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因素作用下工业遗产再生路径研究

2019-09-06尹志洲刘钧宁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厂区厂房遗产

李 勤,尹志洲,程 伟,刘钧宁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近代以来,我国为了发展城市经济,建设了大量的工业建筑及厂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功能的不断升级,大量的工业厂房在城市更新中逐渐被闲置甚至遗弃。为了能够充分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我国经历了价值认识、充分利用和有目的、有意义改造3个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工业遗产发展模式。

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厂区功能的实际运用,由于决策者对旧厂区再生因素和再生路径的错误认知,出现了多次转型失败的现象,不仅使社会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失,更对工业遗产本身形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本文将以太原市某工业厂房遗产再生为例,对工业遗产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再生路径进行分析和研究。

1 工业遗产再生影响因素分析

1.1 价值因素

因时代的更新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遗产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使用价值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其遗留的旧工业厂区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正确而完整地认识工业遗产中所潜藏的综合价值,才能使工业遗产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再生利用。

(1)经济价值。就工业遗产而言,潜在的经济价值是其能够实现再生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城市边界在发展中不断扩张,当初建设工业厂区的地理位置目前已成为城市的中心区域,所以大批工业遗产占据了城市的优良地段,其潜在的商业价值也大幅度提升。此外,由于工业遗产建筑及其厂区占地面积大、场地宽、空间结构良好等原因,其可开发性较强,通过厂区转型和功能置入便可投入使用。同时,工业建筑坚固的基础和大跨度的主体结构经过加固维护便可投入使用,与新建建筑相比可节约25%~50%的建设费用,施工周期较新建建筑而言也大大缩短。

(2)文化价值。吴良镛老先生曾言,“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1]。工业遗产的再生利用在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文化脉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工业遗产见证了城市在不同阶段和时期的时代特征,记录了城市居民特定的生活方式,是人们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的基础。同时,工业遗产又是工业时代的真实物质遗产,其建筑风格、色彩、材质、尺度、建造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记载着城市的技术发展和价值取向,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实物展品”。

(3)生态价值。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的创作也应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在既不危及自然生态环境,又能满足当代人类需求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稳定共生的发展方式。工业遗产再生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城市建筑的寿命,减少了城市噪声污染与粉尘污染,为生态保护作出了贡献。较新建建筑而言,工业遗产再生利用减少了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节省了生态资源,真正做到可再生、可循环、可持续,符合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观。

(4)社会价值。工业遗产再生利用打开了城市中的棕色空间,对空间结构和空间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形成了城市发展的激活点和城市结构的新局面,而且推动了城市存量的有效利用和社会功能织补,是城市修补、环境再生的着力点。工业遗产再生利用作为城市发展的触媒点,通过点状的激活发展方式进行社会更新,在城市空间复兴的同时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提升人们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1.2 现状因素

工业遗产建筑及其厂区现状对其是否能够再生利用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工业遗产建造年代距今久远,其原有建设及竣工资料遗失严重,建(构)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空间安全性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故应充分考虑工业遗产建筑及其厂区的现状因素,以避免在再生利用过程中产生各种不利影响。

(1)厂区现状。在对工业遗产再生利用之前,需对厂区的建设年代、厂区位置、占地面积及空间结构进行整体把握,以形成良好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结构。再生利用前期应对工业遗产厂区进行安全检测,保证厂区在空间结构、生态环境和实物遗留等方面的安全性。工业遗产厂区通常由建(构)筑物、道路、绿化、管线及设备组成,再生利用时应充分把握各种因素的现状情况,对可再生利用的工业遗产进行保留并充分利用,对破损严重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业遗产建议搬迁或者拆除。

(2)建(构)筑物现状。工业遗产建(构)筑物是工业厂区的物质实体,是再生利用过程中改造更新的重点。厂区中的建(构)筑物通常由厂房、仓库、锅炉房、烟囱、筒仓、冷却塔及附属用房等组成。从建筑结构类型出发又可分为“大跨型”“常规型”及“特殊型”。而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其空间类型通常也大不相同。在改造更新利用时,需根据具体功能的需要进行设计。再生利用前,应对建(构)筑物现状进行实地测量及数据分析,把握建(构)筑物现状的完整性、安全性及可利用程度,从而进行合适的再生利用方案设计。

(3)管线现状。由于工业遗产厂区原有功能的特殊性,地上、地下均设有大量的管线设备。更新改造前期,应针对各种管线设备进行实地探查及测量绘制,以充分把握现有管线设备的具体情况。此外还应充分考虑管线的安全性及可利用性,避免在更新利用设计时产生干扰。厂区的管线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电缆及各种工业管道。

1.3 再生因素

工业遗产再生利用的重点在于“再生”设计。“再生”设计是指在厂区内建(构)筑物、道路、景观、设备等具有可利用价值的基础上,对厂区内空间、环境进行再次设计更新,为工业遗产注入新的活力,为城市增补新的功能。

(1)再生模式。正确的再生模式选择是工业遗产能够成功转型发展的基础,只有正确地选择厂区的再生模式,才能有效激活老厂区。在我国40多年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博物馆、产业园、办公、居住、城市公园等类型的更新利用模式。其中,大多数工业遗产更新利用模式仍以“样本式”的博物馆类和“创意式”的产业园类为主。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功能需求趋向多元化,工业遗产的再生模式逐渐呈现出多种功能模式协调发展的局面。

(2)厂区再生。厂区再生应遵循综合考虑、重点开发、分区再生、配套完善的原则,以空间安全为基础,对功能结构、建筑规模、园区风貌、道路交通、综合管网与安全消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确保厂区再生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同时,为吸引人流,符合周围群众的生活需求,厂区再生功能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城市功能的需要,其色彩、规格、材质也应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

(3)建筑再生。建筑再生趋向于厂区内的建筑单体功能再生,通常包括建筑结构、内部空间与建筑造型的再生。建筑再生前,需要对建筑内部结构进行检测和加固,以保证空间结构的安全性。同时,也可对结构形式及类型进行创意性设计,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内部空间再生通常以功能为导向,采用加层、隔断等方式,进行空间的纵向、横向划分,提高空间使用面积,满足不同空间大小的功能需求。在建筑造型方面,通常以功能性质为指引,在既有外观的基础上进行更新设计,满足新功能的外观需要与新造型的视觉效果。

2 工业遗产再生路径分析

工业遗产的再生利用需从多方面考虑,综合把握工业遗产的基础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再生利用。工业遗产的再生利用路径有4个过程:“载体选择”“价值评估”“现状实测”和“再生设计”(图1)。①工业遗产的再生利用应从载体选定出发,在既有厂区或建筑单体基础条件下,充分分析载体的安全性和可利用性。②对工业遗产的潜在价值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问题,确定载体是否具有可再生利用价值。③对厂区、建(构)筑物及管线设备进行实地调研与测量,充分掌握厂区的整体情况与图纸资料。④在对选定载体进行价值评定和现状实测的基础上,进行载体的再生设计,以形成较好的再生效果与社会价值。

3 太原市某工业厂房遗产再生

3.1 载体选择

太原市某工业厂房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太原市万柏林区,位于老城区的西南方向。该厂房作为工业时代的物质遗产,蕴含着工业文化和工业历史脉络,拥有独特的场所精神,成为城市发展中无形的推动力。其厂房风貌也体现了城市的工业气息,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存在于城市中,成为工业时代的见证者。

就建筑自身而言,厂房由三跨大空间组成,内部空间开阔,仪式感强,桁架结构保留较好,建筑整体性较强。在建筑风貌上,建筑保留了工业时期厂房的外观特征,红色的砖墙、规律的开窗方式以及斑驳的锈迹都体现着厂房独特的工业气息。

综合来看,该厂房在地理位置、精神文化、使用空间和历史风貌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厂房整体结构稳定性较好,满足载体选择的要求,故将其选择为工业遗产再生的载体。

3.2 价值评估

(1)区位价值。该厂房地处于山西省太原市的西南方向,隶属于万柏林区,地处汾河西畔,西靠龙山山脉,南临晋源区,北接尖草坪区,与迎泽区、杏花岭区隔河相望,距离繁华的老城区5 km左右,地理位置优越,消费潜力较大(图2)。同时,厂区附近建有5路、72路、402路、606路等多个公交站点,交通便利。此外,厂房还临近汾河沿岸旅游观光带,拥有良好的景观条件及消费人群。

(2)人文价值。太原市是山西省会,拥有4 700多年历史和2 500多年建城史,文化历史底蕴丰厚,同时又是北方军事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丰富的文化脉络和独特的人文习性使太原市别具一格。戎马、尚武、侠义的民风与杰出的三晋文化相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人文荟萃、个性鲜明的古城形象。太原市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热资源,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能源与重工业基地。在太原市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钢铁工业一直是太原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城市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

(3)资源价值。厂房靠近多所高校及中小学,教育资源丰富(图3)。同时,在厂房周边建有汾河公园、中国煤炭博物馆、太原龙华寺及万柏林生态园等多处旅游观光景点,可吸引大量消费人群。

3.3 现状实测

该工业遗产为单栋厂房,南侧距规划道路30 m,东侧临近小区道路,净用地面积为15 514.69 m2,规划用地范围东西长70 m,南北长221.6 m,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西北角到东南角高差约为2.7 m,平面坡度1.2%,四面邻路。

厂房现状总建筑面积约为11 478 m2,内部共分三跨,为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长约187 m,宽约61.64 m,分别为24 m、18 m、18 m(图4),建筑高度约为14 m,空间开阔明朗。

内部结构主要为预制牛腿柱架起3排桁架,坚固的牛腿柱和规则排列的桁架结构使建筑富有开阔的空间感和仪式感,呈现典型的工业时代特征(图5)。对进行检测的基础、牛腿柱、上部结构、围护结构和建筑物整体变形及沉降的情况进行汇总,并对其承载力、裂缝、变形、损伤、腐蚀等情况综合考虑,根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来评定建筑现状结构及空间的安全性与可利用性[3]。

此外,还对现状厂房的管线进行绘制,包括原有市政管网和现状遗留建筑使用管网等,并检测遗留管网的可利用程度,以便进行厂房再生利用时的管网设计。

3.4 再生设计

(1)再生模式。该厂房再生利用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相应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4],并结合厂房的结构和空间概况,以地理位置及周边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市场的发展前景,将厂房的再生功能主要定位为体育功能,来满足城市功能需要和群众需求。同时,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场馆的服务需求,将商业、餐饮、办公、培训等功能综合考虑,形成“体育+”模式的体育综合体(图6)。

(2)功能再生。本次改造设计以多元功能模式为指导,以体育运动功能为主题,将体育、商业、餐饮、培训、办公、智慧化等多种功能融合为一体,综合多领域服务功能形成体育综合体。除在综合体内植入普通的体育场馆外,还增加了目前较为火热的健身房功能、培训功能和商业服务功能,摒弃传统单一的体育中心模式,形成多元素开发的城市服务中心,满足不同阶层的民众需求。此外,还将智慧化、信息化的现代科技功能融入其中,在运动休闲的同时,可即时查看自身的综合状况信息,将智慧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图7)。

(3)空间再生。本次空间再生利用设计沿用原有厂房空间,将厂房室外空间进行生态改造,在南侧与北侧形成绿化景观带,东侧与西侧则形成开阔的室外广场(图8)。

同时,保留厂房本身独特的工业风格与氛围,以功能需求为导向,将整体厂房空间分为3类:运动大空间、配套小空间和服务空间。体育场馆以通高大空间为主,展现工业厂房空间的开阔性。同时,将小型运动场地与配套服务用房置于大空间周围,增加厂房内部的空间使用率。考虑到原有厂房的稳固性与安全性,将东侧损坏较大的五跨厂房拆除并改造加建,将培训、健身、餐饮等功能置入其中,并合理开发地下空间作为地下车库,以满足场 馆的停车需求(图9)。

(4)形态再生。本次形态再生设计以原厂房为依托,保留大面积的红砖材质墙体,通过工业遗留构件及现代设计手法赋予,力求实现传统与当代的平衡。建筑造型以功能为基础,结合不同功能的建筑性质需求,将建筑以体育运动功能与服务配套功能为边界分为新与旧两部分,并使其完美融合;建筑材质延续了原厂房的红砖材质,并新增了富有工业气息的工业构件与富有现代气息的玻璃,既凸显了厂房工业气息,又融入了周边环境;建筑色彩以原厂房的红砖颜色为主,增添铁锈的褐色与玻璃的蓝色,在复古的同时又含有新意(图10)。

4 结束语

我国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城市存量更新和空间重构所关注的重点。工业遗产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受到潜在价值、厂区现状和再生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在工业遗产更新利用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干扰因素。此外,还应选择正确的再生路径,通过载体选择、价值评估、现状实测和再生设计,充分认识工业遗产的再生路径,实现工业遗产的成功转型。

猜你喜欢

厂区厂房遗产
旧厂区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思考——论团山钢厂土地盘活
工业厂房通风管道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业厂房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创新设计分析
某大型钢结构厂房桁架制作
遗产怎么分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千万遗产
承载厚重记忆的莲花山老厂区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