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从性干预护理模式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 自尊的影响
2019-09-06霍丽丽
霍丽丽
SCH 属于一种精神疾病, 在不同类型精神障碍中发病率占首位[1]。临床对SCH 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但治愈率与社会功能康复效果不理想, 主要认为是患者的病耻感没有得到有效恢复, 病耻感的持续存在对患者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有直接影响, 会使患者的病情明显加重, 也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现对SCH 患者采用依从性干预护理模式对其病耻感与自尊的影响予以探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16例 SCH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 各58 例。对比组男33 例, 女25 例;年龄19~60 岁, 平均年龄(44.23±24.62)岁;病程3~14 年, 平均病程(8.47± 1.94)年。实验组男34 例, 女24 例;年龄20~62 岁, 平均年龄(44.36±24.75)岁;病程4~13 年, 平均病程(8.35±1.7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 比性。
1.2 方法 两组采用相同药物治疗, 对比组予以常规护理, 包括药物指导、环境护理等。实验组在对比组基础上加用依从性干预护理模式, 内容如下:①成立护理小组:护理小组成员包括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护师、科室护士长各1 名, 护理骨干组员8 名。小组成员与临床经验、相关文献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 对患者的依从性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②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开展个体或集体健康教育, 1 次/周, 40 min/次。内容包括疾病表现、药物治疗知识与家庭护理措施等。与患者理解力与接受力结合进行持续的教育, 使患者对自己病情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并慢慢建立自我价值观和自信心;③认知干预:将集体与个别干预结合的方式开展认知护理, 2 次/周, 0.5~1.0 h/次。建立个人档案, 制定干预目标, 每次干预后都予以课程评估与记录个人体会, 对问题进行有效收集与分类汇总, 有助于将及时解决问题。借助倾听与鼓励等多种方式, 指导患者对不良认知等内容有所了解, 树立治疗信心, 提高治疗依从性与配合度。留置作业, 使患者对日常歧视感受与情绪反应进行记录。鼓励患者将受到歧视或嘲笑的经历讲述出来, 充分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情绪。指导患者和其他病友分享病耻感, 并对身边可以获取的社会支持进行探讨, 对其积极应对能力进行培养;④社会技能培训:固定分组予以社交技能培训, 如对话技能以及冲突解决办法等。活动后借助患者、其他成员与培训人员评定3 种, 按照综合成绩予以一定的奖励, 使患者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并与患者的兴趣爱好充分结合, 鼓励其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以及书刊阅读活动中, 帮助其慢慢适应集体生活, 1 次/周, 0.5~1 h/次;⑤家庭社会支持:将疾病健康知识宣教与心理干预向患者家属与亲友介绍, 促使其对疾病症状与潜在应激因素等充分了解。帮助家属对患者应激状态的应对方法与能力充分掌握, 鼓励其更多的理解与关心患者, 并开展一定的家属联系活动, 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 使患者树立康复责任意识。 1 次/个月, 0.5 h/次。加强对邻居等的精神卫生知识讲解, 鼓励其给予患者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将患者的顾虑充分消除, 遵医嘱用药。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SSMI-C 评分及SES 评分。判定标准:SSMI-C 评分:利用SSMI-C 对患者的病耻感进行评定, 主要内容有歧视经历、社交回避与疏远等内容, 各维度评分1~4 分, 予以反向计分法, 分数越大说明病耻感越重。SES 评分:根据SES 对患者的自尊进行评定, 总计10 个条目, 各项内容1~4 分, 最高分40 分, 分数越大说明自尊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干预后的SSMI-C 评分低于干预前, SES 评分高于干预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实验组的SSMI-C 评分低于对比组, SES 评分高于对比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SMI-C 评分与SES 评分比较( , 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SMI-C 评分与SES 评分比较( , 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aP<0.05;与对比组干预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SSMI-C 评分 SE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实验组 58 2.52±0.49 1.70±0.33ab 18.82±2.19 31.46±3.12ab对比组 58 2.47±0.46 2.00±0.39a 18.31±2.13 24.00±2.65a t 0.567 4.472 1.271 13.879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SCH 导致的病耻感就是心理应激反应的一种, 表现为病情缓解后出现的社会或心理等影响依然存在[3,4]。SCH 病耻感的影响因素较多, 包括病程、与情绪与人格特征等。有研究显示:服药依从性和病耻感之间有紧密联系, 所以提高SCH 患者服药依从性十分必要。
依从性干预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其借助团体结合个体的健康教育方式与认知干预, 促使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显著提高, 使患者的自尊体验显著增强, 在细节中对自我情绪调控方法有效掌握,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与自理能力, 促使患者的幸福感明显增强[5,6]。借助自我表达与心理游戏等不同方式, 使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使其对病耻感产生原因与危害等充分了解, 可以将自我封闭局面充分打破, 激发患者的治疗信心和决心, 充分消除自卑心理, 提高患者挑战力与应对歧视能力, 使患者的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改善社交能力, 增强对抗病耻感能力[7]。另外, 团体社交技能培训可借助团体内的人际作用, 对个体学习体验与自我认识等产生促进效果, 更好的解决心理问题。在干预时对表现优异者予以一定奖励, 促使其积极性显著提高[8]。借助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提供和谐的康复环境, 及时纠正家属与社会的不正确认知, 促使家庭与社会对患者的接纳程度显著提高, 使患者的病耻感明显减轻。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的SSMI-C 评分低于干预前, SES 评分高于干预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实验组的SSMI-C 评分低于对比组, SES 评分高于对比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依从性干预护理模式, 可改善患者的病耻感, 增强自尊心, 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