍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即每个主体都知道的知识(EG φ =df ∧i∈G Ki φ),虽然每个人都知道φ,但并不知道其他人是否知道邮件内容,而公共知识是指系统中每个成员都知道,并且每个成员还知道该群体内的其他每个成员都知道(EG (φ∧CG φ))。“发送”和“抄送”是公开宣告,产生主体间的对称信息,“密送”和“群发单显”是私密行动,产生非对称信息。工作中,编辑可以针对不同沟通对象和目的灵活选择邮件发送方式。

4 基于动态认知逻辑的编辑言语策略

4.1 通过邮件“抄送”或“群发”,有效解决论文署名纠纷

学术论文署名纠纷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投稿争议。论文为署名作者共同完成,但署名排序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或投稿期刊或投稿时间没有获得共同认可。比如,一些导师和学生的合作成果,导师更注重自己的学术声誉,也许认为有些结果还不够成熟,或者希望在更高级别的期刊发表,而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或奖学金评定等需要希望能早日见刊。二是修改争议。“修改后录用”或“修改后重审”的稿件,返修时常有作者变更现象:添加、删除作者或变更作者署名顺序等。这里有学术不端的嫌疑,当然也可能是合理的变更。因为在修改过程中,根据同行评议和编辑意见做相应修改时,论文可能有较大改动,尤其是某些关键环节的重大修改,以致作者在终稿中的贡献程度发生变化,甚至需要新的合作者加入。国际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ICMJE)关于作者署名资格标准中明确指出,“对论文重要智力性内容做出关键性修改”者可列为署名作者[19]。

为减少署名纠纷,卡珊德拉·艾特沃和克里斯汀·莱恩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之一,是确保所有作者/貢献者审阅和批准最终的稿件[20]。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统一要求(URM)指出,“论文署名作者应清楚了解合作者对其他部分工作的贡献”[21]。可见,信息不对称是造成纠纷的关键因素,共同确认是避免纠纷的重要途径。目前,编辑部在作者投稿时,通常要求上传带有所有作者签名的“版权转让协议”或“作者投稿及发表论文承诺书”。当然,作者签名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另外,在修订过程中终稿论文如果没有得到所有作者的最后一致确认,仍可能产生纠纷。在稿件处理过程中,编辑联系的对象一般是通讯作者(多个通讯作者情况也越来越多),通讯作者在文稿修改中未必和其他作者确认同行评议意见和修改内容。编辑通过稿件系统工作时,如果选择“发送邮件给所有作者”,此时每个作者具备的是“分布知识(distribution knowledge)”,即群体没有交流的情况下,“邮件内容”不是合作者间的公共知识,由于稿件处理对象不明确,稿件修回时间容易延误;如果选择“群发”,这是群体之间的一个公开宣告行动,“邮件内容”成为合作者间的公共知识;如果编辑发邮件给通讯作者的同时,“抄送”给其他合作者,不但公开宣告了“邮件内容”,而且明示了负责回应评议意见和稿件具体修改的主体责任人。通讯作者发修改稿给编辑时,也“抄送”给其他合作者,这样始终保持所有作者的知情权,并且有利于文稿内容及署名变更的监督和确认,把问题解决在事前,减少事实纠纷。

4.2 通过邮件“抄送”,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4.2.1 “被署名”问题

常见“被署名”有两种:标签式和推责式。“标签式被署名”是指投稿者为增大自己论文被录用的可能性,私自把对该文不具有署名资格的知名学者(如院士、杰青、长江、博导等)列为作者,被署名者不知情。“推责式被署名”是指论文的“荣誉作者”(指不具备署名资格,即对所发表的作品没有实质性贡献,却作为署名作者出现的人)或“事实作者”在论文被举报存在严重学术不端时为逃避责任而谎称自己不知情。标签式被署名容易扰乱编辑、审稿人的判断力[22],是事实作者的造假,属欺骗行为;推责式被署名隐蔽性强、确责困难。比如,辽宁大学一副校长在《哲学研究》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承认是自己抄袭,对此很多人持有异议。标签式被署名和推责式被署名区别在于:前者被署名者不知情,属利益受损者;后者被署名者知情,属受益者。当出现说谎者时,更新逻辑(update logic)可以进一步精细刻画多主体间的认知变化关系。针对这两种不端行为,编辑在稿件处理过程中如果采用邮件抄送方式,既可以保证标签式被署名者的名誉不被盗用,也避免了推责式被署名者狡辩的机会。

4.2.2 代投问题

论文代投是指论文署名作者未亲自完成提交论文、回应评审意见等全过程而由他人代理的行为,是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行为之一,在科技部、中国科协关于对集中撤稿论文涉事作者处理指导意见(国科办政[2017]50号)中被认定为严重学术不端行为。代投催生各种论文造假和买卖交易,是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编辑部已经注意到论文代投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加强了对代发论文的甄别和防范。但第三方代投机构运营时间长、专业化程度高、反侦察能力强,个人注册信息也在不断更新,识别越来越困难[23]。最近,我们发现,一些代投论文除稿件处理系统中注册的用户名、密码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Email为代投者所掌控外,所有作者的其他注册信息(包括联系方式)都是真实的。如果编辑稿件处理过程中同时抄送邮件给其他所有合作者,可以有效规避一些更隐蔽的代投行为。

4.2.3 一稿多投问题

编辑部发现待发稿件存在一稿多投时,通常采取退稿、拉黑名单、限制投稿或要求作者赔付稿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等措施,但效果并不显著,没有引起作者的足够重视,甚至有的作者置之不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术诚信办公室主席托尼(Tony Mayer)说,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出版机构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涉及到的科研人员是科研院所的职员,与出版机构没有直接利益关系,所以出版机构没有合法的身份对作者进行处置[24]。但出版机构可以起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分享信息,并与相关科研单位和基金单位进行联系。编辑发邮件通知作者一稿多投不端行为事实时,可以同时抄送其所属部门的学术诚信管理机构。《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对一篇拟录用稿进行中国知网AMLC查重时,发现一稿多投。编辑与作者邮件联系,不回复;电话沟通发现,第一作者对学术诚信认知肤浅,完全意识不到其行为失范的错误和严肃性。当编辑提出将与第二作者联系并保持进一步追究责任时,他说第二作者是其导师,目前不在国内,完全没有表示出任何担心。后来,编辑将作者一稿多投证据及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管理规定发送给作者并抄送其学院学风管理办公室,很快收到了作者的道歉信,并表示愿意赔付稿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费用。

4.3 通过邮件“抄送”或“密送”,实现编辑内部监督和权利制衡

同行评议的公正性和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决定期刊选稿的质量。稿件的送审环节直接影响同行评议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因为送审一般是由学科编辑完成的,送给不同的专家审稿,审稿的结论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编辑和审稿人私下有沟通,很容易主导论文的评价结果,“同行评审造假”是中国近几年大规模国际论文被撤稿的重要原因。目前同行评审有单向匿名、双向匿名、开放评审等形式,大家比较认可和普遍执行的多是双向匿名评审。赫森(Remco Heesen)论证了三重匿名的合理性[25],即不仅作者和审者之间是双向匿名的,在论文被接受之前,作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对编辑也是隐藏的。对编辑匿名在实际工作执行中会比较困难,但如果编辑在发送论文送审邮件时“抄送”或“密送”给主编或编委,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抄送使得邮件内容成为审稿人、编辑和主编或编委之间的公共知识,对编辑和审稿人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密送”形成编辑和主编或编委之间的权利制衡。

4.4 通过邮件“群发单显”,维护作者和审者关系

和谐的编者与作者关系,有利于增强作者黏性、拓展优质稿源、发掘和培养优秀审稿人。编辑可以定期向作者推送期刊最新资讯、论文、征稿函、节日问候等电子邮件,与作者保持长期联系。如果一对一发送邮件,编辑工作量太大;如果采取“群发”,接收者感受不到重视和尊重;如果采用“群发单显”,既可减少编辑的工作量,又可切实增进编者和作者之间的感情。

审稿是论文遴选的关键环节,随着学科的细分和研究者工作强度的加大,仅仅从学者的学术义务出发很难找到审稿速度快、评价客观、细致、富有建设性意见的审稿人。恰当的邮件沟通方式,有利于编者和审者之间关系的维护,有利于审稿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5 邮件发送中的注意事项

恰当的邮件发送方式提高编辑工作的效果,但是不当的选择或失误,容易造成编者、审者和作者之间的不信任和误会,甚至可能会暴露匿名信息,泄露不该公开的保密信息。提醒大家注意以下事项。

(1)充分了解不同邮件发送条件下各主体的认知状态和信息变化状况。

(2)发送前要仔细审核接收对象的身份,慎重选择抄送和密送,以免造成信任危机,影响审稿的效率和结果。

(3)发现不端行为时,可根据作者反馈情况分级抄送,以免作者受到过度处分。如对学生作者,一般先抄送给导师,再抄送给学院,最后抄送给学校。以威慑和教育为目的,起到宣传和警示作用,促进学风建设。

(4)抄送的邮件中不要包含过激性语言。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审者和作者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反馈。

当然,编辑在注意沟通技巧的前提下,更要注重真情实感的付出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编辑要把作者和审者的维护工作做得更细更实。

6 结 语

随着稿件处理系统和即时社交软件的应用和普及,人们对电子邮件的应用逐渐弱化,甚至很少注意到这些功能在编者、审者、作者和编委沟通中的特殊作用。本文结合编辑工作实践,以电子邮件的“抄送”“密送”“群发单显”等功能为例,基于动态认知逻辑,探讨编辑工作中编者、作者、审者等多主体互动的言语行为策略,进一步丰富了期刊编辑研究的内涵,拓展了其研究路径和理论支撑。新媒體条件下期刊的内容组织、呈现、传播、评价和获取方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也一直在持续。但毋庸置疑,随着出版模式的不断创新,编辑的核心竞争力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编辑的信息素养和互动能力上,正如日本编辑鹫尾贤所言,一个编辑的“编辑力”应该体现在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

注 释

[1]周琳达,沈阳.社交媒体环境中编辑力的开发[J].编辑学刊,2014(1):72-75

[2]颜帅,付国乐,张昕.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中国科技期刊“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科技与出版,2016(1):27-38

[3]戎彦.“内容为王”:网络直播发展基石与乱象解决之道[J].编辑学刊,2017(4):98-100

[4]蓝艳华,张楚民.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沟通原则和技巧[J].编辑学报,2017,29(5):409-412

[5]谢文亮.学术期刊退稿中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技巧[J].中国科技期刊究,2017,28(10):948-953

[6][7]王景周.论模糊语言在编辑稿件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究,2008,19(5):911-914

[8]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2nd ed)[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9][11]Searle J. 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M]. Language in Society,1976(5): 1-24

[10]蔡曙山,邹崇理.自然语言形式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95

[12]Bonanno G. Answers to five questions on epistemic logic[M] // HENDRICKS V F,  Roy O. Epistemic logic: 5 questions. Denmark : Automatic Press/VIP, 2010: 37-47

[13]王景周,崔建英.主体认知正则活动的逻辑刻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59-65

[14]van Benthem J. Logical dynamcis of informa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15]Schmidt R A, Tishkovsky D, Hustadt U. Interactions between knowledge, action and commitment within agent dynamic logic[J]. Stud Logica, 2004, 78(03): 381-415

[16]Baltag A, Mose L S, Solecki S. The logic of public announcements, common knowledge, and private suspicions[C]// Conference on Theoretical Aspects of Rationality and Knowledge.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 1998:43-56

[17]van Benthem J. Logical dynamics of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10

[18]王景周,崔建英.從实践思维看现代逻辑的发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140-145,164

[19][21]ICMJE. ICMJE Recommendations [EB/OL]. [2018-05-17]. http://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

[20]贾晓燕,张月红.科学成果的贡献归属与署名标识:解读2012哈佛大学国际研讨会“科学贡献和学术归属”命题[J].中国出版,2013(2):3-6

[22]高雪山,钟紫红.科技期刊论文不当署名现象及规避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529-544

[23]王景周.代投论文的甄别与防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6):557-562

[24]Mayer T . Advice on dealing with research misconduct[EB/OL].[2018-05-17]. https://www.elsevier.com/editors-update/story/publishing-ethics/advice-on-dealing-with-research-misconduct

[25]Heesen R. When journal editors play favorites[J]. Philos Stu, 2018(175): 831-858

(收稿日期:2018-06-30)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编辑工作
解读夸张性广告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内涵
新形势下出版产业的发展对编辑工作提出的要求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谈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分析敬语的言语行为
浅析广播电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需求
浅谈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培养
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特点与素养提升思考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