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互联网+政务”在当今社会的应用现状及优化

2019-09-01王振超王明清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务互联网

王振超 王明清

[摘 要]“互联网+政务”实现了对传统电子政务在功能、定位和层面上的优化,但现阶段,仍有较多的不足。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政务”提出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同时基于此分析考察“互联网+政务”目前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具体的优化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互联网+政务”在共公共服务领域不断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电子政务;政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1 “互联网+政务”概述

1.1 “互联网+政务”的概念

“互联网+政务”包括政务管理与政务服务两个维度,政务管理方面,强调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改造政府内部治理即遵循“互联互通”和“共享协同”理念,以政务云为平台,以数据库为驱动,强化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通共享,构建管理规范、资源集约、运转高效、政务透明的整体性治理模式,为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及业务协同提供流程再造方案(BPM),实现政府管理体系的全面升级。政务服务方面,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政务服务模式进行“升级与重塑”,强调线上服务平台与线下实体大厅“虚实结合”、并重发展,打造移动化、一体化、精准性、实用性、通达性、及时性的政务服务体系,为群众和企业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之服务。“互联网+政务”更多的是以互联网的资源整合思维来进行政务工作的重新梳理,从而提升政务工作水平。

1.2 “互联网+政务”的发展背景

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年,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尤其是近两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得到了重塑,“互联网+”成为新的互联网形态。在2015年全国两会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互联网+”的政策。“互联网+政务”工作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虽然截至2018年,“互联网+政务”的相关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等系列政策性文件,但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政府公共服务尚未能充分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政府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时时跟老百姓打交道的政务平台、机构和政务服务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基层社会公共服務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更加有效的优化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 现阶段“互联网+政务”存在的问题

2.1 “互联网+政务”思维不到位

2016年,政务平台主动拥抱“互联网+”的情况不甚乐观,仅有42%的政府平台建立的手机版本。此外,在互联网+政务的平台中存在明显的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只是部分基层网站在互联网+背景下依旧是一团空壳。南洋理工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依旧有超过68%的中国居民未曾使用过政府网站服务,民众在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方面,对于大众媒体依赖性依旧明显。而上述问题,本质上都是由于政府在进行“互联网+政务”的践行过程中,缺乏主动思维和拥抱态度,导致“互联网+政务”的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2 “互联网+政务”民众隐私问题较为突出

政务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众需要在政府互联网平台中进行大量的信息录入,而政务平台对民众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保障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2016年,据360公司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政务网站中有超过1282个网站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漏洞,其中高危漏洞已经突破了18974个。在政务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安全说明、使用说明以及用户权利保障等环节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最终带来了政务网站的隐私问题突出,民众对于自身个人信息的安全感较低,从而影响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提高。

2.3 部门间权责不明,管理散乱

由于“互联网+政务”工作发展时间较短,因此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相对不明确,由此带来了部门之间的管理混乱,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发生。本质上,是由于互联网+政务的决策单位和管理单位分属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国家保密委会,由于组织权限的分散带来了管理层面聚心力不足。此外,在执行层面也存在服务权责不明的问题,许多服务事项、部门和对应人员不明确,造成人员之间相互推诿。例如,2017年底,云南省针对本省电子政务平台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全省范围的整改,其中重点强调了互联网+政务平台的信息共享度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由于组织结构的混乱,带来互联网+政务的部门之间交流沟通不足,影响服务质量。

2.4 “互联网+政务”普及率不足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计69个城市都推出了政务APP,并搭载了交通、民政、公共安全等相关的政务服务。但在共计316个政务APP中,累计下载总量不超过2500万次,是一般微信、支付宝等商业APP下载量的10%不到。由于“互联网+政务”相关的载体下载量不足,再加上民众对政务APP的评分相对较差,说明我国“互联网+政务”的普及率和优质率都有待提高。

3 “互联网+政务”的优化之策

3.1 以平台化思维,拥抱“互联网+政务”

“互联网+政务”建立在电子政务的基础之上,但却做了更多的功能叠加。政务工作的从业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在日常的平台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应当树立“互联网+政务”平台思维,首先,要做好“互联网+政务”平台的内容建设,及时更新相关的政务信息和提供政务服务。帮助民众树立对政务平台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同时,在进行“互联网+政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整合政务功能和资源,不要盲目建设,建设无数个功能的相关网站却没有太广泛的作用,注意平台建设的功能集中和整合情况。

3.2 处理好信息共享与安全的关系

“互联网+政务”平台应当将民众的信息安全视作平台建设的重点所在,充分利用防火墙技术、数据验证、信息识别、数字安全认证等相关的技术来确保公民个人隐私的安全性。同时,规范“互联网+政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信息泄露,并配套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于数字违规和违法查询相关信息的惩罚力度,确保公民的个人隐私安全。最后,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安全的普法教育,力求让民众了解“互联网+政务”的信息安全保障,树立起民众对数字服务的信心。

3.3 建立专门的“互聯网+政务”管理部门

“互联网+政务”现有的部门之间管理较为混乱,部门沟通性也存在不足。但行政部门之间的构建是系统而全面的,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无法在短期内进行协同。所以,本研究建议建立专门的“互联网+政务”管理部门,该部门负责“互联网+政务”的一切认定、决策和管理工作,并承担起全国范围内“互联网+政务”的建设责任。通过专业的部门,能够帮助“互联网+政务”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快速推动发展。

4 结语

作为电子政务的超越之作,“互联网+政务”拥有诸多优势。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借助“互联网+”政务,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并在开发大数据的过程中取得一系列成功的经验,这些是值得借鉴的。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和积累一定的经验和实践。在实践中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正逐渐开展崭露头角,基层政府利用 “互联网+”手段,结合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破时空束缚,实现网上政务服务办理,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加强公共服务的监督和反馈。但政府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上还存在意识不足和畏难情绪问题,在执行过程中却存在思维、技术、管理和策略的具体问题。因此,发展“互联网+政务”必须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型政府、整体性政府为建设目标,建立完善的顶层设计,努力提高基层政府“互联网+”政务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舵.“互联网+政务”:电子政务发展新模式[J].中国经验,2016(23).

[2] 胡勇.湖南省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

[3] 刘林.探索“互联网+政务”打造智慧政府[J].中国新通信,2017(05).

猜你喜欢

电子政务政务互联网
贵州首个标准化7×24政务服务站正式运行
汕头在粤东首推“5G+政务服务”
云南芒市推进“融媒体+ 大政务”平台试点
“哈尔滨政务服务网” 年底建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我国县域电子政务工作的困境
试论基于Petri网的电子政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