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2019-09-03程冬兰梁国强邓翠碧易翠香谢月金谢志玲
程冬兰,梁国强,邓翠碧,易翠香,谢月金,谢志玲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儿科,广东 佛山 528315)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是由肺炎支原体诱发的肺部疾病,常见于青少年和儿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MP早期起病缓慢,患儿可存在轻微发热、厌食、咳嗽和畏寒症状,后随病情发展可出现高热、恶心呕吐及短暂的荨麻疹和斑丘疹,若未及时治疗还可能导致心肌炎、溶血性贫血和脑膜炎等疾病发生,严重影响患儿健康[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辅以有效护理,对确保患儿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既往临床治疗MP过程中多以传统护理为主,但长期实践发现,传统护理针对性较差,应用效果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现阶段患儿及家属的需求[2]。张玉清等[3]将针对性护理应用于肺炎患儿治疗中,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儿恢复,还极大地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MP感染患儿4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早期护理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我院的MP感染患儿48例,均经血清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小儿MP。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5个月~11岁,平均(5.07±1.43)岁;病程5~32 d,平均病程(17.15±1.32)d。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5.31±1.28)岁;病程7~33 d,平均病程(17.31±1.28)d。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关于MP感染的诊断标准[4];(2)精神意识状态良好;(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心、肾功能障碍;(2)合并意识障碍;(4)合并其他感染;(3)临床资料不全。
1.3 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检查和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遵医嘱指导患儿用药、休息,并加强对患儿生命体征的监测,确保病房环境整洁卫生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家属心理护理:幼儿患病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家属出现心理变化,导致其出现担忧、焦虑等负性情绪,而家属负性情绪很容易引发护患纠纷。为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对家属的心理护理,即在患儿入院后立即建立和家属的良好沟通,通过与家属交流了解患儿基本情况,确诊后由护理人员详细告知家属患儿疾病情况,包括所患疾病类型、危害性、需要接受的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让家属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神色慌张和动作焦急的家属,护理人员需通过温和的语气平缓其心情,叮嘱家属勿急、相信医院医疗技术等。(2)咳嗽护理:咳嗽是MP感染最常见的症状,适当的咳嗽可以改善肺部炎症反应,促进分泌物排出。护理人员应鼓励患儿咳嗽,并利用相关措施如拍打背部、调整体位等促进患儿咳嗽。若患儿咳嗽症状相对严重,护理人员可使用止咳糖、润喉糖或给予梨等水果减少咳嗽对患儿喉部的损伤,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5]。(3)发热护理:发热症状出现前,护理人员要利用相关仪器加强对患儿体温、心率以及呼吸等指标的监测,若出现发热需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温湿毛巾擦拭身体、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剂等。(4)用药护理:临床治疗药物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为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可以将用药时间设定为患儿进食后2 h左右,并使用维生素B6进行止吐[6]。若需要输注液体则根据患儿身体情况调整输注速度,以减少静脉炎发生。(5)饮食运动护理:早期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保证患儿能够摄入充足的营养,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此,护理人员需向家属了解患儿的饮食习惯和爱好,针对性地制定饮食计划,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待患儿恢复至一定程度后,护理人员可以将患儿带出病房,并利用医院的健身场所指导其进行户外有氧运动,包括跑步、跳绳等,有助于增强患儿体质及身体免疫力。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症状恢复情况,包括体温恢复时间、咳嗽、咯痰和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等。记录两组患儿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7 d内患儿症状、体征恢复正常,包括咳嗽、咯痰和肺部哮鸣音等,且体温正常,无任何功能障碍;(2)有效:7 d内患儿体温有所下降且咳嗽、咯痰和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有所好转;(3)无效:14 d内患儿症状无改善甚至出现加重迹象,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症状恢复情况
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咳嗽、咯痰和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恢复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消化道不良反应
观察组和对照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2/24)、25.0%(6/2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8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8%(23/24)、75.0%(18/2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6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疗效对比(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小儿MP感染患病率较高,其原因主要是幼儿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导致其抵抗能力较弱。MP感染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MP和人体部分组织存在共同抗原,感染后可形成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进而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多个系统造成损伤。MP感染临床危害性较大,若治疗不及时可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率,严重威胁患儿健康,及时治疗并辅以护理干预对改善预后、确保患儿临床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既往研究发现,小儿MP感染治疗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确保安全性[7]。为此,本研究对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MP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针对性护理干预是一项新型的护理干预措施,是以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作为护理中心,并从护理实践出发而制定的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可有效提高整体护理效果[8]。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后,其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各项症状恢复和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与尉娟娟等[9]的研究基本一致。分析原因主要是针对性护理对细节的把握更好,不仅对患儿日常生活、休息及用药进行干预,更重视对各类症状的处理,并且还加强了家属的心理护理,通过一系列措施可极大地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进而有助于临床治疗。
综上述,小儿MP感染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缩短患儿各类症状恢复和改善时间,还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