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互联网背景

2019-09-04丁静张云燕

关键词:流通安徽省农产品

丁静,张云燕

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桥梁。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既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控制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也可以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构建信息化追溯平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但安徽省农产品流通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必须促进互联网环境与安徽省农产品流通体系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实现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这对于促进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日益关注农产品流通的相关研究。Hobbs等人认为,不应从单个主体入手对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评价,而应基于农产品生产者与供应商的供应链来建立评价框架[1]。Sachan等人认为,合同农业模式有利于信息的及时传输,可以减少流通成本[2]。Marsden等人基于供应链视角,分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各主体间关系[3]。周丹等人认为,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着一定问题,应借助“互联网+”,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4]。乔平平指出,利用互联网将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协调起着重要作用[5]。宋明芳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家庭农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供销合作社等农产品流通主体转型升级策略[6]。何小洲等人选取电子商务作为评价指标,运用DEA-BC2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分析,发现互联网技术极大地刺激了地区流通业发展[7]。综合以上文献,国外学者主要从供应链的角度研究农产品流通效率,国内学者主要从宏观(国家)层面进行研究,针对安徽省的研究较少。因此,分析互联网时代安徽省农产品流通现状,探讨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路径,可以为安徽省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提供参考,这对推动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作用机理

“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产品流通过程,体现了互联网与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深入融合。互联网时代农产品流通模式如图1所示。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等供应链上游进行整合。互联网平台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媒介,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买卖双方信息、农产品物流配送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等农产品信息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可以直接进行网上交易。互联网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了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一方面,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互联网平台传递的信息,指导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咨询。同时,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信息化追溯服务,实现了农产品从供给到需求的全产业链管理,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互联网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图1 互联网时代农产品流通模式

(一)完善信息服务功能

互联网消除了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中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使农产品流通与当前互联网时代紧密结合。农产品供需双方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接进行流通活动,使得供应链逐渐缩短。对农产品生产者而言,依托互联网平台,对客户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准确定位消费者需求,调整经营战略,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减少传统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短缺或者过剩,既可以增加消费者满意度,提高消费者购买率,又可以增强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对消费者而言,依托互联网平台,可以提高消费效率,激发消费新动力,促进农产品流通业进一步发展。

(二)创新农产品流通组织方式

传统农产品流通具有季节性和分散性的特征,流通时间长、市场效率低。互联网平台直接将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满足了现代农产品流通大规模、长距离、反季节的需要。信息技术加强了农户之间的合作,推动了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解决了传统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户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没有话语权的问题,有利于创建区域农产品品牌,形成农产品规模经济。同时,“互联网+农产品流通”使线上和线下紧密联系,互联网中间商、物流企业等组织的加入,进一步深化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专业化分工。

(三)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一般要经过农产品生产者—原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容易增加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模式可以扩大农产品供给辐射范围,简化农产品流通过程,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推动农产品仓储配送、消费者订购以及支付方式的变革。完善的仓储、运输、配送服务体系,可以减少流通中的损耗,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三、互联网背景下安徽省农产品流通现状

(一)农产品流通主体实现多元化发展

安徽省农产品流通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包括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农产品物流企业等。其中,农户是安徽省农产品流通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2016年安徽省农村人口4 952万人。相较于城镇居民,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们接受新的经营理念和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较弱。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培育农业合作社,目前农业合作社示范社已覆盖安徽省16个市,涉及到各地区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包括粮食、茶叶、水果、中药材和畜禽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农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目前,安徽省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农产品物流总额达3 771亿元。农产品加工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安徽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18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总数达15 990家,但与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二)农产品流通客体规模壮大

农产品流通客体是指作为商品流动的农产品。安徽省农业资源丰富,主要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安徽省是全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等。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安徽省政府在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供给总量持续增加。2016年粮食产量3 417.4万吨,其中,小麦、玉米的产量分别为1 385.9万吨、465.5万吨,豆类产量131.5万吨,薯类产量29.9万吨;经济作物油料产量214.83万吨,茶叶产量11.21万吨[8]。安徽省是全国畜牧业大省,2016年肉类产量411.39万吨,奶类产量32.68万吨。在农产品数量增加的同时,农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满足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虽然安徽省农产品的品种、数量较多,但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且大多以初、粗加工为主,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

(三)农产品流通载体逐步改善

农产品流通载体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流通过程中相关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场所(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场所)。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安徽省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改善,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四位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由于农产品供应链上游主要在农村,因此,农村公路状况会直接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安徽省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较为迅速,2016年公路里程19.76万公里,其中,县道、乡道、村道等农村公路里程18.12万公里,公路通达所有乡镇,公路通达行政村所占比重为99.99%。在农产品流通场所建设方面,目前,安徽省已确立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要集散中心、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重要节点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安徽省农产品市场(农产品销售场所)发展较快,2016年安徽省亿元农产品综合市场21个,摊位数1.46万个,总成交额481.42亿元;亿元专业农产品市场25个,摊位数1.08万个,总成交额271.44亿元。农产品流通载体的发展,对流通效率的提升起着推动作用。由于农产品自身存在易变质的特性,为保证新鲜度,对储藏运输设备有专业要求,但安徽省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陈旧,缺乏现代农产品流通需要的冷冻仓储和物流设备。

(四)互联网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应用增强

2012年,科技部联合中组部、工信部在安徽省开展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安徽省建立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为加快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安徽省在2013、2014年选择了18个县进行试点。基于互联网技术,整个供应链成员都能够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进而缩短供应链总周期时间。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农产品流通智能化。目前,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信息技术已经在农产品流通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虽然安徽省加速了信息化进程,但和其他省份相比,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依然有一定差距。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安徽省互联网普及率为44.3%,在中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26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也影响了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互联网背景下安徽省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路径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做好农产品流通体系顶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安徽省各级政府要联动制定发展规划,整体推进安徽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直销直供、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模式,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企业参与产业投资,以满足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资金需求。制定农产品流通税收减免政策、农产品运输城市绿色通道政策,以促进农产品有序、合理的流通。提升互联网普及率,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农村宽带网络和4G基站覆盖建设,完善现有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省、市、县、乡4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改变过去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信息资源分散的状况,以农业领域为核心,拓展到相关上下游产业,逐步实现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业管理等领域信息的互联共享。构建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打通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解决农产品出村和上行的瓶颈问题。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法规,建立信息安全体系,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

(二)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

单个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主要参与力量,安徽省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要加快培育一批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资金问题是农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为了促进农业合作社发展,要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把扶持农业合作社发展列为信贷支农的重点之一,并在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方面实行长期稳定的优惠政策。为了增强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要支持农户、农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合作,鼓励本地农产品企业联合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升级。

(三)加强农产品流通载体建设

在现有的多层次、多方位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基础上,安徽省政府要进一步推动批发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对接,鼓励批发市场、生产基地与农产品销售场所紧密衔接,达到布局合理、渠道畅通,促进农产品跨区域平衡。提升农产品流通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重点解决县级以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零售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使其具备结算、信息、检测、储藏、加工、配送、安全监控和废弃物处理等功能,加强分级、包装、加工、仓储、运输、检验、检测和电子结算等设施建设,实现对农产品的快速检测和交易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发布。冷链物流主要包括原材料获取、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5个环节。目前,初级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食品为了保证在远途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品质,需要采用冷链物流。由于冷链物流投入成本较高,可将整个冷链物流业联合起来,共同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业共同配送。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对现有冷库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推进冷链物流车辆和制冷设备建设。

猜你喜欢

流通安徽省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成长相册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