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学生校园语码转换动机探析

2019-09-03薛冰向明友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语码语料英语专业

薛冰 向明友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191;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英语学院, 北京 100029)

1.0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旦有表达需求,会选择特定的语言、方言或语言变体,即特定的语码。Wardhaug (2000:86)认为,“语码”因其中立色彩而在定义中格外适用,“语言、方言、语体、标准语、洋泾浜语、克里奥语等术语会附带感情色彩,而中立词‘语码’可指两人或多人为交际而使用的任何系统”。因此,“语码”可作为任何语言或语言变体的总称。譬如,汉语是语码,粤语、古汉语、法律汉语亦是语码。很多人对于如何在某一特定场合选择合适语码感到困扰。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在表达时可能会从一种语码转换为另一语码,语码转换由此产生。目前较常引用的语码转换定义出自Myers-Scotton (1993:1),“语码转换指在同一对话或交际中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变体。”这种转换可能发生在几个单词之间,也可出现在数分钟的话语中。语言变体可以是两种毫无关联的语言,也可以是同一语言的两种语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学习者数量不断增长。大多数学生自小学开始学习英语,随着英语基础的夯实及语言能力的提升,在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在日常对话中会不时用到英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频频发生。相较于其他英语学习者,英语专业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使用能力,拥有更为广泛的语言接触对象以及更为宽松的外语使用环境,这些为其日常交际中语码转换的发生提供了可能。目前在语码转换的相关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关注外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观察对象多为外语教师,针对英语学习者课外语码转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关注英语专业学生校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旨在探讨其转换动因及所持态度。

2.0 国内外相关研究

作为语言接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语码转换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界受到广泛关注,就研究视角而言可从语法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等角度进行分类。从语法层面来看,Poplack(1980)提出,两种语言的交替并非随机行为,而是受自由语素限制(free-morpheme constraint)、等价限制(equivalence constraint)等规则支配。语法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在句法层面对语码转换的部分特征给予解读。然而其解读通常基于英语等西方语言体系,对汉英语码转换研究并非完全适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多关注民族身份、背景、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间的关系,探究语码转换的社会性动机。Gumperz(1982)提出的情景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喻意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Myers-Scotton (1993)的标记模式(Markedness Model)理论为其中突出代表。该研究方法成功地解释了语码转换和社会因素的宏观关系,但并不能体现语码转换的动态过程(于国栋,2000:23)。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主要探讨促使说话者进行语码转换的具体语言能力及心理活动。此类研究常与社会语言等视角相结合,其中影响较大的是Giles & Clair(1979)的适调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该理论主要用于解释言语交际策略的心理动机及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从语用学视角出发的研究者们(于国栋,2000;Stell,2012)认为语码转换源于人们对长期成功交际的适应,他们更关注语言的动态特征,该视角也是本文主要依托的研究视角。

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近年来国外研究者们从商贸交往、网络交流、课堂教学等场景进行了一系列调查(Baoueb & Toumi,2012;Seargeant et al.,2012;Myslin & Levy,2015;Aichhorn & Puck,2017)。在中国,尽管语码转换在80年代末才开始进入研究视野,学者们从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句法学、社会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角度展开研究并取得不俗成绩,研究内容既包括宏观的综述性论述,也有关于语用价值、句法结构、社会功能、神经认知等方面的具体研究(何自然、于国栋,2001;李经纬、陈立平,2004;程伟,2013;王琳,2014;赵莉,2014;范琳、卢植,2015;孙明明、佟敏强,2016)。在外语教育领域有关语码转换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关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语码转换,如教师应使用何种语言及其对教学的影响,针对课外英语学习者语码转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针对英语学习者的研究中,年轻的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处于初级教育阶段的儿童备受关注,课堂观察研究多于课外调查研究(Qian et al.,2009;Sampson,2012;Crutchley, 2015;吴白音那、文秋芳,2015)。就语料而言,口语语料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书面语语料的研究相对较少(王瑾等,2004;Lee & Macaro,2013;Tudini,2016)。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英语专业学生日常会话的真实语料,试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当代英语专业学生校园语码转换动机可分为哪几类?2)英语专业学生对日常语码转换所持态度如何?

3.0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原因主要基于两点:一方面,外语院校具有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及较为轻松的语言使用环境;另一方面,经过中学和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这些参与者已掌握相对较高的语言水平及一定的交流技巧,为其能够自然流利地转换语码奠定基础。研究对象共计19名,包括寝室成员和班级同学,他们之间或室友或同窗的身份关系,有助于语码转换的自然产生。此外,笔者在观察对象中随机抽取五位进行采访,受访者基本情况见表1。为保护受访者隐私,笔者在此将他们分别称为Alice、Betty、Cindy、David及Emma。

表1 受访者基本情况简表

3.2 语料收集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及访谈收集语料。语料主要来自英语专业硕士生在寝室的日常生活交谈。此外,语料取材亦包括英语专业班级聚会上的对话及生活场景中的闲聊。在语料收集中,笔者对访谈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及语码转换场景进行了详细记录,记录工具包括数码录音笔、笔记本等。

3.3 语料分析

本文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即指日常交谈中出现英文表达这一现象,英文表达包括单词、短语、句子等多种语言单位。笔者借助f4transkript软件,对收集到的原始语料进行转写并提取有价值信息。基于交际者语言行为以实现交际目为出发点,本研究以Verschueren所提出的的顺应性理论(Adaptation Theory)为理论基础,分析其语码转换的动机模式。Verschueren(1999)认为,语言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受使用者采取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支配,语言的使用是说话者基于语言内外因素,在不同意识下进行语言选择的顺应性过程,人们从一系列可能性中,用商讨的方法选择语言以满足交际需求。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于国栋(2000)进一步提出用于语码转换分析的适应模型,建议在不同语码的转换过程中,说话者要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及心理动机。除顺应性理论之外,本研究亦引入标记模式理论和适调理论以优化分析结果。

3.4 访谈步骤

除收集相关语料以外,为进一步探究说话者对语码转换所持态度,笔者在观察对象中随机抽取五位进行采访,并将口头访谈转录为书面文本进一步分析。采访问题包括:1)在日常生活中,和别人交谈时,你使用汉英语码转换的次数多吗?大概是怎样的转换形式?2)你认为使用语码转换是否有助于话语意思的表达?为什么会如此认为?请举例说明。3)当你作为听话人听到别人语码转换时,直接感受是什么?4)你怎样看待语码转换这一现象?为什么?5)你认为老师和同学对你的日常语码转换是否有影响?请进一步具体描述。

4.0 研究结果和讨论

基于顺应性理论(Verschueren,1999)及语码转换适应模型(于国栋,2000),本研究主要从语用视角出发,结合采访所得信息,对英语专业学生日常语码转换语料进行归类统计。结果发现,英语专业学生校园语码转换动机可分为三类: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以及顺应心理状况,每一类又可划分为若干子类。顺应语言现实包括对语言差异的适应和固定表达模式的适应;顺应社会规约包括话题影响和语言权威影响;顺应心理状况包括活跃气氛、显示亲疏、寻求便利、利于表达等四方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统计分析时笔者发现,语码转换语料并非一定源于某单一动机,实际上,两个或多个动机可共同导致同一语码转换的发生。统计各子类在整个语料中所占比例后可以发现,对语言现实及心理状态的适应在英语专业学生校园语码转换中占据较大比重。在八个子类中,固定语言表达引发的语码转换,说话者为寻求便利进行的语码转换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见表2)。下面笔者将结合语料对八类动机作进一步分析。

表2 英语专业学生校园语码转换动机分布比例

4.1 顺应语言现实

语言现实包括语言的组成元素、具体言语行为等。英语专业学生经常接触国外信息,英语使用频繁,为适应语言现实需要进行语码转换的情况时常发生。顺应语言现实,即说话者在交际中针对语言本身问题采取语码转换以使交际顺利进行。研究发现,语言差异和固定的语言表达模式是两个重要影响因素。

4.1.1 语言差异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之处,两种语言间不存在完全一致性。本文中的语言差异,指一种语言在另一语言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即使两种语言中的表达具有相同的指示意义,但在内涵意义尤其是文化层面仍会存在差异,如正式程度的差异、专业性的差异或应用领域的差异等。一些英文术语在中文中难以找到匹配表达。为及时填补两者间的差异,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应蕴而生。比如下面两个例子:

(1) 下星期轮到我做presentation了。

(2) 我又在微博上po了一张照片,快去看看。

Presentation作为一种课堂展示由国外引入国内课堂,因其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备受教师青睐,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屡见不鲜。例(2)中,“po”即英文单词“post”,在国外常被用来形容社交软件上图文的发布,在汉语里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且兼具其神韵的确切表达,因而此处说话者采取语码转换以填补意义沟壑。

4.1.2 固定表达模式

在英语中,有些单词、短语等作为固定表达模式,经常代替其在汉语中的对应说法出现,如thank you, bye等在英语专业学生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此外,书名、电影名、品牌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也常以其原始面貌出现。例(3)中说话人因忘记还书而自责,“oh my God”是英语中常用短语,相当于汉语中的“我的天啊”,表示感叹、惊讶等。

(3) 我忘记还书了。Oh, my God! 记性真差!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码转换中,专业术语、学术概念时常出现。例(4)来源于班级聚会上的一场猜词游戏,策划者选择FL(Foreign Language)作为猜词对象,并将SL(Second Language)设为迷惑选项。游戏结束时,策划者向参与者解释他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二者区别。

(4) 你想想FL和SL的区别。FL,foreign language,不是以母语为语境的呀,只是exposure in the classroom。而SL 则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4.2 顺应社会规约

社会规约指符合社会规范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这些方式经过日积月累逐渐稳定并获得广泛认可。在社会中,人要遵循多方面的社会规则。礼仪习俗、时尚潮流、公共道德等均与社会规约有关。在校园中,学生既要遵守学校与社会的规则制度,也要顺应社会的文化风俗与行为准则。顺应社会规约主要受话语主题和话语权威影响。

4.2.1 话题影响

当交谈涉及敏感或负面内容时,人们可采取快速略过或转换话题等策略避免尴尬或不愉快。语码转换作为常用策略之一,一方面能够规避直接应答可能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使话题继续进行。例(5)中,学生B使用语码转换以避免直接讨论同性恋这一敏感话题,令对话保持相对私密性。

(5) A: 你看前面那两个人。

B: Homosexual?

除避免触及敏感话题以外,说话人也可通过语码转换为对方保存颜面,尽可能降低负面影响,避免关系恶化。校园生活中,当谈话涉及拒绝、批评或其他负面主题时,学生们便借助语码转换为对方保留面子,不使对方难堪。例(6)出自班级聚会,学生A在发表观点,此时周围同学正各自交谈,并没有认真听其讲话。

(6) A: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两者的差别……

B:Nobody is listening to you.

当学生A说话时,学生B突然打断他,因为B发现周围同学都在闲聊或是做自己的事情,没有认真倾听A的讲话。B希望A能了解到这一状况,为了给A保留面子,B采取汉英语码转换的方式,减轻对A的刺激效果。

4.2.2 语言权威影响

本文中语言权威不仅指教师和具有高水平外语能力的学生,也包括报刊、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这些语言权威对学生的说话方式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尽管师生共同享有言语权利,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扮演最终权威的角色,其言行会对学生的思维和行动产生影响。英语专业课堂上教师一般将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当教师使用英语解释某个知识点时,留在学生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其英文表述。在笔者的随机采访中受访者也谈到,教师的课堂用语会对他们课外生活中的语码转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有受访者表示影响程度巨大。教师在课堂经常提及的如presentation、paraphrase、summary等术语,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固化印象,因而当学生在课外谈到相关内容时,多会模仿教师的行为,使用同一表达。这种模仿在学生收听英文广播或观看英文电影时同样可能发生。

4.3 顺应心理状况

与前文提到的两类相对被动消极的顺应不同,对心理状况的顺应属于积极顺应。在这类动机中,学生常常基于自身的想法或感受来转换语言。我们可将心理动机进一步分为四个方面:活跃气氛、显示亲疏、寻求便利以及利于表达。

4.3.1 活跃气氛

日常交流中,语码转换可用来活跃气氛,制造活泼、轻松、愉快的氛围。英语专业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常能使用汉英转换制造幽默效果。例(7)出自室友间的对话,例(8)源自班级聚会组织者在鼓励同学参与游戏时的话语。在这两个例子中,说话者均借助简单的英文表达活跃气氛。

(7) A:哟,最近好用功啊!

B:那是!我要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A:哈哈,我支持你!

(8) 谁要参加下面的游戏?大家积极点噢!Come on and don’t be shy!

4.3.2 显示亲疏

Giles & Clair(1979)提出以对话者语言潜能认识为核心的适调理论。该理论表明,人际交流的言语行为与说话人的语言习惯及特点息息相关,如词汇发音、语速、手势等。在汉英语码转换中,该理论主要用于增加或缩短社会距离。在交流中,说话人能够选择迎合或违背听话者的习惯或语言特点。例(9)源于学生A和她的美国友人B之间的对话,B是国际交流生,汉语尚不熟练。

(9) A:我今天买了条裙子。

B:Beautiful! It looks pretty on you!

A:Thank you! You’re so kind.

例(9)中,A使用汉语与B交流以帮助其提高汉语水平,而B或许忘记了汉语关于赞美的表达,或许下意识有感而发,她使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观点。而A为缩短二人距离,同样使用英语回应B的赞美。

4.3.3 寻求便利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有时其中一种语言的表达比另一语言的对应表达更为方便、简洁,因而说话人会在汉语中夹杂英文单词,用尽可能少的词汇来表达意图,使对话更加简洁顺畅。在例(10)和例(11)中,Alice刚陪外国友人看完牙医回到寝室,向其室友讲述在私人医院的见闻。在其话语中,“private hospital”“insurance company”等词频繁出现。这些词汇不仅使表达更为简洁明了,同时有利于听话人的直观理解。

(10) 我发现private hospital真的很好。它与普通的公立医院有很大不同,服务特别nice, 当然费用也相对较贵。

(11) 在国外,每个人基本上都有医疗保险。此次体检也是她(Alice的外国朋友)本国的insurance company帮她在这边联系的,而具体费用这个insurance company可以cover到。

4.3.4 利于表达

为利于表达而进行的语码转换包括两种情况:当学生感到不自在或难为情时,语码转换可减轻话语影响,令言语不那么突兀或惹人注目;当学生想要强调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或需引发他人关注时,使用语码转换可增强表达效果。以下两例分别代表这两类情况。例(12)中,说话人借助语码转换减轻尴尬效果,例(13)中说话人借助语码转换突出强调其观点,增强表达效果。

(12) 我不太喜欢speak in public,因为会觉得uncomfortable in public。

(13) 我觉得学英语的女生都特别modern,特别fashionable。

基于上述所探讨的语码转换动机,英语专业学生对这一语言现象持有怎样的态度呢?通过采访笔者发现,就听到他人语码转换时的直接感受而言,五位受访者大多表示出较为积极的态度,其中Alice更是直接表达了对流利语码转换者的崇拜与羡慕。在其看来,语码转换能够展现出说话者优秀的语言能力,同时将汉英语码转换看作一种积极现象。

Alice:“对方突然蹦出一个,可能是某个领域的term,我知道,但是我不经常用到这个term,有可能是比较地道的一些词,我会感觉,‘嗯,他知道的真多’……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学英语的原因,还是因为我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思维有些向外国人、欧美人转化,在我看来,我觉得这是积极的。”

Betty认为语码转换令其感到亲切,从中可以感受到说话者的善意。在评价这一语言现象时,她认为语码转换属于中性,是一种普通的表达方式。Betty:“如果大家都是学英语的,他们用这个语言说,我觉得挺亲切的,因为我可能一下子就会意了。比如说有些taboo的词,不希望比如说长辈听懂啊,就专门用这种语言交流,像暗号一样,就很好,挺容易就达意了,不会费解。……Neutral吧,没有特别多感觉,蹦一个词什么的也没有特别大的意义,是普通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已吧。”

与Betty相似,David对语码转换同样持中立态度,认为它是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正常现象,赞成一定限度内的语码转换。他同时表示,语码转换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必要刻意去制止,但也不提倡过多使用。David:“很正常,因为我们汉语和我们所学的目标语没有交集,所以我们进行语码转换也是正常的。像有的词没办法用中文表达,不方便用我们本族语解释,我们就自然而然地非常必要地用到目标语。……它是一个中性的现象,随着国际化交流的增多,我们无可避免地在生活中会使用一些外语词汇。只要不多就行了,只要在特定的场合,明白对方用意就行了。”

与其他几位受访者不同,Cindy明确表达出对语码转换的负面印象。在其看来,除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少数英语习语和固定表达,交谈中过多的语码转换会给听众留下傲慢炫耀的印象。尽管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出对汉英语码转换者的负面印象,Cindy在评价语码转换时仍将其归为中性。Cindy:“我们在聊天的时候,或是正式场合比如面试的时候,那个人在说中文的时候不断蹦出英文的话,我会觉得这个人非常神气,拽什么拽,对他第一印象肯定就不是很好。他可能是故意要显示他的英文很好,或是跟我们不一样。……如果是内心自然而然表达出来的,别人听着也觉得是很舒服的,我觉得可以接受。但如果是我之前说的那两种场合,在我听来就非常不舒服。……我觉得是neutral的吧,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说的这个人和听众的心理感应是什么。”

在采访中Emma表示习惯于生活中遇到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有时甚至会接一句英语作为回应。她认为语码转换现象对于英语专业而言可以接受(“understandable”),但对于非英语专业,可能会给人留下卖弄的消极印象。对于语码转换的使用,她表示只要有助于对话双方沟通理解,语码转换行为便有其可取之处。

Emma:“我觉得,要看人吧,看对象吧。我学英语的,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我的态度,我就蹦出个英文,但是对不是这个专业的人来说,人家可能就会认为,有点消极,认为你是不是在卖弄啊,我觉得还好,习惯就好。……我觉得无可厚非吧,只要会话双方能够理解对方的意思,沟通能够顺利,就行了。可以用,我觉得没所谓。”

通过采访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将汉英语码转换看作一种中性现象,对其持接受态度。在他们看来,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与英语专业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及语言使用频次不无关系。对于生活中遇到的语码转换现象,除Cindy明确表示出消极印象之外,其余四位受访者大体持积极态度。值得注意的是,Cindy本科并非英语专业,而其余四位认可语码转换的受访者本科均为英语专业,这或许能够为我们今后探究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差异提供帮助。此外,由采访获悉,大多数受访者校园日常语码转换比例为5%至10%左右,一位受访者表示可达到20%到30%。五位受访者均表示,语码转换有助于其话语意义的表达,这一语言现象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有趣的是,在谈及校园汉英语码转换时,五位受访者多次提到“自然而然”“自然的”“普通的”“很自然”等词语,从一定程度反映出使用语码转换是其顺应内心的自然行为。

5.0 结语

本研究以顺应性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日常语料,进一步丰富了语码转换动机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日常语码转换动机大体分为三类: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以及对心理状况的顺应。此三类从语言、主题和意图等角度可进一步分为八个子类:顺应语言差距和固定表达模式;顺应话语主题和语言权威;活跃气氛、显示亲疏、寻求便利以及利于表达。

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及心理状况是英语专业学生校园语码转换的驱动力。语言与使用群体、具体活动、话语功能等相关联。语码转换能够改变语言环境,将正式场合化为非正式,使严肃的气氛变得轻松,让等级分明的关系变得自由平等,这些均是单一语言无法做到的。随着英语教学在我国的普及,语码转换已成为大学生尤其英语专业学生交际中的显著现象,彰显出交际互动中语言的适应性与活力。同时,在日常语码转换中,英语专业学生还能够将课堂所获知识学以致用。因而在笔者看来,这一行为值得鼓励,不应被限制或禁止。

探究校园语码转换动机,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及语言使用状况,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模式,增进教学效果。采访中大部分受访者对语码转换持积极态度,并将其看作一种自然的语言现象,同时表示教师课堂上的语码转换能够对其生活中语码转换的使用产生直接影响,甚至是极大影响,这对于我国英语专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及英语教学相关政策的制定有所启示。英语专业学生处于新世纪浪潮的前沿,是外语使用的先锋队,是跨语言交际的排头兵,他们所具备的专业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其以后的社会行为,因而研究英语专业学生自然语境中的语言使用现象,对探究言语行为和话语交际同样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语码语料英语专业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论中英微小说语码混用现象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