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自贸区驱动闽台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2019-09-04徐慧华

关键词:进出口福建省福建

徐慧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2018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复制自贸区经验,探索自贸港建设,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然而,中国自贸区能否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随着海南、雄安“自贸区”身份的确定,中国自贸区形成了“1+3+7+2”的新格局。自贸区建设是我国新一轮开放和制度创新试验的前沿,其目的是通过开拓和试点的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在全国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的基础上,福建自贸区成为福建省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平台。那么,福建自贸区的建立是否会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投资贸易产生影响?自贸区制度的溢出效应和冲击效应如何?针对上述问题,从福建自贸区的角度研究自贸区的经济增长动力,比较自贸区成立前后的发展状况,探究其是否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一、文献综述

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一直是自贸区研究的核心内容,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某些主导部门或创新型企业聚集在特定的地区或城市,可形成高度集中的资本和技术,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实施自贸区战略,是新常态下促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新的开放经济体系的关键要素[1]。自贸区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国正通过自贸区建设,缓解经济增长放缓造成的需求短缺和产能过剩,以刺激经济盈利[3]。Marta等人认为,自由贸易可以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降低贸易成本,刺激经济发展[4]。杨向东认为,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可以降低国内交易成本,促进制度优化,释放政策红利[5]。谭娜等人运用反事实分析方法,对上海自贸区成立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评价和分析[6]。王利辉等人从反事实的角度分析发现,上海自贸区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可以产生制度红利[7]。刘秉镰等人采用综合控制方法,通过比较自贸区成立前后各地区经济变量的实际值与综合控制区经济变量的“反事实”估计值之间的差异,认为自贸区具有不同的等级[8]。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认为自贸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提出自贸区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目前针对福建自贸区的建立是否对福建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分析了自贸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机制,以及福建自贸区对福建经济的贡献。

二、自贸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自贸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产要素将逐渐向其他地区扩散,形成产业空间集聚和产业空间扩散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通常被称为促进扩散的机会。只有适度的扩散才能保证产业集群规模的适当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一方面,自贸区的贸易红利和财政支持带来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引导其溢出效应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产生规模经济,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增长也会影响自贸区。因为自贸区以区域经济发展为起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影响自贸区经济发展的起点。

(一)福建自贸区通过制度红利溢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科斯指出,制度设计的有效调整和质量改进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率,但并非所有领域经济都会增长,即使增长也不会以相同的速度增长。一些具有一定优势的主导产业部门、企业或城市将导致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福建自贸区作为中国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促进服务业的开放来扩大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和社会服务的开放。福建自贸区承担着对外开放和自主开放两大任务。此外,福建自贸区还对促进国家统一、两岸一体化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福建自贸区下一阶段将回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轨道,在自贸区实施高水平的贸易投资,注重要素的自由化。

福建自贸区建设突破了以往政策的局限,没有依靠计划经济手段来配置城市资源,也没有采取税收优惠方式,坚持问题导向和企业需求导向,对标先进规则,在重点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突破,基本形成了福建特色的制度创新体系。通过政府权力下放等措施,消除贸易壁垒,降低投资门槛,促进贸易自由化。健全的法律体系、有效的产权保护和功能优化的行政管理,改善了商业环境,扩大了自贸区的自我开放。开展制度创新,发挥制度溢出效应,释放综合动能。福建自贸区挂牌以来至2017年底,体制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181项重点试验任务共完成177项,实施率97.8%;累计推出实施创新举措11项285批,其中全国首创103项。

企业在自贸区聚集越多,行业类别越多,业务越丰富,溢出效应就越强。自贸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为区域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统计,截至2018年3月底,福建自贸区平潭区共有外资企业578家,注册资本385.1亿元,合同外资357.29亿元。其中,台资企业占外资企业比重90.3%,注册资本297.1亿元,合同外资271.07亿元。福州市新增企业29 010家,注册资本5 178亿元,分别比挂牌前增加4.00倍和3.87倍。新增外商投资895个、注册资本51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3.36%、63.96%。福建自贸区凭借自身的经济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和登记注册额,进出口总值稳步增长,推动了地区整体经济增长。

(二)福建自贸区通过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以专业分工为基础,通过整合要素和生产环节建立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经济增长核心能力。福建自贸区以产业集群为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新的创新网络和制度体系,构成次级区域创新体系,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动力。汽车进口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3月底,拥有物联网企业104家,其中上市企业19家,掌握核心技术发明专利220多项,主导或参与20多个垂直应用领域的产业标准制定。福州市共有金融企业2 263家,是挂牌前的10倍。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70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600亿元,比挂牌前分别增长2倍和4倍。金融机构支持福建11个先进制造项目,贷款余额28.1亿元。马尾基金小镇已聚集基金、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类投资机构181家(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备案43家),注册资本586亿元,基金管理规模1 136亿元,成为福建省私募基金投资机构最多、管理基金规模最大的区域。马尾基金小镇通过专业化运营服务,搭建资金与项目对接平台,共投资实体项目135亿元。近3年来,厦门保税区金融服务主体不断增强,引进金融企业5 000余家,建立了融资租赁、黄金交易、基金基础、国际金融资产交易、金融资产管理等金融借贷平台。

(三)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经区的耦合对接促进两岸经济增长

在福建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经区的合作与对接。二者的对接将使福建与台湾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领域形成更具有互动性和差异性的产业布局,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模式。“福建自贸区—台湾自经区”耦合对接过程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资源配置、人才交流的过程。在“福建自贸区—台湾自经区”系统内部信息与能量的交流,以及外界宏观环境与政策的作用下,“福建自贸区—台湾自经区”演化系统产生协同效应。“福建自贸区—台湾自经区”系统协同作用的强度通过耦合度来衡量,它决定着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经区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和程度。整个演化周期经历了低级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两个阶段。当福建自贸区和台湾自经区处于低级协调发展阶段时,二者各自发展,台湾自经区对福建自贸区的影响较小、需求较低,福建自贸区围绕自身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探索发展模式。在这一阶段,福建自贸区应合理地进行制度创新试验,以达到可复制可推广的目的。当福建自贸区和台湾自经区处于协调发展阶段时,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经区对接的落脚点是促进两岸经济增长的重点。两区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以“负面清单”开放投资准入,放宽投资经营领域,降低进入门槛条件,并进一步开放金融业,相互联系、相互耦合,形成经贸政策沟通与传导机制。通过顶层设计,构建以平台为基础、辐射地带、面向世界的自由贸易协作区,以促进两岸经济增长。

三、福建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日益突出

福建省2000—2017年三大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见图1。由图1可知,在2015年之前,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2009—2014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第三产业有所萎缩。2015年福建自贸区成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5%,首次高于第二产业,2016年上升为56.0%。可见,福建自贸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福建自贸区的设立未能阻止福建省经济整体下滑的趋势。福建省2000—2017年GDP增长率见图2。由图2可知,2007年福建省GDP增长率最高,达到15.2%,此后呈下降趋势。但是,福建省GDP的增速在2017年时仍然较快,保持在8.0%以上。

图1 福建省2000—2017年三大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图2 福建省2000—2017年GDP增长率

(二)进出口贸易进入上升通道

福建省2000—2017年进出口增长率见图3。由图3可知,福建省进出口、出口增长率在2004年时达到高点后下降,2008年4万亿刺激之后,2009、2010年又迅速增长,但2010年之后处于下降通道中,虽然进出口绝对量继续增长,但增长乏力,增速下降。直至2015年福建省自贸区设立之后,进出口增速上升,到2017年增长趋势明显。可见,福建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区域进出口贸易发展,但自贸区的制度溢出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图3 福建省2000—2017年进出口增长率

(三)利用外商投资情况显著改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加快

福建省2000—2017年外商投资情况见图4。由图4可知,2015年之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较低,不超过100亿美元,增长速度较为缓慢。2015年自贸区设立后,总体情况得到改善,二者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超过150亿美元。

图4 福建省2000—2017年外商投资情况

福建省2000—2017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见图5。由图5可知,外商投资的增加使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3.88%增长到2017年的11.91%。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带来新的知识和技术,营造创新氛围,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区域产业优化,促进工业增加值增长。同时,通过大量的优惠政策,使海峡两岸的生产要素集中在自贸区,形成相关产业集群,通过扩散效应进一步产生辐射效应,从而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发展。

(四)闽台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2016年,福建省台资企业工商登记数为6238家,同比增长27.15%,占全省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总数的22.00%。闽台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103.8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28.5亿美元,3年增长23.80%,年均增长7.93%。闽台进出口占两岸贸易比重从2010年的9.20%升至2013年的10.33%,3年内增长12.28%。2015年福建自贸区成立后,福建和台湾进出口没有发生重大变化。闽台进出口情况见表1,福建对台出口占比保持在3.50%左右,进口占比在11.00%左右。目前台湾与福建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劳工等传统领域。因此,通过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经区的对接,能够促进福建与台湾在新兴产业、金融产业、自由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发展。

图5 福建省2000—2017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

表1 闽台进出口情况

四、结语

通过比较福建自贸区成立前后福建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一方面随着福建自贸区的试点,贸易区的推广和再生产,制度红利逐步显现;另一方面,福建自贸区的建立虽然没有在短期内改变福建经济低迷的情况,但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结构大幅度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外商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进出口增长率也从下降通道向上升通道转移。

猜你喜欢

进出口福建省福建
今年上半年我国化肥进出口双双下降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前两个月我国化肥进出口量均减少
那个梦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