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育”环境的适用与搭建

2019-09-03刘海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智慧教室智慧教育基础教育

刘海军

摘    要 “智慧教育”正在成为我国基础阶段教学的主体技术发展方向。通过“智慧教育”的具体实践不难发现,其固然是目前教学的主流,但一些教师对它的工具优势不了解、工具功能的开发利用不足。我们可以从搭建学生感性思考空间,拓展学生的形象思考力;构建小组讨论系统,充分推进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培养;家校一体,课程无缝对接,使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紧密结合三个方面来搭建“智慧教育”环境。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智慧教育 智慧教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已经初步具备构建“智慧教育”的基础。借助电子白板、电子荧幕、电子讲台、电子书包等器材,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所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教学效率大幅提高。对学校而言,构建电子课堂、电子教室等智慧教学的实践环境也将提高教育资源的转化率,降低校园师资投入的成本,提高教师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过,由于我国各地开展“智慧教育”的时间、深入程度、推广面向差异比较大,老中青三代教师运用“智慧教学”的倾向和依赖有所差异,一定程度上来说,除了个别提前适应“智慧教学”系统的班级外,临时接入“智慧教学”体系的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适应、不专注、不到位的现象。

研究者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发现,在部分班级里,一些教师只能够简单地利用“智慧教学”中的电子屏幕和电子黑板,以满篇文字和激光笔手书,机械化地代替黑板板书,对“智慧教学”系统的利用还有待深入探索。另一方面,部分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教师在课堂播放网络公开课、自动放映课件来代替实际教学授课的情况。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对“智慧课堂”的误用,也都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也有理由围绕“智慧教育”的实际使用和使用环境构建进行探讨。本文尝试从“智慧教育”的定义入手,并且根据当前不同地区的“智慧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提出适用的课堂授课范式和“智慧教育”课堂的搭建策略,尝试在“智慧教育”的技术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教师课堂授课的转化率,增进学生对课堂授课重难点的理解。

一、 “智慧教育”的定义

“智慧教育”又被称为“智慧教学”“智慧课堂”,它最早出现在新加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引入我国部分小学进行试点[1]。不过,由于我国各地区的教学资源分配差异巨大、电子课堂设备成本昂贵、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对计算机等电子器械使用不熟练等客观原因,智慧教学发展始终举步维艰。直到2010年前后,“智慧教育”才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智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智慧”设备,完成教学空间内的智性创造。“智慧教育”的定义强调教学中“智慧设备”的运用。IBM曾经为“智慧教育”做出阐释,认为“智慧教育”必须包含三个维度,即:个性多元的学习路径,服务型经济的知识技能,系统、文化、资源的全球整合[2]。有研究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整合实际调研经验,认为,“智慧教育”系统中,教师既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屏幕、电子黑板的多元性功能,充分利用45分钟,向学生阐释课堂学习的总目标,又应该在利用电子讲台、电子书包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智慧参与,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创造力。

二、 “智慧教育”环境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模式

1.情境想象-媒介还原——视频画面课堂授课时的运用与发展

“智慧教育”对媒介材料的运用在史无前例地增长,电子屏幕、电子书包展示数字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一般的课本。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能够借助电子设备,实现教学重点的迁移。在“智慧教育”出现之前,教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短文习作的训练往往需要借助大幅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观察事物的方式、了解行文的前后步骤,不过,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完全成熟,很多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在“智慧教育”开展之后,教师可以尝试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与思考:首先出现的画面是什么?这个画面给观察者的第一感受是什么?画面说明了什么?会让观众产生什么遐想?通过视频材料,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叙说事物的方法,更生动形象,也更简便简洁。除了借助视频材料完成对观察的理解外,也可以借助直观的材料,帮助学生自主理解复杂的重难点课程。古诗词、文言文常常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中潭水和感情的关系为例,一些学生对计量单位也很模糊,这些客观因素常常会影响学生对诗词感染力的理解。而借助于视频画面展示夸张的千尺长度,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这种情感概念上“深”的尺度,使学生逐渐学会感性思维与文化符号之间的转化。

2.直观思维-抽象思考——以动画与实验为基础的探索

从直观思维转化到抽象思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学生而言,抽象思考还包含着总结、分析的思考流程,很多学生在接触部分需要抽象思考的课程时,会表现出不习惯、不熟悉的态度,以至于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而借助“智慧教育”系统则可以改变这一问题。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的测量”为例,不少教师会让学生“背公式”来计算圆锥体积。但这一方式相对枯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智慧教育”可以通過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笔者观察到,有教师在课堂上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同等底面积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各一个,动画中教师用圆锥体装沙,向圆柱体倾倒,三次后圆柱体便被装满。通过这种模拟操作,学生很容易意识到同等底面积的圆柱体的体积相当于圆锥的三倍。这种生动的展示也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和感受数学图形的魅力。

3.分组讨论-数据汇总——充分开放小组讨论的客观条件

小组讨论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方式,基础教育课本中也设置了大量的讨论课,供学生自主阐发不同的观点。不过,在缺少“智慧教育”系统的条件下,小组讨论会面临一系列的实践困难,如小组发言的统计时间过长,严重扰乱了授课节奏;低年级学生自控力不强,小组讨论往往会跑题;选题的材料相对单一,小组讨论的内容维度较少等。在“智慧教育”环境下,通过电子书包收集数据,展示具体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目前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而电子讲台等网络信息终端的信息汇总功能,也能让教师在第一时间接受学生反馈的消息,实现课堂上同步讨论、同步探索。小组讨论在学生的课堂实践和课后交流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譬如部分电子书包提供了在线提问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留言板”或“小纸条”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3],这对于性格内向、不愿意在课堂等公共空间展示自己思考成果的学生而言是一种鼓励,也有利于教师更具体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4.课堂学习-家庭复习——脱离时间空间束缚的个性化学习流程

每个学生几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律,教师的教育实践就是顺应这种学习节律,更好地推动学生展开探索与学习。譬如有些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不高,需要借助课后复习来展开自我探索;而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偏低,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推动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不过,理论虽然如此,实际上却存在着诸多阻碍。在没有“智慧教育”系统的情况下,学生课后复习缺少相应的情境材料,也缺少教师的补充说明。然而通过电子书包和“智慧教育”的课后推送系统,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矛盾。目前已经有部分学校开始搭建校园学习资料平台,学生在家中只要登录电子书包账户就可以在线浏览部分精品课程,通过重播重难点详解、在线向教师提问,他们在课堂中的困惑就可以很快获得解答。

5.异地师资-重复利用——对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地区的辅助

除了以上对“智慧教育”系统的微观利用之外,一些地区也开始借助“智慧教育”来展开异地师资输送。湖北麻城师范附属小学与麻城市白果镇詹集教学点就通过电子屏幕展开过异地教学合作。他们借助于网络直传系统,以电子屏幕为基础,向学生播放优秀教师的教学资源,弥合了因经济差异、师资差异导致的教育鸿沟。“智慧教育”也有利于打破教育资源垄断,实现多地学生的同步培养,在提倡“教育扶贫”的当下,有着重要的启示。

三、 “智慧教育”环境的搭建策略

1.基于情境想象和媒介还原,搭建学生感性思考空间,拓展学生的形象思考力

9~12岁是情境想象力培养的最佳阶段,同样也是教师启蒙学生开启想象、自主表达较为艱难的起步阶段。借助“智慧教育”设备,通过播放视频材料,就可以推动学生进行想象力和感知力的训练。前文已经论述了如何在教师的课堂实践中展开情景想象,但是缺少相应的流程来进行呼应。研究认为,可以借助电子屏幕、电子书包,双重生发学生的自主想象与感性思考意识。同样以前文提及的《赠汪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电子屏幕,以参照物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尺”,这时的参照物选取则需要精确到学生日常可以接触的单位。如用电子屏幕展示地球从地表到地心的距离,然后将课件推送至学生的电子书包,图片上有画好的长度刻度,每个刻度大约为一厘米,教师让学生以手指点触刻度,并且计数,通过眼、手等感官的并用,切实感知长度,从而对诗句中的具体标示有所理解。学生在尝试以手丈量“尺”后,就不难理解《赠汪伦》的描写固然夸张,但这种夸张背后又寄托着深厚情感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电子屏幕展现实景—课本课文感受描写—课后图画表达心中想象的三步程序,来进一步推进学生对景象景物的感知,推动学生产生自主的感性思考。

2. 搭建小组讨论系统,充分推进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培养

讨论课程的安排流程关系到讨论课程是否能够正常、高效、稳定地展开。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基于“智慧教育”系统,可以通过确认主题、分析材料、观点分组、主题讨论、演讲汇总、课后总结六步完成对讨论空间的建构[4]。教师首先可以以课本主题确认本次课堂讨论的主题空间。如数学教师在教授“直线 射线 线段”一课时,首先就需要从概念上简单地对讨论的名词做出解释,进而通过电子讲台向学生推送不同类型的符合主题的材料,学生通过辨认光线、斑马线、直尺、石膏等实物图片,展开小组讨论。教师甚至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向学生发出投票,当堂测试学生逻辑辨识的正确率,并酌情选择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作课堂总结,向学生呈现直线、射线、线段等特定概念的定义,巩固课堂的学习成果。借助于“智慧教育”系统,能够显著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

3. 家校一体,课程无缝对接,使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紧密结合

目前已经有学校开始利用本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录播本校的特色精品课程,向学生分享,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便利。整个过程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参与。学校主要提供技术和资源,负责在录播前准备相关的器材、教室,录播中进行视频采集、课件制作,录播后负责剪辑制作视频、罗列整理课后复习材料,而教师则是构建家校一体智慧教育体系的主要实施者和人才支持,负责完成精品课程的讲授;学生则是课堂的主要接收者,学生的课堂反馈反映了教师课堂授课的不足,而课后学生的提问往往也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网络特色精品课程的补充,同时提供给使用该系统的学生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祎,王伟,钟绍春,等.智慧课堂中的智慧生成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1).

[2] 侯贵梅.智慧教育形态下,微课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

[3] 吕春燕.智慧教育背景下在线课程重构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9(03).

[4] 晋欣泉,邢蓓蓓,杨现民,等.智慧课堂的数据流动机制与生态系统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19(04).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智慧教室智慧教育基础教育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浅谈未来教室
“智慧教室”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应用策略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浅谈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施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