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减贫实践为世界贡献了什么

2019-09-06郜亮亮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郜亮亮

[摘要]世界各国高度关注贫困问题。不管是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还是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将消除贫困和饥饿作为首要目标。不管是在自身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还是在落实联合国发展目标中,中国政府对贫困问题始终高度重视,并在减贫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的成效和经验进行定量总结,为中国和世界的减贫工作提供政策依据。本文发现,中国减贫实践有四方面成效:提前完成消除饥饿目标、营养改善成绩显著、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在减贫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经验:政府高度重视、以发展经济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以规划引领和政策法规保障发展、正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先行先试循序推广策略、注重对外发展合作和经验交流。针对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具体落实策略;针对中国发展中的贫困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

[关键词]千年发展目标(MDGs);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减贫实践;中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2-0120-10

一、引 言

减贫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2000年9月,世界各国首脑聚会纽约就消除貧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商定了一套到2015年要实现的目标和指标(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这些目标和指标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千年发展目标包括8个目标 ①,其中首要目标是“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2015年是千年发展目标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启动之年。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总部召开,193个成员国在峰会上正式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这套目标包括17个目标,其中目标1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目标2是“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相比千年发展目标,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更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要平衡推进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发展,同时继续聚焦消除贫困和饥饿这样的基本发展目标。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减贫问题。第一,在千年发展目标之前已经出台了多个文件解决贫困问题。1982年12月,国家经贸委、民政部、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认真做好扶助农村贫困户的通知》,开启了农村扶贫工作由政府各部门通力协调推进阶段。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要求积极帮助这些地区的人民首先摆脱贫困,进而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1994年4月,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1994—2000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第二,继千年发展目标后,2001年6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1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全面推进减贫工作。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扶贫工作,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并把扶贫提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高度。

不难发现,中国减贫实践是世界减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千年发展目标已经收官,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已经开启,有必要对中国的减贫实践进行梳理总结,特别是从世界减贫目标的落实角度评价中国减贫实践,总结经验、反思教训,不但有助于中国更好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也能为世界减贫大业提供“中国经验”,助力实现“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伟大目标。

二、中国减贫实践的基本成就

2000—2015年,中国全力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13项巨大贡献。例如,1990—2011年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4.39亿,占同期全球贫困人口减少总数的2/3。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多次表示,没有中国的出色表现,全球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无法达到今天的成就。再如,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增产,用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另外,中国大力推进卫生、教育等民生工程,2000年以来累积解决了4.67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稳定维持在99%以上。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1]

中国减贫并不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策略,而是将减贫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减贫的基本成就:一是介绍消除饥饿目标落实情况;二是改善营养情况;三是介绍直接决定消除饥饿、改善营养,进而决定减贫目标能否实现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发展情况;四是介绍从根本上决定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中国提前完成消除饥饿目标

1.中国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情况

千年发展目标要求“1990到2015年间,将饥饿人口的比例减半”,消除饥饿是一个最基本的目标要求。国际上通常用食物不足发生率和五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发生率来刻画饥饿目标的实现程度。

(1)食物不足人口数显著下降

中国已经提前实现将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达不到最低食物能量消费量的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17%减至2002年的7%。[2]更具体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图1),1990—2016年间,中国食物不足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比重持续快速下降。1990—1992年间,有2.89亿人属于食物不足人口,占总人口的23.9%,千年目标提出的2000年左右,食物不足人口数快速下降到2.112亿人,占比下降到16%,到2010—2012年间,食物不足人口数降到1.632亿人,即总人口的11.7%,占比减半目标已经完成,到2014—2016年,占比进一步下降到9.3%,约有1.33亿人依然面临食物不足问题。

(2)五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

从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看,中国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与营养检测系统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12.6%,到2000年,该比率显著下降到7.4%,到2010年下降到3.4%,最后下降到2015年的1.5%。如以体重率减少一半为目標的话,中国提前实现。

2.中国在世界消除饥饿目标中的贡献

从最基本的食物不足人口占比方面看,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第一,与各大洲相比,中国贡献突出。以1990—2016年间食物不足人口占比下降幅度来看,中国下降了60.9%,只低于东南亚的68.5%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62.7%,高于世界其他地区,高于亚洲48.9%的和东亚的58.5%平均水平。大洋洲在这期间食物不足人口占比下降了仅9.9个百分点,中非和西非不减反增,分别增加23.2%和32.2%。第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间相比,中国的贡献更加突出。1990—2016年间,中国是所有区域中食物不足人口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达到60.9%,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区域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是低收入经济体降幅水平的一倍。[3]

3.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方针”和“一个方略”的中国减贫智慧

在全球减贫事业中,中国除了在实现消除饥饿目标的“结果层面”有突出贡献外,在减贫的“途径层面”也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且后者更为重要。这里的“减贫途径”中国智慧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针(“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一个方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基本方略)。

(1)“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中国政府在扶贫事业中一直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这一方针的确立,至少可以追溯到1986年。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将1986—1993年间的扶贫工作总结为“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明确提出“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并进一步明确了开发式扶贫的本质要求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在国家的扶持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来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再次强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并更清晰地指出开发式扶贫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来达到真正脱贫的目标。显然,开发式扶贫是相对于传统的救济式扶贫或者保障性扶贫而言的,扶贫思路已由“输血式”转向“造血式”[4],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视贫困群众为扶贫开发的主体,通过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哲学思想。因此,开发式扶贫能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让脱贫攻坚经得起检验。

(2)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高度,针对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提出的新的重大扶贫方略,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指针。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2015年,习近平先后到陕西、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又提出了“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5]总体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核心是要实现四个精准,即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这改变了过去扶贫工作“大水漫灌”和“撒胡椒面”的做法,也避免了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从而确保扶贫资源能够精准地与贫困个体对接。[6]显然,在扶贫工作的每个环节如果都能做到精准,必将实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的高效扶贫目标。

(二)中国营养改善成绩显著

1.中国营养不良人口数量显著下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1990—2014年期间,中国营养不良人口显著下降。1990—1992年时,中国有2.889亿营养不良人口,占当时总人口的23.9%,到2000—2002年时,营养不良人口比下降到16.1%,最后下降到2012—2014年的10.6%,营养不良人口数量及占比都减少了一半,取得较大成就。尽管情况明显改善,但是中国仍是位于印度之后全球第二大营养不足国家。

2.中国居民膳食结构逐渐改善

改善营养的另一个体现是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在逐步优化。谷物类和根茎类食物消费量下降,而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牲畜肉、奶类和蛋类食物平均每天的摄入量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粮食占饮食摄入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63%下降到2014年的46%;肉类则由4%增加到8%,翻了一倍;蔬菜及食用菌占比由28%增加到32%。

3.其他方面的改善

1990年以来,中国不同年龄组成人和儿童的体重都呈增长趋势。例如,与2002年相比,2013年中国城市和农村2至5岁儿童在各阶段的体重都有所增长,农村儿童体重增长幅度要高于城市。中国成年男性的平均体重也由2002年的62.7千克增加到2012年的66.2千克。但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肥胖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营养指标是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育率,这方面中国取得明显改善。1990年,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33.4%,到2015年时,快速下降至9.4%,下降幅度高达71.9%。其他如贫血、糖尿病、孕产妇及婴幼儿营养不良等问题均有所改善。

(三)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不管是消除饥饿还是贫困,充足的粮食产量是最基本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方面,统计年鉴数据表明,联合国制定千年目标以来,中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由1991年的43亿吨一路增加到2015年的62億吨,期间从2004年到2015年实现了粮食“十二连增”。从人均粮食产量角度看,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也逐步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产量约319公斤,增加到2014年的445公斤。中国粮食自给率在近几年均保持在95%以上,这表明粮食安全有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食物供给也日益丰富。例如,1991—2015年间,谷物、油料作物、甘蔗、茶叶和水果的产量都呈现不同程度增长趋势,基本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坚实基础

减贫终究不能永远靠补贴等外生力量,而应该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千方百计将贫困人口与产业衔接起来,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实现小康生活。与贫困人口联系最紧密的产业就是农业,农业的发展水平、发展的可持续性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减贫成果是永久的还是昙花一现。中国政府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做了很多实践探索。

1.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不断改善

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具有很好的生产条件,而且在不断改善。第一,灌溉条件快速发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2449.3万公顷稳步增长到2010年的2941.5万公顷,再快速增加到2014年的3021.6万公顷。农用排灌柴油机由2000年的688.1万台增加到2014年的936.1万台。第二,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库建设加快,由2000年的85120座增加到2014年的97735座。而且,利用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灌溉的面积不断增加。第三,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2000年的8096万公顷增加到2014年的11161万公顷。堤防保护面积也由2000年的3960万公顷增加到2014年的4279.4万公顷。第四,农业机械总动力呈持续增长态势。由2000年的62573.6万千瓦增加到2014年的108056.6万千瓦,翻了一倍。国家财政在农林水事务上的支出不断增加,这是中国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不断改善的坚实基础。

2.农村要素市场更加完善

要素市场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资源配置效率。总体看,中国农村要素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1)农村土地市场

中国土地流转市场快速发展。1996年时,仅有2.6%的耕地发生流转,到2004年流转面积占比已增加到10.5%,比1996年增加3倍,随后一路稳步增加,到2015年已有1/3的耕地发生流转。中国流转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土地配置效率,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2)农村劳动力市场

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展。第一,1979—2014年间,中国乡村就业人员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发展态势,但最终还是由1978年的3.06亿人增加到2014年的3.8亿人,1995—1998年基本稳定在4.9亿人的最高水平。但乡村就业人员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由1978年的38.78%快速增加到56.70%,随后平稳小幅增至2014年的61.33%(图2)。这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在不断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农业规模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劳动力市场发展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必然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2000年时,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为31%,到2015年,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40%,增加了29%。

(3)农村金融市场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稳步发展。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财税、货币信贷、监管政策相结合的正向激励扶持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涌现,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效改善。第一,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稳定增长。截至2014年末,涉农贷款(本外币)余额23.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28.1%。按照可比口径,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涉农贷款累计增长285.9%,年均增速为21.7%,为支持粮食生产、农业发展和农民纯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有效提升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通过多年持续努力,中国正在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微型金融组织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功能互补、相互协作,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持续增强。此外,近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普及,通过互联网渠道和电子化手段开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众筹融资、网络销售金融产品、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业态也在快速涌现,部分互联网金融组织还在支持“三农”领域开展了有益探索。第三,推动偏远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持续推进,乡镇基础金融服务有效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从2009年10月启动时的2945个减少到1570个;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和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双覆盖的省份(含计划单列市)从启动时的9个增加到25个。2014年,银监会又启动实施了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印发《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三至五年时间总体实现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通过设立标准化网点、开展简易便民定时定点服务、布设自助服务终端等多种服务形式,金融服务已覆盖52万个行政村。截至2014年末,全国已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92.9%以上的贷款投向了“三农”和小微企业。全国已有1045个县(市)核准设立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54.57%。[7]P1-16

3.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正在形成

随着经济发展,“谁来种地”的问题成为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形成的散户经营的各种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为此,中国正在培育多元化的、更适合当前实际的农业经营体系,既包括农业生产主体,也包括服务主体。第一,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是重要经营主体。据农业部统计数据,目前家庭农场总量达到87.7万家,它们经营的耕地是1.76亿亩,占整个承包面积13.14%。第二,农民合作社是具有联系农民、服务农民功能的经营主体。全国目前有农村合作社153万,根据农业部统计,现在已有超过1亿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占2.6亿农户的40%。第三,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很重要的经营主体,它在高端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引领作用,是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截至2015年,各种级别的龙头企业12万多家,其中国家级的龙头企业1245个,这些国家级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具有很强的科技引领作用。[8]

4.农业发展方式更加现代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农业发展方式正在逐步改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一,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推广实施了一批资源保护及高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农田灌溉水用量占总用水比重由2002年的61.4%下降到2013年的55%,有效利用系数由0.44提高到2013年的0.52。在地少水缺的条件下,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为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农业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先后启动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一批重大工程和补助政策,加强农田、森林、草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强化外来物种入侵预防控制,全国农业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局部地区出现好转。2013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4.2%。第三,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标准化规模养殖、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生态村镇、美丽乡村创建和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休闲农业,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截至2014年底,改造农村危房1565万户,定居游牧民24.6万户;5.9万个村庄开展了环境整治,直接受益人口约1.1亿。

5.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据中国科技統计年鉴数据反映,中国非常重视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第一,农业技术人员持续不断增加。1995年,全国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53.6万人,然后持续稳定增加到2013年的73.3万人,增加了37%。而且,在这些单位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农业技术人员占比也呈逐渐增加趋势,由1995年的1.98%增加到2013年的2.42%。第二,从农林牧渔业重大应用技术成果角度看,农业科技发展迅速。2000年,全国拥有4147项农林牧渔业重大应用技术成果,2005年增加到5123项,2013年增加到7311项。

6.农产品市场快速发展

农产品贸易市场的范围、数量及交易效率都将对农业生产及经营者的收益形成重要影响。中国在农产品市场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支撑作用。第一,国内农产品市场建设成效显著,发生了由“量”到“质”的改变。以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市场为例,交易市场的个数和摊位数都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由2003年的820个和488108个,分别下降到2014年的683个和423859个,分别下降了16.7%和13.2%;但这种个数下降却伴随着营业面积由2003年的1415.9万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2295.3万平方米,增加了62.1%;而且,交易市场总成交额的增长更加明显,由2003年的3007.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332亿元,增加了210%;2010—2014年间,批发零售市场发展迅速,各类专业市场也有所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生产资料市场方面的农业生产用具市场和农用生产资料市场的营业面积和成交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农产品市场方面的粮油、肉禽蛋等市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二,利用国际市场水平显著提升。1980—2014年间,中国的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的进出口都呈明显增长态势:出口由1980年的29.85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589.14亿元;进口则由1980年的29.27亿美元持续增加到2014年的468.27亿美元。

三、中国减贫实践的主要经验

联合国2000年确定的千年发展目标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每个致力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政策和实践,中国在这方面的做法颇为引人注目,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一)政府高度重视

自从千年发展目标确定以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各方面工作,这为相关目标的快速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中国政府将千年发展目标有机地融入本国发展战略目标中。实际上,中国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与千年发展目标的基本方向是一致的。中国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有机地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各种发展战略。另外,作为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对世界稳定与发展、对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最大的贡献。

第二,2000—2015年间,中国政府不断及时地对千年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15年间,中国政府分别于2003、2005、2008、2010和2013年五次对目标落实进展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分别出版了《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报告》,始终保证千年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落实;最后于2015年出版了《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年)》,这是中国第六份对千年发展目标的总结报告,该报告总体回顾总结了落实情况,并将经验用于指导接下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三,中国政府继续高度重视2015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及落实。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做出庄严承诺,表示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努力。2016年3月15日,外交部部长王毅主持召开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部际协调机制首次会议,研究和部署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工作。王毅指出,可持续发展议程是继千年发展目标之后,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执行千年发展目标最好的国家,要在国际上率先落实议程,树立建设性形象,继续做国际发展事业的领跑者。2016年4月,中国发布《落实2030年可持续议程中方立场文件》,7月参加了联合国首轮国别自愿陈述。作为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中方推动二十国集团制定《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2016年,中国利用主办G20杭州峰会的契机,将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列为峰会的4个重点议题之一,重点讨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全面纳入领导人级别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框架,并摆在突出位置。2016年9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主持召开“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改造我们的世界——中国主张”座谈会,并宣布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该方案在阐明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提出了落实目标的指导思想、总体原则、总体路径和具体方案。2016年12月3日,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国务院印发《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瞄准未来15年全球在减贫、健康、教育、环保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以发展经济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

中国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这也是在“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目标上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中国政府和人民围绕世情国情,不断深化对发展内涵的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GDP由2000年的99066.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82635.1亿元,增加了5.9倍,这是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因。

(三)以规划引领、政策法规保障发展

中国政府在发展經济、推进社会发展以及具体落实“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目标方面都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和政策法规的保障作用。

第一,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将千年发展目标全面融入其中。中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5年为周期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调动各种资源推动规划的落实。例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理念中明确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该规划在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中明确提出“积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规划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第十八章以一节内容要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针对消除贫困制定了各种具体规划。1994年3月,制定和发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2001年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11年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这些规划纲要对整个消除贫困工作起到了纲领性指导作用。

第三,针对营养饥饿出台了各种规划纲要。2001和2011年,国务院分别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等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2014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针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儿童的健康和教育进行了战略改进规划。201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就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提出重要意见。2014年国务院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确定了2020年食物消费量目标、营养素摄入量目标和营养性疾病控制目标。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全民健康制定了全方位的规划战略。

第四,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制定了各种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历来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多次强调该项工作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截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三农”,从各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012年和2016年,国务院分别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基本举措都给出了明确规划。2008年,国务院出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15年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颁布《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正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中国政府重视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方面的活力竞相迸发,推动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为成功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目标方面,通过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稳定农村土地产权,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快速发展,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完善,通过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资产抵押贷款等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这些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都为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五)注重试点先行、循序推广

中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包括在实现“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目标中,非常注重试点先行、循序推广的发展策略。先行先试、稳步推广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摸索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减贫工作方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在推进自愿移民搬迁工作时要求,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进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则明确要求通过扶贫试点开展相关工作,要求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针对特殊情况和问题,积极开展边境地区扶贫、地方病防治与扶贫开发结合、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其他特困区域和群体扶贫试点,扩大互助资金、连片开发、彩票公益金扶贫、科技扶贫等试点。在联合国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总体落实方面,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等领域组织开展一系列试点示范工作,比如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组织开展42个国家低碳省份和低碳城市试点等,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发展。另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相连的一个示范工程是2016年12月13日提出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该方案认为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有必要在“十三五”期间,创建10个左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形成若干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的现实样板和典型模式,对国内其他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外为其他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

(六)注重对外发展合作和经验交流

中国政府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上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加强对外发展合作,促进发展经验互鉴。中国政府始终秉持开放共赢的姿态落实千年发展目标。通过加强与国外政府机构、国际组织、企业、研究咨询机构、民间社会团体等的深层次、宽领域、多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各方的经验与教训,共同推动实现联合国发展目标。

四、结论及展望

综上,中国减贫主要取得四方面成就,一是提前完成消除饥饿目标;二是营养改善成绩显著;三是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后两个成就为高标准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支撑这些减贫成就的是中国政府采取了一套科学策略,一是政府高度重视;二是以发展经济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三是以规划引领和以政策法规保障相关工作的落实;四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五是对于难题采取试点先行、循序推广的策略;六是注重开放,充分利用国际智慧解决减贫问题。这六点策略是中国减贫实践向世界提供的重要经验。

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过程中,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艰巨的挑战。实际上,党的十九大就中国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一揽子方案。该方案明确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原则,这些要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精神高度一致。而“摆脱贫困”也是总方案中的有机内容,为此,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力图通过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来彻底解决农村区域的贫困问题。

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2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具体落实举措。例如,针对子目标2.1,中国提出的举措为“到2020 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6000 亿公斤以上,面粮油、肉蛋奶、果菜茶等供应充足。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健全针对困难群体的动态社会保障兜底机制,确保所有人全年都有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针对子目标2.4,提出的举措为“执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到2020 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到2030 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基本确立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年)[EB/OL].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15-07/28/content_36164105.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报告[EB/OL].联合国,http://www.un.org/chinese/millenniumgoals/china08/preface.html.

[3]糧农组织、农发基金和世粮署.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实现2015年饥饿相关国际目标:进展不一[EB/OL].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http://www.fao.org/3/a-i4646c/index.html.

[4]田宪臣.开发式扶贫的难点与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7(3).

[5]曹立.精准扶贫生动阐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N].光明日报,2015-01-08.

[6]邢成举.中国40年减贫之路[N].第一财经日报,2018-05-29.

[7]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摘要)[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8]张红宇.发挥好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EB/OL].中国农业新闻网.http://www.farmer.com.cn/wszb06/nzh/rrr/201602/t20160227_1184200.htm.

What has Chinese Practice of Poverty Reduction Contributed to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ualizing the United Nations MDGs and SDGs

GAO Liang-liang

(Office of Research on Land Economy and Human Resources,Institute of Rural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ll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poverty.Both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of the United Nations take the elimination of poverty and starvation as the primary goal.The Chinese government always pays much attention to poverty and actively explores in poverty reduction,not only for accomplishing the MDGs and SDGs of the UN,but also for implemen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itself.The research goal of this paper is,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to quantitatively sum up the effect and experience of China in accomplishing the MDGs and provide policy basis for the work of poverty reduction of China and the world.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practice of poverty reduction has achieved four effects:achieving the goal of eliminating starvation ahead of schedule,making obvious achievements in nutrition improvement,significant increase of food security level,an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inese experiences in poverty reduction include:the government pays high atten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being the core for solving any and all problems;ensuring the development by planning,policy and legislation;correctly playing the function of the market;taking the tactic of trial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stepwise;paying attention to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experience exchange with the outside.Aimed at the poverty reduction goal among the SDGs 2023,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worked out specific tactics of implementation;aimed at the problem of poverty in development,the government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o realize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around way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practice of poverty reduction;Chinese exper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