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分方向”与“协同育人”相结合的教学探索
2019-09-06刘媛
摘 要: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背景下进行分层次、分方向的改革,并在专业方向划分之后,引进企业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指导,或是将学生引领至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分专业、分方向的核心能力强化学习。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分层次、分方向的培养能够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岗位需求,而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可解决我区北部湾经济发展对审计学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分层次、分方向”;“协同育人”;审计学专业
一、理论依据
(1)协同管理理论
协同管理理论是协同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一种专门研究管理系统协同规律以及如何对这一规律进行控制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系统的协同效应。
从协同管理理论角度看,尽管政府、学校、企业各子系统的属性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政府主要从法律、政策和经费层面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促进校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度融合,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政校企协同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协同得好,合作育人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就能有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共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几年来,虽然许多高校进行了政校企合作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合作育人方面还存在政校企协同度不高,协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而导致企业难以深度、持续融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2)分层次教学理论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一是教材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二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和个别差异。总体而言,“分层次教学”思想认为,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例如资质、性格、能力、心理特点、思维状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类似地,当前教育界仍然认为,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次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次教学,又称分组教学或能力分组教学模式。总体而言,分层次教学是一种将个别教学和分类教学统一在—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的适合学生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其特点是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的快乐中,充分发挥潜能,不断进步。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进行分层次、分方向的改革,并在专业方向划分之后,引进企业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指导,将学生引领至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分层次分方向的核心能力强化学习。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分层次、分方向的培养能够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岗位需求,而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可解决我区北部湾经济发展对审计学人才的需求。
二、项目研究意义
从社会发展趋势上看,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审计在提高经济信息质量、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作用越重要,因而社会对审计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就越高。
尽管广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需求空间和发展机遇,但由于审计专业建设的历史原因,我国目前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并不普及,广西区内开设的高校更是不多。而且多数高校审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利于学生培养与审计专业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工作思维和技能素质,从而导致高校对高素质审计人才的输送力度不够,审计人才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由于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要求,不同高等院校可以有不同的人才质量标准,甚至同一院校同一专业根据不同的生源,也可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
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背景下进行分层次、分方向的改革,并在专业方向划分之后,引进企业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指导,或是将学生引领至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分专业、分方向的核心能力强化学习。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分层次、分方向的培养能够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岗位需求,而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可解决我区北部湾经济发展对审计学人才的需求。
为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开展对我国审计人才培养的研究。
(1)国内研究现状
1.“协同育人”相关研究
蔡志奇(2016)对协同育人平台的背景、内涵及管理要素进行研究,指出“协同育人平台是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育人载体,它可以是实体性的,也可以是非实体性的。”刘晶等(2016)对工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行研究,重点讨论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等三方面的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赵云龙(2016)在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会议上介绍了独立学院校地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有关问题,指出“合理有效的机制是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关键”,并提出要构建的机制主要有: 校企合作决策机制、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校企合作评估机制。彭枚芳(2015)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提出建立高职教育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策略有:建立“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开拓校企合作领域;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建立校企全员参与的监控机制。王铁(2015)对高校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进行研究,指出高校协同育人平台的设计要彰显两个理念:一是全员参与,协同育人;二是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李忠云等(2012)认为,协同育人是指通过科教协同、校内协同、学校与行业、地方有关部门、企业等协同,努力将优质科研资源和校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共同承担育人的职责,提升教育的价值功效,更好地实现教育全面育人的目的。
以上研究表明,协同育人是指高校、行业、企业和事业等单位按一定规则共同培养人才,其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协同育人平台是指协同育人的载体,它可以是实体性的,也可以是非实体性的,其基本功能是整合资源“协同”建设,突显“协同”培育人才。协同育人可以提升产学研的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相关研究
邓玮(2018)指出针对目前审计教学课程设置的问题、教师力量有待提高,急需一些改革措施推进审计教学进一步开展。杜文艳(2017)分析了现行审计教学方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审计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出在审计教学中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训教学法和校外实训教学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谢志明等(2017)2010 年,文章从目前高校审计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出发,以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构建新目标下的审计教学体系与评价机制,对审计学教学体系的实施与审计教学质量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曾晓红(2011)提出审计教育应当关注诸如高等商科教育的国际认证标准、IAEP教育项目、SOA法案等审计教育环境的变革,及时实施课程教育改革,革新审计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等措施,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主体之一,曾为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此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起点,国家开始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今后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3.“分层次分方向”相关研究
雷霞(2018)基于对厦门理工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认识到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探究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对策。李梅(2018)通过对水利行业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创建了“分层次、个性化、导向式”生产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交替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凤姣(2017)指出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基础上的分层次、分方向的单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解决了学生基础薄弱但动手能力强这对矛盾,又满足了企业在育人过程中定向挑选精英的需求。易淼清(2012)指出职业能力难以依靠单一的手段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针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分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式,并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介绍了“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的基本设计思路和实施保障。
现有关于分层次分方向的现有文献主要是针对高职高专的研究,针对本科院校的研究并不多,而对于独立学院分层次分方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独立学院是顺应市场需求产生的,必须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独立学院最突出的特点是“应变”。
(2)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教育科学博士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教师必须科学地选择和实施一种教学方案,使师生在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条件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教学的难度应与“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既不能低于其下限,也不能高于其上限。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成绩差异主要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发展有不同类型,难以确定谁最聪明,在教育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长,促进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和发展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内容和手段,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们未能将“分层次分方向”和“协同育人”思想中各自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并将它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提升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其研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基于目前审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本文提出将“分层次分方向”和“协同育人”相结合对审计专业进行建设。
三、人才培养建设
(1)调查研究现有教学模式现状。
调查研究国内外院校审计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吸取精华;调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和广西企业审计人才需求,分析审计学专业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以使改革适应市场需要;调查研究目前我校审计学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实施效果,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依据。
(2)教学模式优化分析研究。
以通过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和校企协同育人这两种培养模式,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出发点,校企协作共同改革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环节阶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
教学,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学有所进。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使教学模式整体优化,结构更合理,并且能够根据广西企业发展中的审计实际需要做出弹性调整。
(3)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
不断总结现有的“大类基础+分方向培养”教学经验,研发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和“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平台,并指导各教学模块的改革;强化各教学环节中的分层教学,重视每个学生的进步;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基本思路,强化专业职业技能架构的构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潜质的能力。
具体来说,第一年培养学生从业的基本素质,学生通过到协同育人合作单位了解各类企业的技术领域和岗位任职要求;通过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对本专业及对口企业的内涵和今后可能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初步的了解,学生可在第一年内掌握上述专业方向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应技能;通过参与专业社团的运行,体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模式;通过参与企业活动,如促销、勤工俭学等,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有进一步的了解。
在大一结束后,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特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对企业岗位的认识,并进入第二年的轮岗学習,同时专业教师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定位。第三年,根据个人特长、性格特点与希望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校企专家的定向评估,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上确定专业方向,并以项目教学为主导,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与企业实践实训,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第四年,学生在其选择的主要专业方向上(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利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进行实训、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校企双方协同讲授与指导,围绕专业实践能力、企业岗位技能、企业文化、技术短板、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展开,将主要专业方向的短期岗位实践与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各专业方向对应岗位上的学生接受来自学校与企业的双重培养,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职业素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岗位技能水平以及技术服务能力能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缩短了与企业的磨合期。
(4)教学模式改革的支持体系研究。
将审计职业能力分解为从低到高、从初级向深度综合、多元复合的若干层次;在现有的实习基地基础上,积极建设更多优质实习基地;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分层次分方向”与“协同育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各项制度保障。
总之,对于审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我院将根据广西审计人才需求实际情况,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强、业务熟练、综合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刘媛(1986-),女,河南新乡人,会计学硕士,讲师,中国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