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民族团结典型报道的探析
——以新疆博尔塔拉报为例
2019-09-06张新燕
◎张新燕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之博尔塔拉蒙语含义为 “青色草原”,在这片2.72万平方公里的古老热土上,驻守有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35个民族,总人口近5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多年来,作为地州党报的一名从业人员,笔者以发现爱、赞美爱、传播爱为己任,深入基层挖掘诸多感人肺腑的民族团结故事,旨在宣传新疆“民族团结”这一历久弥新的重大主题,描绘博州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动人场景,汇聚起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笔者将以近几年采写的典型民族团结报道为案例,浅谈如何做好民族团结的典型报道。
一、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最重要
新闻敏感,是记者针对客观变动的事实迅速准确地判断和识别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职业能力,是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将新闻职业责任内化于心而形成的一种职业本能反应。
所谓新闻价值,既要充分考量新闻事件的时效性、重要性、新奇性,又要考量采用入视角的独创性特殊性甚至唯一性;所谓社会价值则强调新闻在记录。反映时代、增进主流价值共识、促进社会问题解决、提供社会治理对策。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敏感重要的就是政治敏感,,新闻价值首先是政治价值,新闻意识关键是政治意识。政治敏感是新闻敏感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具有政治敏感的记者,就会善于和自觉地从新近发生的事实中,发现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关联度,寻找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推动推进的结合点,挖掘与党和国家倡导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一致性。只有社会价值与新闻价值相一致的新闻,才是最有价值的新闻。
2009年春天,笔者在博州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采访,一位维吾尔族老大爷见到笔者老泪纵横:“您是记者同志吗,我们这里有个汉族好医生啊”。凭着新闻敏感,笔者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好题材。在老人的指引下,笔者来到了该镇巴亚尔布拉格村一间不足20平米的村卫生室,瘦瘦小小的安永霞是该村唯一的汉族女村医 (巴亚尔布拉格村98%的村民都是维吾尔族,)17年来,她用爱呵护着全村老百姓的安康。村民巴斯提·加甫尔患胃癌,安永霞拿出所有积蓄,带他到大医院做了手术;村民卡迪夫妇患上了传染性肺结核病,经安永霞精心照顾,他俩双双康复;祖孙三代身患重疾,安永霞用毕生所学,为他们祛除疼痛……更难能可贵的,家里有困难的村民在安永霞的诊所里看病,可以先欠帐。有些实在困难的村民,安永霞就免费救治。历经前后一周的采访,笔者写出了中篇通讯《群众的好医生——安永霞》,稿件在《博尔塔拉报》头版头条刊发后,引起疆内外媒体关注,纷纷跟进采访。安永霞这位在维吾尔村队当了17年的汉族村医,一时间成为公众人物。她先后被评为第二届自治区道德模范、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如果笔者没有新闻敏感,更无政治敏感,很有可能与安永霞这样的典型模范人物失之交臂,也就错失了采写的最佳机会。
二、脚力当居“四力”之首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没有脚力,不深入一线,写出来的作品就没有泥土的芬芳;没有脑力,不善于思考,写出来的作品就没有思想的光芒;没有透彻的眼力,缺乏敏锐的目光,写出来的作品将没有锐力;没有笔力,不善于表达,写出的作品将缺乏可读性、缺乏深度厚度。
践行“四力”中,笔者认为脚力是先驱,更是灵魂,当居“四力”之首。中国当代著名新闻人、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采写者穆青先生,生前坚持提倡和实践“多写实录性新闻”“深入现场抓活鱼”的观点。总结近现代中外新闻名家名作背后的采访经验得知,只有深入到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去采访和观察,才能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在新闻报道中再现现场,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新闻;才能写出“亲眼所见”的、让读者感觉真实可信的新闻;才能直接听到群众的知心话,并在现场观察到群众的情绪,写出与群众思想感情贴近、能够真正反映群众的要求、愿望和呼声的新闻;才能抓住各族干部群众富有个性的语言,写出声情并茂的新闻;才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变动了的事实,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新闻。
村里的农家小院,城里的万家灯火,只要我们深入到一线,真正沉下去,就能找到打动人心的新闻作品。2017年10月,笔者在博乐市建筑公司家属院的一处平房里采访,偶遇一位推着轮椅的维吾尔族大妈,轮椅上坐着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汉族儿童。好奇心促使笔者跟着他们来到主人公家门口。
通过采访得知,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汉族脑瘫弃婴彭思艳,今年10岁。她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初成长,就遭病魔缠身。命运似乎对她特别不公平,她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走路、说话,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然而,小思燕也是幸运的。好心人彭永江夫妇给了她生命中的第一道光芒,为了给小思燕治病,夫妻俩花光了家里多年的积蓄;伟大的维吾尔族母亲帕夏古力·吐胡提及她的家人,用异于常人十倍的付出和关爱让小思艳的生命焕发出了新的奇迹和希望,让这个不幸的小女孩感受到了人间大爱。她不会走路,但却看遍了博乐市周边最美的风景;她没有亲生父母的爱,却得到了维吾尔族母亲最伟大、深沉的爱。这种跨越民族、超越血脉的爱还在继续……
一周后,长篇通讯《有一种爱,跨越民族、超越血脉》在博尔塔拉报头版头条刊发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小思燕。仅2017届州党委党校的师生捐款就达8000多元,此篇报道也获得当年的新疆新闻奖。笔者如果不深入街头巷尾,就很难“偶遇”这样震撼人心的民族团结故事。从这个角度上说,好的新闻线索总会青睐践行“脚力”的媒体人。
三、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
新闻采访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记者进行的新闻采访工作,实际上就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沟通,引导被采访者讲故事、说情况。因此,要做好新闻采访工作,迅速接近采访对象,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同时还要注意把握这样几个问题:
1.展现良好的第一印象。记者留给采访对象的印象应该是诚实的、懂礼貌的、有教养的、平易近人的人。在做人方面,记者要有“见到大人我不小,见到小人我不大”的风骨与气度。寻求感情交流的媒介,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点,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积极热心地与采访对象交朋友。
2.缩小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差距。采访活动的目的是获取新闻事实,而采访的对象都是具有思维活动的人,并且分属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差距,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当然也存在着心理上的差距。而且这种心理上的差距与采访的成功率成反比,即心理上差距越大,采访的成功率越小;心理上的差距越小,采访的成功率越大。因此,当采访对象确定之后,我们就要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状况,尽量缩小我们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差距。
3,处处留心,尊重习俗,巧抓新闻“活鱼”。
2017年3月5日,笔者应朋友之邀参与了一场简朴而又充满温情的婚礼。当日14时,在博州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青得里卓村,博乐市国税局驻该村工作队队员王鹏身穿维吾尔族服饰,与身穿艾德莱斯绸长裙、头戴小花帽的新娘白海霞,举办了隆重的婚礼。而这场喜庆的婚礼主办者,却是青得里卓村村民亚合甫江·阿布里孜。
为什么两位汉族男女的婚礼,却由一位维族朋友主办,这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心。通过侧面打听,原来,今年28岁的王鹏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人。2016年10月底,他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博乐市国税局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全疆各地州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根据单位安排,王鹏和青得里卓村村民亚合甫江·阿布里孜结为 “亲戚”,两人一见如故,感情日渐加深。当亚合甫江了解到王鹏心里总是牵挂着远在甘肃的女友白海霞,便豪爽地说,“你比我小10岁,就是我的弟弟,哥哥为你办一场婚礼,以后青得里卓村就是你的家。”挑选婚纱、装扮婚庆马车……亚合甫江和妻子洪切木说做就做,大小事务亲力亲为,一切布置得妥妥当当。考虑到王鹏没有新房,亚合甫江就和妻子商量,把家里的一间房子腾出来,作为两人的婚房,并用艾德莱斯绸精心装饰,民族团结促就一场千里姻缘。
因为当天是两人的大婚之喜,笔者没有过多打扰两位新人,而是完全尊重民族习俗,现场观察,侧面采访。回去后,当晚写出了极具现场感的新闻特稿《哥哥为你办一场婚礼》,并于3月8日在《博尔塔拉报》上刊发,后经《新疆日报》《天山网》《博州零距离》《博尔塔拉报》等省级日报、网站、本地新媒体平台转发后,阅读量达10万+,传诵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一段佳话
综上,把民族团结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积极扩展报道思维,注重报道用语贴近生活,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注重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做好民族团结典型报道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