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2019-09-06余帆张温静

财讯 2019年36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影响

余帆 张温静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属于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新创业;影响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是高校特色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行为层面的文化的总称。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强化教育、提高素质、继承创新的特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学术文化和生态文化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即大学生对陌生的事物及环境产生认知并逐步熟悉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转化、形成的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优质校园文化的沃土,借助校园文化加强活动组织能力,同时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正向影响

(1)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蕴涵着特殊的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其深远的影响,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重视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引导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在与外界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优秀的社会文化,丰富和升华自身的建设内容,不断形成开放的校园氛围和教育环境,不断增强和开放大学生的意识的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方针、人文素养等多方面依托专业特色技能大赛引导大学生,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摆正,能够有效的开拓学生视野,从而弘扬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增强创新意识,发展成为全面创新的人才,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2)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文化体系,无时无刻发挥着作用。通过大学生价值观的融入,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进而激励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校园文化以其内容的积极纯洁,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价值特长,从而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校园文化的教学环境可以起到启迪作用,课堂是大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获取的成效,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领路人,其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能否有效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掘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与此同时,还要兼顾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校园文化是學生开展兴趣爱好活动的有效载体,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凝聚作用

在现代社会,合作与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没有人能够独自完成一个项目,团队合作的能力是对大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挑战。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其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合作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在活动中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品格。合作往往需要通过各个部门的配合以及多方协调完成,合作能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校园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反向作用

(1)复杂校园文化弱化创新能力的提升

校园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它可以在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多元的校园文化同时也削弱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养成一种学习的惰性,这使得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很难养成,最终,发学生的思考力日渐萎缩,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难以进行艰苦的脑力劳动,并逐渐丧失创新能力。

(2)校园学术腐败挫伤创新人格的完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校园抄袭、造假、剽窃以及其他学术腐败问题已屡见不鲜,校园文化也逐渐呈现出急功近利的局面。上层建筑的学术腐败行为势必会影响并侵蚀大学生的学术活动,使得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普遍存在。国务委员刘延东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恪守学术道德,培养深厚学术素养,诚信治学,潜心钻研,倾力育人。要坚持实事求是,勇于追求真理,形成淡泊名利、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反对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行为。”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形成过程中,学术腐败现象将会阻碍其创新人格的完善,并且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创新的心理。

三、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产生影响的原因

(1)创新能力主体参与不够,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意识来自个体探索未知领域的心理需求,而创新行动力则是创新主体对创新意识的主观能动反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扩招,使得高校管理体制越发复杂,规章制度也越来越繁琐。大学过分强调学生对管理的服从,却使其创新人格的建立变得被动。大学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科研中如果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就会极大得被制约。当前,高校管理层高度重视学校的整体发展,却极易忽视了大学生主体的实际需要。 大多数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最终导致创新能力的提高止步表面。

(2)校园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术创新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校园教育模式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状态。尽管高校已经开始逐步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模式,但仍不能避免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发展受限,学生习惯于接收传统的大学课堂教育方式,长期固化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自我创新的意识比较淡薄,考试内容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记忆,没有建立有效的针对创新能力考核的机制,导致学生学习刻板生硬,不会主动积极探求知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即使学生被动的参加各种创新实践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也很难在活动中创造性的提出自身的想法和观点,缺乏突破常规的勇气,这主要是由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式。因此,高校应不断更新办学观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网络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创新思维方式淡薄

网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手段和工具,它的便利性深受学生依赖并成为学生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在长期的高校网络使用过程中,校园网络文化中的色情信息屡禁不止,暴力等一些低俗文化不断涌现。校园文化的复杂性使得部分大学生可能出现思想认知迷失,同时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的工作也比较单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合理的利用网络开展创新活动,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缺失。因此在创新思维方式方面难以突破,活动质量和吸引力不断下降,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郭传章,陈宏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商论,2016(21):183-184.

[2]罗云星,蔡志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1(5).

[3]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4-65.

作者简介:余帆(1989—),女,浙江温州人,硕士,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温静(1981—),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区管理。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影响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