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化学农业向绿色生态农业转型

2019-09-01陈孝银郑孝梅付维新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4期

陈孝银 郑孝梅 付维新

[摘 要]自2014年起石首市全域探索绿色发展,在水稻生产上创新应用“稻+鸭+蛙”2类绿色生产模式,集成10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水稻提质增效、生态环境好转、社会影响轰动的良好成效。

[关键词]化学农业;绿色生态农业;鸭蛙稻集成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1 石首鸭蛙稻的起源及形成

2014年,石首市团山寺镇长林咀村支部书记彭松林通过参观学习全国水稻绿色发展先进经验,组织村集体会议讨论并最终确定在长林咀村实行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由村集体筹资30万元,安装150盏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实现全村2200亩水稻全覆盖。通过种植绿肥,安装杀虫灯,稻田养鸭,施用有机肥,全程不使用农药,再生稻米当年在武汉市场一片叫好,供不应求。从此,石首绿色水稻生产进入良性发展。长林咀村现与六波痷村合并为长安村,每年以增加500亩的规模扩大绿色发展,至2018年,长安村4800亩水稻基本实行绿色生产,其中2100亩,实行绿色生产技术全程覆盖,并按石首鸭蛙稻绿色生产规程标准,签订生产销售合同,产品共同使用鸭蛙稻石首地方标志产品商标。

2 石首鸭蛙稻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及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

石首市鸭蛙稻核心基地长安村,从2014年安装150盏太阳能杀虫灯起步,历经5年来的不断探索,形成了稳固可靠高效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体系和鸭蛙再生稻生产规程标准。以长生水稻绿色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签订鸭蛙再生稻生产规程标准和销售合同面积2100亩。连续5年实行水稻生产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用量减少80%,长安村生产的稻米经过石首市荆襄九郡米业,金祥米业连续2016、2017、2018年送检,均获得绿色食品A级论证书。实现了由化学农业向绿色生态农业的全域转型成功。

3 长安村鸭蛙再生稻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及生产规程标准

3.1 冬季种植红花籽绿肥

秦克湖绿色发展示范创建区1.2万亩水稻全部种植红花籽绿肥,长安村4800亩绿肥,冬春季节,绿肥占据田间生态位,压缩杂草水稻病害的生存空间;绿肥根瘤固氮提供生物氮肥,健壮水稻植株,提高抗病虫、抗倒伏能力;绿肥适时翻耕沤泡,有效杀死稻桩中的越冬虫蛹,抑制病害;绿肥田出的稻米,具有独特米香,米质更优。

3.2 集中育机插秧

长安村15个集中育秧中型棚,保证2100亩用秧需求,鸭蛙再生稻3月15日泡种,基质育机插秧,4月8-18日机插。通过大棚育秧设施,阻隔了多种害虫秧苗期侵害带到大田;集中育秧插秧,使区域内水稻生育期整齐一致,大大缩短可供病虫为害的危险生育期,从而使病虫害减轻;大棚基质育秧培养无病虫壮秧,提高了抗病虫害能力。

3.3 用酸性氧化电位水对种子、苗床土、秧盘消毒

酸性氧化电位水处理种子,打破种子休眠,出芽整齐,白根多,须根多,根系更粗更长更重,培育壮秧;能使大田中叶稻瘟病推迟发生,叶稻瘟病,穗颈稻瘟病明显减轻。

3.4 田埂边种植香根草

长安村种植香根草2300蔸,生长旺,固土护坡能力强,其独特香味能吸引水稻二化螟害虫来集中产卵,卵初孵出来的幼虫不喜欢取食香根草,其叶片茎秆坚硬,也难于取食,成活率低,不能完成世代交替。也利于集中药杀。

3.5 绿肥翻耕沤泡

长安村绿肥翻耕沤泡,充分吸取古农史经验,由一名92岁老农传授:绿肥干耕翻耕晒7至10天,至土壤发白,再灌水沤泡3-5天,后整田插秧。干耕翻晒7天,土壤发白,绿肥腐烂可产生近80℃高温,能杀死害虫,抑制杂草和病害发生。种植绿肥及翻耕沤泡,后面投入工作鸭,高效解决了稻田草害,消除了当前稻区化学除草难度大的问题。

3.6 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

至2018年7月,长安村实际安装使用太阳能杀虫灯260盏。单灯控制面积20亩以下,网格化布局,高峰日单灯收虫达500克以上,单灯每年收虫5公斤以上,大量消灭了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多种类害虫,专业评估,灯区水稻主要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蓟马减轻危害40-70%,杀虫灯蓝色波段光源也是水稻光合作用适宜光源,一定程度提高水稻光合作用。

3.7 安装新型飞蛾干式诱捕器

连续3年来,长安村实际安装使用干式性诱捕器3050个,每亩1个,网格化布控,技术部门调查记载,单个诱捕器年诱蛾量2016、2017、2018年分别为35头、26头、3.3头。可以充分说明,长安村鸭蛙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高效达到了全域生态治理病虫害的目标,实现了区域内,害虫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成效。

3.8 稻田投放工作鸭

2018年长安村长生水稻绿色种植专业合作社,鸭蛙稻绿色种植模式2100亩,投放洞庭小麻鸭近3万只,有鸭舍108个,田边安装围栏网6100卷。按每亩15只标准投放,插秧后12-15天(4月20-23日),投15-20天齡的工作鸭,白天鸭子在田期间不投食,夜晚在鸭舍小量投食,鸭子可取食杂革,田间来回运动,脚踏死杂草;鸭子在稻丛间穿行利通风透光,减轻纹枯病,不利纹枯病菌丝生长、鸭子运动使泥浆附着子稻株茎基部,起到一定阻隔纹枯病侵染作用,鸭子在田间吃蛾,驱赶蛾,吃飞虱,干扰蛾子交配产卵,能有效减轻虫害30% ;鸭粪是生物有机肥,可增强水稻抗病虫能力;鸭子运动时,翅的羽毛按摩水稻茎杆,诱导反应,植株更健壮,抗病虫抗倒能力更强;水稻晒田复水后,鸭子能很好解决掉无效分蘖幼芽。

3.9 投放青蛙吃虫

长安村拥有青蛙助养池30亩,每亩年养殖青蛙1250公斤,可保稻田投蛙供应,水稻抽穗后,移鸭出田,每亩投40克重青蛙60-80只(虎斑蛙),控制后期稻飞虱及其他虫害。

3.10 投放湖北百米公司生物导弹

生物导弹由赤眼蜂卵+杀虫病毒构成,专一性攻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卵块,并传播病害。每亩投放2-3枚,在二化螟产卵盛期投放。

3.11 施生物有机肥

长安村除绿肥外,插秧前施基肥,每亩80公斤生物有机肥,分蘖期施40公斤,收割前15-20天施40公斤催芽肥,全程不施任何化肥。

3.12 白鹭的神助攻

在秦克湖西北边有一个小岛,称白鹭岛,有白鹭26000只,平常远离人群,但春季开田时,大量白鹭群集来觅食,耕整机和人均不能影响其取食活动,稻田翻耕,害虫幼虫从稻桩爬出,成为鸟类食源重要组成部分,长安村鸭蛙稻田生长期,很常见2-7头白鹭生活在稻田,2017年由人民网、新华网、湖北日报网等国内40余家网络媒体,60多名编辑记者组成采风团队,在这里留下了“鸭蛙鸣稻丛,白鹭翔田端”的诗句。

4 鸭蛙稻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对水稻病虫草害控制效果总结

据农业技术部门的系统对比调查表明,5月2日,普通田块二化螟平均卵量百蔸3块,长安村鸭蛙再生稻300蔸1个卵块,减少量达88.9%;5月15日,普通田块二化螟百蔸枯鞘390根,长安村鸭蛙再生稻平均25根,减少量93.6%;二化螟危害的枯心,枯孕穗,白穗相加,6月19日,普通田块平均百蔸为害数30根,长安村鸭蛙再生稻平均百蔸为害数1.5根,减少量为95%,稻飞虱7月10日,普通田块平均百蔸虫量193头,长安村鸭蛙再生稻平均百蔸虫量为20头,减少量89.6%,纹枯病,6月19日普通田块平均病蔸率45%,病株率22.5%,长安村鸭蛙再生稻平均病蔸率10%,病株率0.38%。病蔸率减少量77.7%,病株率减少量98.3%。穗颈稻瘟病,7月16日,普通发病田块病穗率平均为8.6%,长安鸭蛙再生稻病穗率平均为1%,减少量88.4%。综上所述,长安村鸭蛙再生稻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的绿色生产规程标准模式,全程不施农药,对比普通施药田块,对所有病虫草害的防控效果还要高77%以上,成效非常令人鼓舞,是一项值得全面推广的水稻绿色生产方式,引领水稻生产由化学农业向绿色生态农业转型。

[参考文献]

[1] 溙华,夏远建,等.江津区稻田养蛙种养模式发展思考[J].南方农业,2014(19).

[2] 章向祝.生物有机肥在双季早稻上的应用效果[J]园艺与种苗,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