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视域下乡村遗迹旅游业:保护与开发
——以泰安为例
2019-09-06周晓冀
周晓冀
(泰山学院历史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21世纪,旅游业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政府支持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文博旅游已经成为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被带有乡村文化特色的遗迹类景观所吸引,乡村博物馆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国家政策鼓励“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设立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开始出现高潮,又为开展乡村遗迹旅游提供了绝好契机。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落实“生态宜居”和“美丽乡村”工程的实施,要让农村在更高层次上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些都为乡村遗迹旅游业和乡村博物馆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泰安是典型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旅游型城市,文化遗产内涵尤其深厚,不仅有代表性的封禅文化,还有分布在广大乡村的民俗文化、宗族文化、信仰文化等,具有极高的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价值。当代学界普遍认为,博物馆是乡村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亮点,而旅游是博物馆发展的主要方向,应充分利用其旅游观光功能来获得经济效益[1]。近几年来,泰安市非国有博物馆运行良好,地方特色收藏丰富,应加强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提升其社会效益。考察泰安乡村遗迹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拓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为同类地区的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还可以加强旅游业与文博业的综合研究,为我国乡村历史文化遗迹及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与合理建议。
1 泰安市乡村博物馆发展现状
近年来泰安地区乡村博物馆日益增多,有不少已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之中,发挥着社会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基层政治效益。
1.1 乡村博物馆的规模
截至2019年1月,山东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发展迅速,现有场馆数量311家,已经超过国有博物馆,占比达57%,居于全国首位。如果算上非国有艺术馆、美术馆等场馆,非国有公共文化场馆已经成为山东省公共文化建设以及惠民工程的重要承载,成为山东省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宝贵资源。山东省非国有博物馆集中于青岛、淄博、泰安、济宁4市,占非国有博物馆总数的53%,其中尤以乡村博物馆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令人惊讶。仅泰安地区登记注册的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已超过30家,其中多数位于郊县的农村地区(表1)。据2017年统计,全市非国有博物馆藏品总量达到35万件,年参观人数54万余人次。近几年乡村博物馆增长速度较快,也具备了一定的藏品规模,乡村民俗、泰山文化、玉石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类型各具特色。
表1 泰安市非国有博物馆名录(2017—2018年)
1.2 乡村博物馆的分类
乡村博物馆,在形式、内容和功能上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8种类型。
(1)综合类博物馆:以废弃的民居、宗祠或寺庙为场所,以集中展陈为主要方式的历史、民俗与自然见证物博物馆。如泰山乡村文化博物馆、泰山石刻博物馆、泰山石敢当博物馆、岱岳区角峪镇郗官庄村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以及山东宁阳泗店镇的中华蟋蟀文化主题博物馆等(图1)。
(2)红色纪念展馆:以纪念革命领袖、烈士以及著名战役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往往具有浓厚的革命情节和政治意味,藏品也多为军事装备、政策文件、报纸书信等近现代革命文物。如肥城市毛公山红色文化博物馆、泰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肥城市陆房战斗纪念馆等。
(3)工艺类、特产类展馆:以根雕、奇石、绘画、茶艺和传统技艺等为主要内容的展馆和会馆,如新泰市的石文阁奇石博物馆、恒兴益煎饼文化博物馆、泰安市驴油火烧民俗文化博物馆,甚至民间各种古艺茶社、纺织社、民间工艺品生产车间,都可以看作泛化的乡村博物馆。
(4)遗迹博物馆群落:立足地域文化特色,采用“中心馆、专题博物馆、村落文化展示馆”为框架结构的“博物馆群落”是一种新型的乡村博物馆发展业态。如大汶口镇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联合原遗址博物馆、山西会馆、古街区、古泉群等,建成文旅高度融合的特色小镇。
(5)家风家教馆: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宣传精神文明和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家风家训为主要内容的展馆型博物馆。如宁阳周公嘉禾家风展馆、岱岳区马庄镇裴氏家风文化展堂等。
(6)古建筑遗址:以现存的民居、宗祠、寺庙为场所,利用民居、宗祠或寺庙本身建筑形式以及有关物品展示历史文化内涵的博物馆形式。如肥城护鲁山岱阳观、宁阳后海子村宗祠。
(7)生态旅游和农耕文化体验园:具有悠久历史和较高知名度的农田、果林等,作为农耕文化的示范地、田园文化的展示地,可以将景观、采摘、旅游和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再现泰山地区农业开发的真实历史。如肥城桃园镇和仪阳镇的古桃园基地、夏张镇的万亩梨园、岱岳区的樱桃园等。
(8)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或长廊、文化墙等:集中展示村庄历史、风土人情、神话传说、民俗信仰以及生产技术、富民政策等,还有的村庄将历史、民俗文物,像碑刻、碾盘、石臼以及各种古建筑构件等放置于此,形成露天博物馆形式。例如新泰羊流镇将建羊氏历史文化区和徐氏文化区,设立纪念展馆,整修文化广场,恢复民俗剧目演出,与羊公河公园、农业观光旅游区连成一片。
1.3 乡村博物馆的内涵
本文定义的乡村博物馆主要是指乡镇及以下行政区域内,由企业或集体、个人为主体开办的非国有博物馆以及类似博物馆形式的展览馆、艺术馆、手工艺作坊和古村落等。乡村博物馆以多元形式诠释与展现地方文化脉络,有效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拓展旅游市场,促进地方文化交流与发展。正如冯骥才所说:乡村博物馆是乡土文化的搜集者和展示者,其展品与城市博物馆中那些高贵、体现国家和社会发展最高水平的文物有着天壤之别[2]。
肥城安驾庄镇的马家埠民俗博物馆,以元末明初“丁家庙”为基础扩建而成,各类民俗文物、农具、生活用品3 000余件(图2)。马家埠民俗博物馆为该村集体出资所建,与附近的金石馆、奇石馆和各种古建筑遗址,以及千亩樱花、观光采摘园、现代化社区,共同构成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资源。肥城孙伯镇五埠村的“伙大门”景区则以村落生态博物馆见长。五埠岭伙大门景区现已形成古村风情体验区、农耕乐园体验区、山地康体娱乐区、石雕木雕艺术加工区、文化艺术创作展示区5个功能区,入口处还设立了游客中心。近年来,五埠村又迎来研学游热潮,开启了别样的研学之旅。
2 乡村博物馆文旅资源的开发
2.1 乡村遗迹旅游资源
泰安市乡村遗迹旅游资源禀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长达数万年的人文历史资源(如各类遗址公园、建筑遗迹、乡风民俗、历史考古、农业手工业、游乐园群落等),又有长达数10亿年的自然景观资源(多样化的山林田湖、汶河水系、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化石遗迹等),还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如地势开阔平坦、人口密集、适于农业生产、区内气候凉爽宜人、阳光充足、较少工业污染、空气质量优良、非常适合居家养老等)以及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优良,四通八达,高速铁路、公路线直达首都和东部主要省会城市以及多数重要城市县区)。上述资源具有独立性强、内涵丰富和有待开发的特点。博物馆是一种利用空间或理念,将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人文与自然遗迹资源有效整合并加以利用的文化载体,因而也是遗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图3)。
2.2 乡村博物馆的文旅功能
博物馆的主要职责和功能是保存和利用各种文物及遗址、遗迹等进行社会文化教育活动。其中代表文化多样性的遗迹类遗存,显然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主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遗迹旅游则是将文化的体验、保存和传承有机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文化内涵的新型旅游方式。民俗博物馆将原有的文化遗存向社会开放,同时为全体民众提供精神文化的服务,打造“活态文化空间”,从而使历史文化遗迹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景观,这种文化景观现在越来越受到乡村旅游者的青睐。如肥城市安驾庄镇的马家埠民俗博物馆,就有意识地采取规范管理,印制门票并配备讲解员,设立游客体验区,同时结合全村的旅游资源,如文物古建、生态园等,探索出一条市场化道路。
2.3 乡村文旅资源开发
泰安乡村历史悠久,不同的村落建筑风格和文化遗存也各不相同。如肥城安临站镇毛公山、岱岳区徂徕山等处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岱岳区道朗镇二奇楼村、肥城市汶阳镇汪城宫村为代表的垒石建筑文化;肥城市安驾庄镇李家炉村、宁阳磁窑镇后海子村为代表的宗族祠堂文化;马家埠村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还有岱岳区黄前镇孟家庄的“大寨村”为代表的六七十年代的建筑文化等。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乡村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特征弥足珍贵,应该得到妥善保留,因为它们不仅是乡村历史发展之源,也是现代城市寻找精神归宿的根。
2.4 乡村博物馆的升级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提出博物馆需要融入和利用科技手段、信息化方式,通过新的藏品阐释手段有效扩大游客群体,从而促进博物馆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启动“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信息时代的发展将很快波及乡村地区。宁阳县泗店镇“中华蟋蟀文化主题博物馆”,围绕“宁阳蟋蟀”国家地理标志称号,形成多种经营的产业链条,率先利用先进的数字多媒体技术,如幻影成像显示蟋蟀的个体自然属性、VR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互动项目等,使游客可以体验在夏夜草丛中捕捉蟋蟀的逼真场景。
3 遗迹旅游与乡村业态的创新
3.1 遗迹旅游业的扩展
以博物馆为引导的遗迹旅游业,集观展型的静态保护与观光型的原态保护为一体,实现乡村的博物馆化和博物馆的乡村化。这样的一种旅游业态使游客不仅仅满足于陈列室内的物品观赏,还能深入到原生环境中了解文化与生态遗迹,体验环境和历史变迁的过程,并与之发生愉悦的互动。地域成为博物馆的新领域,生态博物馆成为乡村博物馆中没有围墙、户外就地展示的乡村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自然也是乡村遗迹旅游主要的观览对象与扩展空间。遗迹旅游业和乡村博物馆的生态化对于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就地保护的古村落又成为乡村遗迹旅游规模和效益提高的前提和保证。
3.2 博物馆意义的遗迹
传统文化的遗址和遗迹是博物馆展现的重要内容。在国外,将传统建筑文化元素或遗址、遗迹转变为博物馆元素,或者利用模拟和仿生技术复原为遗址公园早有先例,欧洲一些城市已将博物馆概念扩展到整个街区乃至整座城市。“一座城市本身可以是一个大的教育载体,城市充满了智慧和冒险,并处在不断演进之中”[3]。在中国,丁村民俗博物馆利用原有传统建筑设立博物馆,集中展示文化遗存和遗迹;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建成的中国农村博物馆,也展示了以名村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而泰安地区则响应国家“特色小镇”“历史名村”政策,沿大汶河打造特色文化小镇休闲带,建设具有博物馆意义的新家园。
3.3 “旅游+博物馆”新业态
目前,乡村发展正面临我国城乡格局大变动的趋势。以旅游业和文博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打造“旅游+博物馆”的新业态,也符合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特色小镇建设。通过完善现有乡村博物馆,打造一批精品和示范性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可以带动有条件的乡村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成功经验包括:①通过“以展带会、以会促游”模式,延长博物馆旅游的产业链[4];②开展文创产业带动传统文化传承和民俗文化的复生;③根据资源禀赋设计旅游线路,以博物馆串联乡村文化之旅;④提高博物馆游客的游览体验,围绕游客满意度进行市场定位和营销;⑤加强信息系统识别建设,打造品牌视觉识别体系等[5]。
4 特色保护与文化生态的重塑
4.1 特色导向的新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九章“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提出,“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6]。特色导向的新乡村建设,需要对乡土文化予以尊重。通过科学规划实现文化资源的博物馆化,是确保乡村文化遗产安全、绿色地转变为遗迹旅游资源,从而推进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在特色资源的开发实践中,由于制度设计、管理水平和利益矛盾导致的问题仍然很多,最终成为新乡村建设的障碍。
4.2 历史文化保护与重建
作为旅游和乡村文化遗产的中介物,乡村博物馆的建设有其特殊性和优势,即可以利用自然景观和村庄的民居、格局、田园景观等,塑造原貌特征强烈的博物馆陈列方式,建设“文化村庄”,尽量保持和保护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的原始性和文化风貌的原初性。乡村博物馆本身集中了乡土文化和自然、历史遗迹的精华,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村落可能成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这种可能性也应成为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发展目标。
4.3 宜居文化生态恢复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博物馆在恢复生态环境、追寻乡村记忆方面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在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开展乡村生态恢复运动,如日本的“造乡运动”、罗马尼亚的“乡村建设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意大利的“乡村生态博物馆建设”等,都是值得借鉴的发展经验。山东省2014年起开始实施的“乡村记忆工程”,其实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造乡运动”。所以说,应当把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与现代的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通过旅游发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经济作用。
5 乡村文博旅游的问题与对策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遗址、遗迹和遗物及其环境的综合体,通过博物馆建设整合其中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将会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引导乡村产业的升级与换代,实现构建生态宜居美丽新乡村的梦想[7]。
5.1 乡村博物馆建设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地区在博物馆建设上还有很大的空白,是我国未来文博旅游发展的广阔天地,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1)条块性垂直管理的缺失。上级主管部门不能仅限于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还应当参与到乡村博物馆具体的经营和业务指导上。
(2)类型单一,缺乏地域文化特色。乡村博物馆要向小型化、专题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用好文旅一体优势,建设“博物馆特色小镇”,催生文化产业新动能。
(3)管理不善,人才短缺和技术落后,专业的讲解人员也普遍缺乏,至于文物的保存状况和条件就更为窘迫。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上级文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培训,也应依靠专业人员的对口帮扶。
(4)基金渠道单一,功能定位上有一定的偏失。政府和相关文物部门要尽可能地予以资金或政策上的扶持,承认和保障乡村博物馆的合法性收益,以减少民办博物馆的后顾之忧,争取实现个人目标和社会效益结合的最优化。
5.2 乡村遗迹旅游业发展
遗迹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具增长潜力的旅游品牌,但是目前乡村遗迹旅游缺乏文化内涵和整体规划,无法整合地方优势资源禀赋。具体问题及其指导性解决意见如下。
(1)北方冬季乡村旅游业的气温瓶颈问题。博物馆若能提供受游客欢迎的室内旅游产品,将会成为具有强大市场潜力的旅游经济体,既使游客在休闲中欣赏文物和展品,又在讲解和体验中了解历史、风俗和地方文化。
(2)乡村遗迹旅游业的内涵发展问题。要依托乡村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办馆藏品优势,用好盘活文物、民俗节庆、特色文艺等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3)乡村遗迹旅游业的资源保护问题。无论是文化遗存还是自然资源,保护就是最好的展示,应当关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问题,在兼顾文化多样性和文物、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实施相关项目。
(4)乡村遗迹旅游业如何同新时期农村产业发展对接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应深入开发博物馆在“非盈利”中蕴藏的旅游、酒店、餐饮、地产、教育和创意等产业的巨大商机,为区域带来品牌认知价值,发挥文化窗口作用。
泰安市乡村博物馆资源丰富,现有旅游经济基础扎实,遗迹旅游产业前景良好。在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各级博物馆应明晰自身定位,转换角色,重构功能,找准着力点,从科学规划、创意开发、拓展市场等方面入手,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使博物馆成为旅游服务驿站,拉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突出文化性、创意性和市场性,鼓励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创意开发[8]。
6 结束语
非国有博物馆担负着整合乡村自然与文化遗存、遗址和遗迹类旅游资源,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恢复建设,实现全域旅游目标的重任。如今,新农村建设升级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这是发展山东省各地乡村博物馆的绝佳时机,也是全域旅游升级换代的最好机遇。从全国范围来看,乡村地区的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越来越好,必将为振兴乡村,服务社区,建设美丽新农村,推动地方旅游经济转型和品质提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