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兴市乡土人才培育路径探讨

2019-09-04浙江省绍兴市农业农村局312000赵迪芳

新农村(浙江) 2019年8期
关键词:乡土民间培育

浙江省绍兴市农业农村局 (312000) 赵迪芳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处处皆可创业”的良好氛围,把引育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让乡土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带领者、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乡村组织的强支撑,激发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1.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绍兴市贯彻省“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建设。2013年启动民间人才“万人计划”,培育了4 296个民间人才组织,各类民间人才协会、工作室等2 447个。通过对民间人才数据库和实用人才数据库进行分析,基本情况如下:

(1)从乡土人才总量看 全市已有119.6万名民间人才,其中,农村实用(乡土)人才12.14万人,占全市民间人才的10.15%。虽然民间人才总量逐年增加,但乡土人才总量偏少。

(2)从乡土人才结构看 民间人才、乡土人才的主体以中老年为主,乡土人才队伍老龄化严重,中青年短缺。乡土人才相对集中在生产生活类、经营类,其他行业如技能带动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较少,特色产业、技能服务性人才更是匮乏。

(3)从乡土人才质量看 乡土人才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大专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学历分别占96.37%、2.7%、0.91%。中专及以下学历中初中文化程度为多,人才的素质提升依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缺乏系统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总体上,初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普通技能型人才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少。

(4)从乡土人才评鉴机制看 市县两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民间人才评鉴。主要通过比赛、认证、评审等方式评鉴确认。对符合乡土人才从低到高依次由当地乡镇党委授予“一、二、三星级民间人才”称号,“四、五星级民间人才”分别由当地县、市委人才办授予称号。

2.主要问题

(1)乡土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农业业态层出不穷,农村电商、美丽经济、生态康养、乡村旅游等发展迅猛,但与此相应的乡土人才短缺,且老龄化、低学历和重生产,又普遍未受专业教育,对互联网、经营管理等知识技能薄弱。

(2)培育合力尚未形成 民间人才“万人计划”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统筹不够,政府对资源缺少有机整合,缺乏整体的培养规划和体系,导致涉农领域人才管理服务滞后。如,诸暨市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证书认领问题反映出:一是条件受限,想领无法领。二是含金量不高,领了无优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资金的90%用于培训,只有10%用于认定管理和跟踪服务。地方缺乏配套措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只求完成任务,不求培育效果。

(3)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不够 现阶段乡土人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难以有效带动农民。基层具有技术职称的人才不多,农技人员无论数量还是水平都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土专家利用不足,帮带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乡土人才发现和评鉴机制 一是打造民间人才“万人计划”升级版,建立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评价制度。围绕乡村振兴,市县乡联动完善人才评鉴、晋升、培训和协会建设,组织开展乡土人才专项能力认定。在市、县两级党委人才小组的领导下,把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融入民间人才评鉴、激励、日常管理体系。二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和资格认定工作。建立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评价协调机构,制定符合职业农民特点的职称标准和评审程序,制定职业农民职称和职业资格衔接办法,统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的认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县级负责初级人才评价和中、高级人才推荐,市级负责中级人才评价。对认定的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由当地乡镇授予“一、二、三星级民间人才”称号。三是实施农村归雁计划。对返乡创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纳入乡土人才培育,提供培训、交流学习等机会。

(2)制定乡土人才培养激励政策 一是发挥“领头雁”效应。着力培养一批经营效益好、产品质量优、带动作用大的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标杆”和农创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国家支农资金分类投入,对获得职称的职业农民,优先提供信息技术、融资支持、产品推介服务,优先获得财政资金支持项目。要专门制定职业农民就业政策,在金融保险、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农创客科学安排农业建设用地,共享大型农机和不常用农业设施;落实扶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保障用地、用电、用水和税收优惠政策。二是支持民间艺人,保护与传承非遗资源。绍兴“非遗”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对非遗项目、保护责任单位、传承人、传承基地设立专项资金。建设乡村特色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徒授艺,给予奖励。对拥有特色技艺的乡土人才,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为村级科技特派员等,给予报酬。构建“校、企、政、传承人”四方合力的非遗传承机制,鼓励高职院校建设校内外非遗实训和传承基地等,推动非遗传承活化、转化、产业化。三是引导人才回归。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从事农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养生养老等产业。建立大学生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大学毕业生农创园。完善对返乡创业人员补贴、融资、场地、保险、培训等扶持政策,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或贴息贷款,首次创业、经营一年以上的返乡创业人员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范围。

(3)分层分类开展乡土人才教育和技能培训

一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强化培育体系,提升培育能力。利用省农民大学、市农民学院、县农民学校分层开展乡土人才和职业农民培训,扶持兼业农民成为专业农民、一般农户成为种养大户,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带头人。二是大力实施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实施农民大学生招生、农广校中专培养和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等计划。推进高职院校涉农学科、特色工艺班次建设,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定向就业、专项奖学金等,开展乡土人才专业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采取“弹性学制、农学交替”等方式接受职业教育,提高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门化、标准化水平。三是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紧缺人才培训。立足本地,实施“新农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村级财务管理”“双基”提升计划和精准扶贫培训,培育一批产业带头人和电商人才。四是加强对“土专家”实用技术和创业能力培训,就地培育一批土专家。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非遗传承人,推行非遗传人在高职院校的培养新模式,培育特色工艺传承技能大师,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4)营造乡土人才成长良好环境 一是选树一批乡土人才和协会典型。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二是举办“赛、展、会、演”四位一体的乡土人才传统技艺、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大赛,选树乡土人才大工匠、大能手。开展优秀农创客评选及农创客示范基地培育,推介一批农创客典型业。实施乡土人才“传帮带”工程,加快后备人才培养。组织乡土人才服务基层,推行“乡土人才+基地+农户”等服务模式。三是发挥乡土人才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以协会联动为纽带,促进乡土人才聚集融合,发挥乡土人才的群体优势。通过组建平台,方便人才培育跟踪联系,提供政策咨询、科技知识、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以及用工信息等服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农创客产业园、创新园、众创空间等平台,服务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

猜你喜欢

乡土民间培育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