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舟山贝雕,指尖上开出艺术之花

2019-09-08龚雷

神州·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制作工艺传承

摘要:舟山群岛似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岛上盛产各种大大小小的海贝。舟山贝雕,历来以它奇异的工艺和独有的魅力而驰名中外。

关键词:舟山贝雕;螺钿漆器;制作工艺;传承

在舟山群岛,海产丰饶,各种贝肉、螺肉是人们钟爱的美食。对于大海的馈赠,海边的人尤其懂得感恩,也格外珍惜,连贝壳都不敢浪费。把贝壳剪裁、打磨,雕刻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片片五彩斑斓的山水,再用天然大漆提炼的胶拼贴起来,制成巧夺天工的贝雕工艺,这样的工作,贝雕艺人们已经从事了很多年。

舟山贝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在传统的舟山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美术品,由于种种原因,从九十年代底逐渐萎缩,至今沉默了近二十年。但是手工艺者为了传承这一传统工艺,等待时机重启发展之路,一直在进行着提高和创新的研究,至今获得了贝雕工艺品可长期性收藏的新一代制作技艺,那就是螺钿漆器。进入新世纪以来,利用螺钿漆器新工艺创作的作品连连在各界参展评比中获得大奖。

目前舟山贝雕在当地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关怀和帮助下,更增加发展生产力度,其制作技艺有:室内装饰各类浮雕形画屏,螺钿镶嵌、高嵌贝雕(百宝嵌)和螺钿漆器等工艺。生产的品种有:室内装饰各类画屏,政府、团体礼品、旅游纪念品等几大系列。

说到舟山贝雕,有一位人物必须被提及,那就是贝雕界的新秀——龚雷。

从小在海边长大,所以对贝壳的热爱与生俱来,这种热爱一直被他深深埋在骨子里,在来舟山之前,龚雷就从事螺钿镶嵌和螺钿漆器制作工艺。7年前,龚雷第一次来到舟山考察沉香市场,得知舟山也有螺钿贝雕,并且是省级非遗传承项目,于是他更加坚定要留在舟山,決定把舟山的螺钿镶嵌工艺和自己之前所学的相结合,能通过工艺融合的方式把贝雕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留居舟山后,龚雷潜心雕刻,做了《杨枝观音》、《西方三圣》和《净水观音》众多佛教文化题材的螺钿作品。为了寻找品质上乘的夜光螺,龚雷几乎走遍了整个东南亚国家,或许也是因为妻子是越南人的缘故,越南是他最常去的地方,无论多远,条件多艰苦,妻子都义无反顾的陪着他一同前往。到处拜师学艺,精进技艺。从喜好到一步一步研发制作,每年都需要花费十多万投入到螺钿镶嵌和螺钿漆器工艺中,因为开始对工艺不是很了解,所以前期的投入都打水漂了,但是龚雷仍然没有放弃,继续钻研,全国各地拜师学艺,尝试不同的手法,除了螺钿镶嵌外,龚雷还设计大量螺钿漆器作品,想集众家之所长,有时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一幅作品。在每一个步骤中,龚雷都要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从形式上,螺钿镶嵌制品基本上可分三个类型:一是家具类,包括木床、衣柜、橱、箱、桌、椅、圆凳、茶几和屏风;二是高档生活用品,比如首饰盒、化妆箱、笔床、砚盒、饰盘;三是欣赏类装饰工艺品,如挂屏、摆座、条屏等。

而呈现在作品上的内容题材,既有表现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图案、时代风俗,也有表现花鸟、山水等自然风物。每件作品其实都与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但要把一个个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贝壳制作成一幅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贝雕作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通常制作贝雕的流程包括有设计、裁切、起底、嵌片、嵌色等15个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贝雕艺人都要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例如在画图稿的阶段,艺人们除了要把人物画得逼真,把山水画得秀丽,还要边画边想,图稿的内容能否通过贝壳切片的天然颜色和纹路来展现。可见螺钿镶嵌技艺和螺钿漆器要求艺人们对贝壳也要有很深的了解才行,这样所创作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巧夺天工。

螺钿,又称“螺甸”,是一种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薄片,根据画面的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是一种最常见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因螺钿所用材料源自自然,所以当它们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髹漆、抛光后,成品往往呈现出绚丽的色泽、奇幻的色彩,视觉效果奇佳,大自然的天生丽质被一件件螺钿艺术品完美的演绎出来。清代诗人刘应宾所作“螺钿妆成翡翠光”的诗句,感同身受的表达了龚雷的喜爱之情。螺钿镶嵌是传统髯饰工艺中一种富有特色的装饰手法,即用贝壳片锯成所需图案花纹后粘嵌于漆坯上,再经过表漆磨光等加工工艺后达到光华可赏的装饰效果。所用贝壳片主要取自于螺钿、哈蚌、车鳌、玉眺等材料,蚌壳的天然光彩加之漆器的光泽如锦如霞,使得螺钿镶嵌别具美妙雅丽。根据文献记载和实物材料可知,在唐五代时期,这种髯饰工艺已经相当流行,发展到明清时期则被比较广泛地运用,无论是在工艺制作方面还是在艺术追求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而螺钿漆器是中国传统漆器品种之一,它是用经过研磨、裁切的贝壳薄片作为镶嵌纹饰的漆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当代人民越来越追求于精神上和视觉上的享受。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创作时的每一笔每一刀,都倾注了传统手艺人的专注与执着,历经岁月,一点一滴记载着人们与海的唯美故事,在握在掌心中的贝壳上,观音佛像的面孔被精心雕琢,即使历经千年,依然可以在现代艺术品身上寻找到它们的影子。

真正的创作只能是一场相遇。无论,这“创作”是一首诗、一个贝壳、还是一枚草戒指,乃至一个新生命!都是一场无缘由的,贝雕语言是多样的,对于一个热衷于贝雕艺术并且为之奉己一生的人来说,我希望人们携手并进,为了推进人类艺术和文明的发展,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艺术、陶瓷艺术、还是雕刻艺术等等,总而言之,艺术已经融入我们当下的生活之中,融入了我们的思维之中,融入了我们的灵魂深处。传承贝雕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缔造民族品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于奇赫.贝雕艺术与审美价值[J].上海工艺美术,2016 (03):79-81.

[2].贝雕工艺品的制作[J].大众科技,2004 (01):53.

作者简介:龚雷(1983.07)男,现居浙江舟山,工艺美术师、青年艺术家、百步沙贝雕工作室艺术设计师。

猜你喜欢

制作工艺传承
蜂蜜橙皮果脯的研制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