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生态学视阈下贵池傩舞形态探究

2019-09-01李珵

戏剧之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傩舞

李珵

【摘 要】傩是远古时期原始宗教的产物,早在周代就有傩的记载,他们把傩称作“大傩”“国傩”,用来驱鬼逐疫,在中国许多地区,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傩仪。贵池傩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有傩仪、傩戏、傩舞三部分,舞是傩事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手段,亦是身体姿态文化方面的体现。舞蹈生态学旨在研究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舞者人体运动的规律,因此本文从傩舞与环境为出发点,对有原始意蕴的傩舞进行解释,运用舞蹈生态学的理论以期揭示古朴动作的舞蹈规律。

【关键词】傩舞;舞目;舞蹈形态;舞蹈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113-02

安徽地处中国中部地区,自春秋的吴楚分争开始,至三国、六朝、宋元时期,千年来这一地区不断民族融合、迁徙,使得安徽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缤纷多彩,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当地的民俗信仰、礼仪活动以及其他的艺术形式互相交织、融合,贵池傩舞便是其中典型的具有原始意蕴的一种舞蹈形式。贵池古为吴、楚之地,自来便有歌舞事神之风,因此艺术形式也别具楚风吴韵。进行仪式时,是以驱鬼逐疫、祈求吉祥为主,头戴面具的请神、祭祀的表演存现于世,动作古朴粗犷、原始庄严、娱神娱人,是我国现存较古老、完整的戏曲形式,有“戏曲活化石”之美誉。

一、贵池傩舞之传承发展

傩舞是古代祭祀性头戴面具起舞的艺术形式,《周礼》记载:周代宫廷驱鬼逐疫的主角为“方相氏”,以执戈扬盾的形式去各个角落赶鬼驱邪。这种风俗性活动仪式,也留传至后世,存于民间的傩舞延绵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原始意味趣致。贵池当地素来就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傩事活动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举行,艺术形式也透露原始信仰的方方面面,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并深深崇拜天神,因此贵池傩兼具舞蹈与戏剧表演的仪式性。

贵池傩舞流传自各个村落,戴面具表演,锣鼓伴奏,一唱众和的“喊断”,是贵池傩舞的共性特征,“喊断”也根据舞蹈表演不同而内容各异,贵池各村落家族之间的傩舞形式依据舞目、演出次序、演出场合、出场人数、舞蹈动作有所区别,大多数家族傩戏会以“舞蹈—戏剧—舞蹈”的组合排列形式呈现。现贵池各村傩戏神会傩舞主要有:舞伞、打赤鸟、舞回回、舞古老钱、舞财神、魁星点斗、高跷马等。

贵池傩作为活态文化遗存,早在2005年就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显现为历史、民俗、宗教、舞蹈和戏剧的综合体。表演时因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所以多将宗族作为演出单位,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承继,传承人往往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掌握傩事活动的动作程式与表演程序。艺人匠心,活态传衍,池州各地的傩舞也在代表性传承人的手中“妙笔生花”。池州傩戏国家级代表传承人有姚家伟、刘臣瑜与唐茂华三位,为各傩戏会中“年首”,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贵池傩事活动,为复兴傩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表演起来原始古朴,饱含古韵,其动作粗犷、刚健,别具观赏性。

二、舞蹈生态学观照之傩舞因子考究

一种舞蹈模式在某个地区流传、繁衍,必然与其环境中诸多自然、社会因子密不可分,舞蹈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发展与传衍,依靠地域文化契因向下传习,对观察社会人文缘由和传承发展規律于“傩舞”这个核心物有更加科学系统化的认知。环境对舞蹈的影响是通过舞蹈肢体形态所予以展现,傩舞以原始意味的精神力量为支点,表现浓缩而升华的民众情感,将请神、祭祀、娱神的动作典型化,在表达风俗性的同时兼具韵律感。

“祀社毕饮,执手踏歌”说明歌舞于社,为贵池古老的传承。论语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流传孔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会穿着礼服恭敬迎接,贵池傩便属于 “乡人傩”,可见仪式性傩事活动有史可据。众所周知,贵池史上为吴、楚之地,山民好巫尊祭,通常以歌舞事神,长久以来延续着巫傩信仰的传统,从舞蹈风貌中可以窥见村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社会生活的美好祈愿。明代中叶据《池州府志》记载:傩舞,一唱众和,使用锣鼓伴奏的音乐,轮流迎接面具回村祭祀及神灵崇拜。面具成为了舞蹈活动中的特征化产物,作为神的载体,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崇拜性。

傩舞面具有《舞伞》的伞童、《舞回回》的回回、《舞财神》的财神、《魁星点斗》的魁星等,舞蹈也因为单纯的动作化语言在佩戴方式上为全脸遮挡。当然除了面具这一指代性较强、承载浓重巫傩之风格的典型因子,伴随着民间村民的美好祈祷,“道具”与“喊断”也化身傩舞因子的又一标志。

《舞伞》是傩神会主要的舞目,多数为一人开篇之舞,伞是其主要道具,因为是迎神的主要器具所以称作“神伞”。舞伞也显现着深厚的文化因子,伞上通常都有剪纸文字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及“寿”字纹和金钱、谷穗等图案。

《打赤鸟》舞者二人,道具有木鸟一只,弓箭一付,舞蹈时分为四个方位,动作简单,经诵读的喊断,向下延伸“剧情”,附录“喊断”颂词。

都来呀!嗬!            都来呀!嗬!

一进门来亮堂堂,嗬!        我是官人小使人,嗬!官人差我放飞禽,嗬!

四边银柱顶金梁,嗬!        放了飞禽回家去,回家见我大官人,嗬!

左边青狮来进宝,嗬!        都来呀!嗬!

右边白象掌乾坤,嗬!        二十年前小后生,嗬!手拿弹弓随路行,嗬!

都来呀!嗬!        见了飞禽就要打,嗬!打死飞禽见主人,嗬!

二进门来便是厅,嗬!        都来呀!嗬!

雕梁画栋点红灯,嗬!        家有千口,嗬!靠我弹弓一手,嗬!

珍珠帘里佳人看,嗬!        昨天打了一百,嗬!今日打了九十九,嗬!

看我舞来百可亨,嗬!        都来呀!嗬!

都来呀!嗬!        赤鸟赤鸟,嗬!年年下来害我禾苗,嗬!

三进门来便是堂,嗬!        今日穿胸一箭,嗬!打死赤鸟过元宵,嗬!

满堂灯烛放霞光,嗬!        (《打赤鸟》喊断)

二郎菩萨俱会要(邀),嗬!

喜送寒天大吉昌,嗬!

(《舞伞》喊断)

可以发现,每段颂词开始,舞台侧边组织者高喊“都来呀”,台上表演者和台下众人高声齐“嗬”,极为有表演特色,口语化的表现形式,一瞬间就将观众拉入舞蹈情境之中,而这种生活物化的表演姿态也与宋代杂剧表演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三、活态流布之贵池傩舞形态分析

舞蹈是人类以自身肢体运动为手段,向外发声的物化形式,但同时环境与舞蹈相互作用,通过舞蹈的发出者——人来实现,所以舞蹈必须适应环境的功能要求才能生存发展,是“舞体”在它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但也离不开舞蹈的表意与审美作用。通俗说,舞蹈以人的形体运动为媒介,表意与审美作用是通过肢体语言的外部形态来实现的,因此在这一系统下,具有明确外部形态特征的舞动成为我们考察“傩舞”的核心要点。舞蹈生态学在舞目形态分析时,提供了可操作的测量手段,舞动特征是由呼吸型、节奏型、步伐、显要部位动作及其各个因子来综合分析。作为在贵池当地活态流布的傩舞,虽各家不尽相同,但都有固定形式,现以“荡里姚”傩舞个别舞目作例证分析。

(一)舞伞

该舞形式为一人独舞,是以表现迎神主旨的舞蹈意味。伞童手执五色神伞,转动伞竿,频频抖动,动作原始古朴,脚下配以“颠颤”之步。根据舞动因子切分,舞伞的节奏型为:×× ××│×× ×│,身体随节奏舞动,通过原地颤颠和马步颤颠完成;呼吸型为自然型,呼吸与自然节律相一致;步伐以颤颠步为主,并以马步颠转,以膝关节的颤膝为主要活动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加上“正常步”移动与转体;显要部位动作为脚下颤膝移动,双手转动伞把,动作流程为手执神伞上下颠动,伴以膝部屈伸行进,有前后和转圈之线路。

(二)打赤鳥

该舞由两人进行表演,舞蹈简单,分为四方位。打赤鸟的节奏型为:×× ×│×× ×│×× ××│×× ×│,以身体跑跳动为舞;呼吸型为自然型与自然节律一致;步伐以小跑跳步、小蹉步为主,以小的跳跃姿态在舞台行进,通常是对角线的位置,两人侧身跳步交换位置,显要部位动作为脚下的跳动与手执弓箭、木鸟的身体姿态,动作流程为执鸟人先跳蹉步上场,执箭人跟之,两人按方位呈对角线跳跃。

(三)高跷马

该舞由4人表演,每人踩两只杉木制的高跷上,身穿竹马,有征战之意。高跷马的节奏型为:×.× ×× ×.× ×0│×.× ×× ×.× ×0│,舞者挥舞手中令旗,后加以刀枪对战之势;呼吸型为非自然型,在对战之时会调整自身自然呼吸状态,配合舞动;步伐为踩高跷上行进,围圆圈跑动;显要部位动作为右手挥旗,左手“勒马”,然后双手在身前交叉挥动,以此反复,动作流程为4人先围圈不断挥舞令旗,后换道具“刀、枪、斧、剑”表现交战舞姿。

以上对于贵池傩舞形态分析皆是在舞蹈生态学理论指导的舞目分析与提取舞动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的,可以发现,在科学典型化的分析之后我们能更好地以直观形式去捕捉与留存古老的舞蹈文化遗产,使留有古朴风韵、简单粗犷、动作明快的傩舞以可操控科学化的方式传承与发展,更有甚于在之后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的提炼与组织进入大众视野,让古朴晦涩的安徽风俗融入艺术化的国际舞台,以期给这“丰腴宝藏”璀璨地位!

参考文献:

[1]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2]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王克份.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

猜你喜欢

傩舞
毛南族傩舞的发展与传播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论古代武术与傩舞的同源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