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遗产生态化保护路径研究
2019-09-06杨素美
杨素美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1 共生理论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在逻辑联系分析
共生理论首先出现在生物科学领域,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共生是不同种属的共生单元在统一的环境关系中按照某种特定的共生模式而形成的关系。在自然界中,地衣、真菌和苔藓植物之间就存在着共生关系,地衣靠真菌的菌丝吸收养料,依靠苔藓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物领域的共生论诞生以后,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共生概念逐渐从生物学领域向社会科学领域扩展。转向社会科学领域的共生关系,笔者认为这是对人类自身认知的反思,人类并不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主导者,而是与其他物质环境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社会是由各个层面的共生系统组成的,每一个系统既有自身存在的独立特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就其实质而言,社会共生就是指一定社会下人们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围绕各种资源和风险而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共生形态。社会共生论要义则在于:社会由各个层面的共生系统所组成,和谐共生是在合理的度内分享资源,社会进步在于改善人们间共生关系[1]。
工业社会催生城市的发展,城市也在为工业化深入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两者存在着共生关系。城市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各种组成要素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相辅相成、共生同存的共生关系[2]。城市的共生系统既蕴含着构成城市的空间系统的物质存在,又包含着城市的人文生态特色。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城市的人文生态特色愈发重要。作为物质形态存在的机器、厂房等工业遗产,失去了它原本的使用价值。这就忽略了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时代的历史见证价值,从而导致人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的认同度不高。作为以技术为核心价值的工业遗产,必须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转变价值定位,深化公众对于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工业遗产能够为城市文化的挖掘和城市特色的凸显提供鲜活的素材。
工业遗产要想与城市和谐共生必须实现功能的转化,通过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在保存自身完整性的同时实现其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美国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城市文化》中认为,决定城市品位的不仅仅是城市的规模和人口的多少,而是城市的人文风格和精神风貌。城市工业遗产能够为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的塑造提供一种可能,也为其与城市共生提供更多途径,促进工业遗产自身的保护。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业的转移,传统工业生产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逐渐被瓦解。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的共生单元,必须与城市建立起新的共生关系,适应城市发展才能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2 城市工业遗产共生要素解析
2.1 工业遗产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单位,它们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不同的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所凸显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工业遗产就自身存在而言,只是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记录工业化进程中的记忆残留。它曾经作为人们生活的记忆,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演化和城市扩展。这些工业遗产既可以是城市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又可作为一种城市空间的物质存在,是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品格最好的表达者。工业遗产作为现代化城市系统中的一部分,其价值体现失去了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支持。所以说,应如何看待工业遗产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工业遗产共生单元的出现伴随着早期工业发展的逐步衰退而产生,是城市原工业地功能转换的结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产生过程本身也是城市共生系统更新的体现。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的一种新的共生单元的存在,其自身在城市共生系统中的定位没有得到明确的认识,工业遗产的保护让步于城市建设,为各种其他类型的城市建设提供空间。
工业遗产是体现城市特色和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源,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工业遗产的保护依据规模的大小可分为基元型工业遗产和集群型的工业遗产。基元型的工业遗产规模小,自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历史记忆。通过挖掘其蕴含的科技及文化价值,推动城市多元化和谐发展。基元型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的共生单元,必须以独特性视角来进行保护。任何事物都处于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之中,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也要立足于整体性的研究和挖掘,提升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共生单元的活力。集群型的工业遗产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利用,产生集群效应,使得城市工业遗产共生单元之间产生更加密切的联系。城市每个共生单元的存在都需要城市主体的支持,且只有遵守共生单元共同的运行法则,才能实现城市共生单元的良性发展。
2.2 工业遗产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各共生单元相互作用、联系的方式,共生模式反映共生单元内物质、信息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工业遗产共生模式随着人们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不断深化,工业遗产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优化其发展模式,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城市共生环境。国内外城市工业遗产根据其遗产特色和城市需要,纷纷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模式进行了探索,其保护利用模式有博物馆保护模式、景观公园改造模式、创意园区利用模式。工业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能够将工业生产的机器、厂房和当时的生产状况,通过实物展示出来,是某一时期先进技术的物质见证,注重对原有工业生产条件和状况的面貌保存,并可以灵活地采用数字化的展现形式,运用现代虚拟技术使参观者获得良好的体验效果。
陕西省的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图1)就是工业博物馆保护模式的实例,该博物馆是利用大华纱厂1935年所建立的纺布车间的工业建筑改造的。景观公园改造模式,既给城市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又增加了城市公园的多样性。广东的中山岐江公园就是在废弃火车轨道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体现出丰富的历史气息和文艺情怀。景观公园的改造利用模式切合了公众的需要,为工业遗存的长期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共生模式。国内较早的创意园区的利用模式是北京的798艺术区(图2),通过利用廉价废弃的工业场地进行艺术创作,逐渐形成了集聚效应。艺术家们用他们独特的艺术审美,让这些废弃的场地活跃起来,让工业遗存再次见证城市的变迁。工业遗产共生模式的选择是工业遗产自身特点与城市发展双向互动的结果,城市发展为工业遗产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多可能性,而工业遗产是城市品位的塑造和提升的重要方面。
2.3 城市共生环境
城市提供的工业遗产共生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于工业遗产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工业遗产自身的共生环境来说,主要包含外部的政府支持力度和内生性的工业遗产保护策略,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寻求平衡。近年来,城市的不断扩展使得工业遗产保护的难度加大,如何使工业遗产的保护适应城市环境的需求是建立共生的生态联系面临的问题。
2006年4月18日,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有关工业遗产保护文件《无锡建议》,该文件指出,在城市中存在的工业建筑物未受到重视,政府应该重视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建立起工业遗产的保护机制。工业遗产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机制、保护机制和开发规划,为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政策支持。改善共生关系就是要改善各种共生关系中不平等、非正义的因素,寻求合理的交换、分享和竞争各种资源[3]。工业遗产持续性的开发利用,工业精神的挖掘和城市文化的展现成为其与城市环境共生的要素,并推动这种共生关系的改善。共生环境的多重性要求我们在考虑工业遗产保护策略时,也要考虑城市的各种环境,发挥城市优势,促进工业遗产的有效利用。就更为广泛的城市共生环境来说,包含城市地域环境、文化环境、资源环境和创新环境。结合优势环境资源的特点进行工业遗产的改造,充分发挥城市的优质资源,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3 有效进行城市工业遗产生态化保护的思考
工业发展孕育着城市,城市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工业的更新。而工业遗产是见证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共生强调各个系统之间的共同成长与地位的平等,保持各共生单元都能够享有发展的权利和空间,共同维护系统的平衡。工业遗产的保护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如何处理工业遗产共生单元与城市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关心的重要方面。从共生角度来看,城市工业遗产保护需要注重工业遗产自身的修复和挖掘,建立新的城市共生的联系和营造良好的工业遗产生态环境。
3.1 注重工业遗产自身的修复和挖掘,保持其独特性
工业遗产成为城市共生系统的一部分,就必须注重其自身特质的修复和保护。工业遗产与城市其他系统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以差异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差异性,其共生关系也难以维持。工业遗产自身的独特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其本身具有以技术价值为核心的稳定性特征。近些年来,工业遗产的保护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重视,政府部门对工业遗产进行摸底调查,整理出城市工业遗产的相关信息,还原工业遗产的历史面貌。商业性的开发利用模式极大地破坏了原真性的工业遗产,成为人们现代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这些商业性综合开发模式的趋同化不利于工业遗产个性化特征的展示,工业遗产的修复应该尊重原貌,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展示某一时期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除了建筑遗存的保护之外,城市工业遗产人文精神的挖掘,也是工业遗产共生单元内价值挖掘的重要方面。工业遗产也是文化遗产,这一理念反映人类对工业时代的精神记忆。虽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艰难的环境中起步,但民族资本家具有的民族精神,推动其积极践行实业救国的理念必须得到尊重。在历史长河中,这种民族精神持续推动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这种伴随着工业而起的民族精神的力量也是我们珍贵的工业文化遗产。因此,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必须充分尊重遗产自身的修复,保持其原真性的物质遗产内容,同时收集历史资料,展现工业生产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充分发挥其精神教育价值。
3.2 建立工业遗产与其他体系的联系
城市工业遗产共生单元本身的特征及其属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周围系统之间建立共生模式的多维性。系统融入和建立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更多联系,能够凸显工业遗产在城市系统中的重要性,为工业遗产的长期保护和利用建立良好的共生可能。工业遗产与城市旅游的结合,一方面提升了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展示出城市的深厚底蕴,塑造出良好的城市形象并提升了城市品位。工业遗产与教育相结合,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尤其是要与生态教育相结合。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是我们进行生态教育的现实原因,因而工业遗产为我们进行生态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素材。技术价值是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通过研究工业社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理念,为现代的绿色生产提供借鉴。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工业遗产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参观工业博物馆及创意园区,学习和体验工业文明时期的生产生活来实现。
3.3 营造良好的工业遗产生态环境
工业社会持续的大规模改造活动引起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自身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对危机反思基础之上的生态伦理学,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人类原有的生存样态。工业遗产作为工业社会发展的见证,呈现出工业社会人们的生产状况和生活图景。各种工业厂房、车间作为工业社会生产的物质转化为工业遗产,这样的存在本身就表现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重新认识。传统的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城市生态的恶化,让人们意识到必须转变原有的工业生产模式,通过展示工业遗产教育,激发公民对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促进生城市态文明建设。工业遗产生态环境还应包括良好的工业遗产人文生态,和谐的周边环境,良好的市井生活等元素。只有这些元素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
4 结束语
共生理论为工业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把工业遗产视为城市共生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对工业遗产本身的认知、共生模式的选择和共生环境的营造,建立起工业遗产与周边城市系统的共生关系。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必须把工业遗产置于城市共生系统之中,维护好工业遗产本身的存在关系,这有益于工业遗产在价值发掘中增强与现实的融合,促进其更好地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