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硫唑嘌呤致狼疮性肾炎病人骨髓抑制一例

2019-09-04逄晓云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氯喹泼尼松肾炎

郭 琼,逄晓云

(1.山西大医院药剂科,太原 03003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127)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的治疗主要分两个阶段:诱导治疗与维持治疗。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由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孕期使用安全等优势,是狼疮性肾炎维持治疗的一线用药。然而,硫唑嘌呤的副作用较多,可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1],尤其常见于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S-methyltransferase,TPMT)基因突变的病人。本文对1例TPMT基因型为野生型且服用硫唑嘌呤后发生骨髓抑制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病例资料

病人,女,45岁,60 kg,20个月前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予泼尼松片50 mg,qd,po+注射用环磷酰胺0.8 g,每4周一次,ivgtt+羟氯喹片0.1 g,qd,联合免疫抑制治疗。2个月前,病人的狼疮性肾炎症状部分缓解,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44.8 mg/g,抗ds-DNA 38.83 IU/ml,补体C31.01 g/L,查血常规WBC 5.17×109/L,N 0.61,Hb 137 g/L,

PLT 238×109/L, 进入维持期治疗。 TPMT基因

检测结果为TPMT*3野生型,7周前将免疫抑制方案更改为:口服泼尼松片25 mg,qd+硫唑嘌呤片50 mg,qd+羟氯喹片100 mg,bid。2017-12-27病人自觉头晕、视物旋转,伴呕吐、发热,最高体温(Tmax)39 ℃,考虑为硫唑嘌呤导致的严重骨髓抑制,收治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内科。病人住院期间的重要临床信息和药物治疗时间轴见图1。

2 分析和讨论

2.1 引起骨髓抑制的因素分析 红斑狼疮活动期可以表现为自身免疫性外周血象降低。病人入院时无系统性红斑狼疮新发症状,抗ds-DNA 36.38 IU/ml,补体C31.47 g/L,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处于稳定期。病人常规服用泼尼松片和羟氯喹片,泼尼松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加外周血细胞计数;羟氯喹偶可导致白细胞减少,但多发生于用药第12~24周,且罕有羟氯喹引起严重骨髓抑制的报道[2]。此外,病人服用硫唑嘌呤前已联合使用泼尼松与羟氯喹长达20个月,未曾发生骨髓抑制,因此基本排除泼尼松与羟氯喹导致骨髓抑制的可能。据报道,多达30%的病人应用硫唑嘌呤会发生胃肠道不耐受、胰腺炎、肝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等药品不良反应[3],其中骨髓抑制最为严重。由于骨髓增生活跃对硫唑嘌呤的敏感性比免疫系统高,硫唑嘌呤的使用与骨髓抑制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药。硫唑嘌呤用于狼疮性肾炎的维持治疗,起始给予小剂量50 mg,qd,维持治疗。文献报道[4],硫唑嘌呤相关不良事件基本发生于药物治疗开始的前3个月,50%发生在治疗的第1个月。硫唑嘌呤的骨髓抑制作用通常可逆,且最多发生在病人用药后的4~10周内,WBC降低发生率约为4.5%,PLT降低发生率约为2.0%[5]。发生骨髓抑制时,停用硫唑嘌呤并予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输血小板等对症治疗后,2~3周内骨髓功能均可恢复。病人此次用药前血常规正常,7周后出现恶心、呕吐和全血细胞减少,不能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及联合用药解释。停用硫唑嘌呤并给予相应对症治疗2周时血象开始恢复,3周时PLT达标,依据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标准,考虑此次骨髓抑制很可能由硫唑嘌呤引起。

图1 病人住院期间的重要临床信息和治疗时间轴WBC:白细胞;N:中性粒细胞占比;L:淋巴细胞;Hb:血红蛋白;PLT:血小板;Scr:血肌酐

2.2TPMT基因检测与骨髓抑制的相关性分析 硫唑嘌呤导致的严重骨髓抑制与TPMT酶活性相关,其活性的高低决定了骨髓抑制的发生率。TPMT酶活性受其基因多态性影响。据报道,TPMT基因突变类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种族人群间有显著差异[6]。大多数种群中最常见的等位基因是TPMT*3A和TPMT*3C;欧洲人突变频率最高的是TPMT*3A,所有突变等位基因都是相同的;亚洲人和非洲人的TPMT*3C频率较高,亚洲人突变频率为1.5%[4]。

研究发现[7],携带野生纯合型TPMT*1/*1基因的人群TPMT酶活性正常,携带*1/*3C(A719G)突变杂合型TPMT基因的人群TPMT酶活性中度下降,携带*3C/*3C突变纯合型TPMT基因的人群TPMT酶活性缺失。FDA建议,对于正常基因型(*1/*1)的病人应按照推荐剂量给药,无需调整剂量;突变杂合型(*1/*3C)病人给药剂量应减为初始剂量的50%;突变纯合型(*3C/*3C)病人应避免使用硫唑嘌呤。该病人TPMT*3C(T>C)基因检测结果为TT型,提示为野生型,推荐常规剂量1.0~2.0 mg·kg-1·d-1,根据其体重60 kg,应给予硫唑嘌呤60~120 mg,qd,然而病人使用的硫唑嘌呤50 mg,qd,剂量低于推荐剂量,7周后仍出现严重骨髓抑制,提示TPMT基因野生型病人应用硫唑嘌呤并不能完全避免严重骨髓抑制的发生。临床研究显示,TPMT基因型与硫唑嘌呤相关的ADRs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TPMT低活性病人的基因型与表现型一致性为60%~70%,而所有病人的TPMT基因型与表现型一致性>90%。虽然硫唑嘌呤基因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基因型与表现型一致性结果>90%,也有研究报道在TPMT基因未变异的病人中,仍有6.5%的病人出现了白细胞减少[7],这可能是该病人发生严重骨髓抑制的原因之一。随着导致骨髓抑制基因型的不断发现,研究证实TPMT基因并非预测骨髓抑制高危人群的唯一基因,目前已发现至少20种导致TPMT酶活性下降的突变等位基因。最新研究表明[8],NUDT15基因多态性可能也与骨髓抑制相关。在亚洲人中,NUDT15基因变异率高,现在识别出4个编码变异体(位于外显子1和3中)导致了NUDT15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NUDT15活性正常的病人中,硫唑嘌呤的耐受性最高,其他变异类型病人中硫唑嘌呤的耐受性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是导致硫唑嘌呤毒性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避免严重骨髓抑制的发生,TPMT基因野生型病人仍需定期监测血常规。

本案例为一例TPMT基因野生型的狼疮肾炎病人,服用硫唑嘌呤后发生严重骨髓抑制。影响硫唑嘌呤体内代谢的因素众多,对于TPMT基因野生型病人并不能完全排除发生骨髓抑制的可能性。用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一旦发生可疑ADRs,应及时停药并对症治疗。

猜你喜欢

氯喹泼尼松肾炎
合理用药科普
关于“不同方案泼尼松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分析”一文的专家点评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泼尼松联合伐昔洛韦对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甲氨蝶呤联合羟氯喹和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对患者部分炎症指标的影响
肾炎病人的科学护理知识
喹啉类生物碱在治疗COVID-19中的应用与问题
磷酸氯喹
停药了!特朗普结束服用羟氯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