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青春版《牡丹亭》英译本比较看戏曲舞台英译标准

2019-09-01薛婧

戏剧之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牡丹亭

薛婧

【摘 要】《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浪漫文学的一座高峰,四百多年来有许多学者、编剧和导演对其进行改编和扮演。在中国传统戏曲逐渐回温的浪潮中,由白先勇等人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海外演出尤为引人注目。本文以李林德教授翻译的青春版《牡丹亭》英文剧本为例,就剧本核心词、特色词、效果词与白之及汪榕培教授的全译本做了对比,探讨了戏曲典籍英译的标准,得出戏曲典籍英译,需要做到句子简短;语言简单、通俗、直接,便于海外观众理解,同时又要保留传统戏曲的趣味与美。

【关键词】典籍翻译;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亭英译;戏剧翻译;译本比较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08-04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以杜丽娘和柳梦梅这对才子佳人瑰丽奇幻的爱情传奇故事而传世,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的一座高峰。故事讲述了二人梦中相见并相爱,杜丽娘梦醒伤情而亡,死后幽魂寻郎,柳梦梅开棺救其还生,二人终成眷属。“《牡丹亭》自问世以来,有全本、缩编本、折子戏等多种文本,递相演出;宫廷舞台、厅堂家乐、草台戏班,全面开花;昆弋花雅,此起彼伏。它的演出,四百多年几乎不曾间断。”(江巨荣,2015,19)这其中以昆曲《牡丹亭》闻名于世,至今余音袅袅。2004年白先勇携手华玮、张淑香、辛意云等文学家以“青春和爱情”的名义将其精心改编为青春版《牡丹亭》,让《牡丹亭》“还魂”,昆曲“重生”。

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4月底在台北举行首演以来,十几年间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无论在剧院还是在校园,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海外演出的成功更加证明了青春版《牡丹亭》的价值, 2008年于英国伦敦首演后,英国第一大报《泰晤士报》的剧评举足轻重,剧评人唐诺·胡特拉(Donald Hutera)说道:“本质上这是一堂美极而又奇异的景观,苏州昆剧院的演出如此专注的艺术水平,我看完第一场深感看到这出戏是一种荣幸。”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外的成功离不开其精彩的英文剧本,研究李林德的英文译本对于当前中国典籍,尤其是戏曲典籍的英译和外传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通过与其他英译本的比较来分析李林德译本的翻译策略,并总结戏曲舞台英译的标准。

一、戏曲翻译及《牡丹亭》英译现状

戏剧翻译长久以来都处于翻译研究的尴尬领域,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将戏剧翻译比喻为“迷宫”,(Susan Bassnett,2001,19)道出了戏剧翻译的复杂性。翻译理论家们围绕“可表演性”与“可读性”、原文文化转换等问题做出了诸多讨论,但仍未有较为统一的结论。在此困境之中,中国传统戏曲的翻译还有其特殊性。就目前翻译现状来说,大部分的文学形式,都可以“被翻译”,笔者这里讲的“被翻译”不仅指将原作品的文体、字词、文化、思想、情感、风格、意境等要素用目标语言呈现,同时还可以相应地将原作品的文学样式进行转变。就这种意义上来讲,让戏曲演员直接说和唱英文是不现实的。

以昆曲《牡丹亭》为例,一方面,昆曲有方言特色。昆曲是明朝中期在昆山、苏州一带演变成形的,因此使用吴语演唱,而这种方言是译不出的。对于英语国家的读者和观众,如果想要欣赏领略青春版《牡丹亭》的魅力,仅将其当作案头小说来读是无法完全感受的,只能靠观众通过昆曲演员的表演来获取。另一方面,昆曲是唱出来的。昆曲是曲牌体,曲牌代表了唱词的格律,包括行数、字数、声韵,等等,唱词是有严格的曲调的。在被英译的历史中,有一些翻译家如汪榕培对于诗体的翻译进行了一些有效尝试,但是想要完全将剧中的五言、七言诗词完全转换成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那样的抒情诗难度极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牡丹亭》曾被多次译成英文,全译本有英籍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教授的五十五出英译全本,张光前教授译有国内的第一个《牡丹亭》全译本,汪榕培教授于2000年出版了其全译本。英文选译本也有许多,如英国作家艾克顿(Sir Harold Acton)的英译版《春香闹学》(1939年刊登在当时中国最具学术品位的英文期刊《天下月刊》上),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选译《牡丹亭》(1996年编撰《中国文学选集》时所译),国内有杨宪益、戴乃迭选译《牡丹亭》,许渊冲、许明选译《牡丹亭》等。

二、李林德译青春版《牡丹亭》与其他译本比较

《牡丹亭》全本共五十五出,有四百六十多厥詩词,唐诗集句,加上宾白、独白和调笑诙谐。青春版《牡丹亭》的编整组采取了“只删不改”的原则,将汤显祖的诗词尽量保留了原状,全本删减至二十七出,分成上、中、下三本,三本内容连贯,同时每本也有完整的主题。青春版《牡丹亭》英译名为Peony Pavilion: the Young Lovers edition,译者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李林德教授(Lindy Li Mark)。李林德教授是加州州立大学东湾分校的荣休教授,一直从事有关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和昆曲翻译工作。在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前言中他对白之教授英译全本《牡丹亭》的典范地位表示认可,同时也提到了“可惜的是字句比较长,不适合剧场电子字幕的篇幅,因此笔者不得不重新再做。……翻译文中的字句比较简短、直接、通俗,企图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与舞台表演。”(白先勇,李林德,2008,2)

青春版《牡丹亭》的英译本具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首先这是一部为昆曲《牡丹亭》在海外演出而翻译的版本,而非案头阅读本,这和其他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其次,青春版《牡丹亭》海外演出是具有传播昆曲艺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的,故在文化特色的保留和相关表达的处理上应有其特点;最后是前文提过的青春版《牡丹亭》全剧长度被缩减,在故事完整性上应有所考虑。就此而言需要译者下极大的功夫,故笔者从核心词、特色词和效果词三方面列举一些李林德教授翻译的青春版《牡丹亭》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处理方法和其他译本的一些对比。

(一)核心词——“情”的译法

汤显祖的《牡丹亭》可以化为一个“情”字,在其《题词》中自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2005)《牡丹亭》的全译本译者白之认为“原作者的目的在于颂扬晚明新兴的人文思潮、人性的自然之爱——“情”,在于向世人展示“情”对于残酷理性传统的胜利。”(Birch Cyril,1980:IX)青春版《牡丹亭》被改编为三本,名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也体现出“至情”的主题。

在青春版《牡丹亭》中仍可以看到有许多与“情”相关的表达,如春情、幽情、思情、伤情、痴情、无情等……“情”在英文中可以翻译成 love, passion, desire……对“情”字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对于整体主题,角色思想情感和意韵的理解。不同的“情”应当有不同的译法来表现,来帮助观众理解主人公当下情景中的情感。李林德译本中对于“情”字的译法以“love”最为常见,其次也有一些“feelings”,“passion”,“desire”等译法,下面列举几个例子来细细分析。

标目中【蝶恋花】的唱词“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一句“世间只有情难诉”,浪漫又略带忧郁地道出了《牡丹亭》的主题思想。李译为“For love is the hardest to put to words”,译文基本直译,仅省略了“世间”这一词未译,译文简单直接,通俗易懂,对观众来说便于理解;白之的译本处理方法类似,译为“love, in all life hardest to tell”;而汪榕培译本这句就十分有特色的“Love is as mysterious as sea”增加了“海”的意象,运用比喻来解释“情难诉”的程度,当然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译文唱词的格律和押韵,如前文所讲这正是汪译的特色。

又如第五出《寻梦》中杜丽娘一上场的念白“一径行来,但觉思情辗转,园内风物依然,趁此悄地无人,正好寻梦也。”李林德将“思情”译为“thoughts of love”。第七出《写真》一开始杜丽娘的唱词【破齐阵】“径曲梦过人杳,闺深佩冷魂销。似雾朦花,如云漏月,一点幽情动早。”,这里的“一点幽情”李译为“a silent spark of love”,而白译为“a flicker of untold love”,相比较而言,白之的译法更符合“一点幽情”的意境,正是“似雾朦花,如云漏月”,是那只露出一点尖尖角让人捕捉不到的情。

《魂游》一出,杜丽娘魂魄旧地重游,自言“奴家杜丽娘女魂是也。只为痴情慕色,一梦而亡。”李译为“passion and longing caused me to dream and die”,这里的翻译就很巧妙,“痴情”是“passion”,因为杜丽娘不是因为爱,因为“love”而亡,而是被胸中那翻涌的激情和对爱情的渴望所冲击,求而不得的忧郁令她香消玉殒。

类似的还有第四出《惊梦》杜丽娘【山坡羊】唱词“没乱里春情难遣”译为“I know not why, thoughts of passion will not subside.”;再比如第六出《幽媾》中柳梦梅看着杜丽娘的自画像的唱词“含情自把春容畫”,这句是“What secret passion drove her, To face the mirror in self-portraiture.”可见,从李林德的译本中可以看出其对《牡丹亭》中的“情”是有自己的理解的,作为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和感受影响着对于译文的处理,体现在青春版《牡丹亭》的译本中就是杜丽娘和柳梦梅在牡丹亭下的相遇相爱产生的情,缥缈难以触及,二人在这种虚幻中为情所扰,为情所迷,译为“passion”;整体上正如最后第九出《圆驾》中天子总结“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May all lovers in the world become wedded couples.”,全剧最后一句杜丽娘的唱词“则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In all the world, No ghost has been loved as you by me.”这还是一个爱情故事,最后回到了“爱”这一主题。

(二)特色词——典故诗词的译法

除了以“情”为核心,作为海外演出的昆曲大戲,青春版《牡丹亭》的翻译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词的翻译。《牡丹亭》的唱词和念白,可以说是“五步一典,十步一引”,全剧的典故和诗词引用非常之多,几乎每段唱词都有。通常的戏曲英译中遇到典故诗词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以目标读者为主进行归化,或是异化加注释。然而青春版牡丹亭以字幕形式呈现,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加注释;同时戏曲翻译倘若大量使用归化,难免使其失去原本“风味”,所以我们需客观理智地进行分析。

首先是典故的译法。第二出《闺塾》里陈最良【掉角儿】唱到“有指证,姜嫄产哇”,“For example, chaste Jiangwa gave birth/ to a royal house from the ‘ divine toe print”,传说中,姜嫄是黄帝的曾孙帝的妃子,因在天帝的脚趾印上踏了一脚而孕,生下儿子后稷。姜嫄这个名字国外观众了解的不多,李林德在翻译的时候增译了典故的释义,避免让观众只是看到一个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所以毫无意义的名字;第四出《言怀》柳梦梅唱词【九回肠】“定佳期盼煞蟾宫桂,柳梦梅不卖查梨,还则怕嫦娥妒色花颓气,等的俺梅子酸心柳皱眉,浑如醉。”这几句唱词典故多,信息量大,翻译难度高。李林德译为:

She sets the happy date, as the courtier to the “moon palace”waits.

Plum Blossom Dreamer, unlike the pear vendor, boasts not of his talents;

And unlike the envious Moon Goddess, who puts the flowers to shame.

Plum Blossom s heart waits, as bitter pain knits willow brow,

In drunken oblivion.

这几句采用了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蟾宫”因为相传月中有蟾蜍,因此是月宫,直译为“moon palace”;“不卖查梨”指不空口说大话,元杂剧《百花亭》第三折的说白中有卖查梨条的小贩的叫卖词两段里故意夸大自己东西的价值,如吃了可以 “诸灾不犯”“百病都安”,等等。这里如上一个例子进行了增译“boasts not of his talent”;后面的嫦娥译为了“Moon Goddess”,和前面的“Moon Palace”有明显的对应效果,易于理解并且前后对应内容十分完整,但笔者认为其实这里嫦娥可以直接译为Chang E,“嫦娥奔月”是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许多中国文化爱好者是熟悉这个名字的,译为Chang E能够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对海外观众来说具有异域风情,更何况后面提到“who puts the flowers to shame”不熟悉的观众也能猜到Chang E必定是一位美丽非凡的女子。

其次还有诗词的翻译。青春版《牡丹亭》虽然省略了原作每一出最后的集唐诗,但是唱词中保留了许多引用的诗词。第三出《惊梦》中杜丽娘在春光中只能凭栏虚度年华,唱出“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是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的著名诗句。李林德直译为“Can scissors cut, or comb untangle?/ This endless weariness.”紧接着春香拿来了镜子给杜丽娘梳妆,说道“云髻罗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这两句来自于《全唐诗》卷二十,薛逢诗《宫词》。李林德同样直译为“She faces the mirror when done with her coiffure;/ She adds perfume before donning her silken gown.”虽说与原诗相比少了一份欲说还休和美人梳妆的画面感,但是基本做到了传达信息的目的。白之的全译本的诗词翻译很有个人特色,“Cloud coiffure set to perfection/ still she questions the mirror,/ robe of gauze soon to be changed/ still she adds sweetening incense.”白之译出了“云髻”、“罗衣”、“添香”,整体读来意象更加丰满,诗情更为浓郁,但是从长度来说就不适合作为电子字幕展示给观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诗词典故的翻译是难中之难,是保留传统还是迎合读者或观众,译者唯有为自己定好标准,作出取舍。

(三)喜剧效果词译法

青春版《牡丹亭》改编本,所以在整体结构上和原《牡丹亭》有很大区别。 “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这三本都具有完整的剧情,也各有特色。第一出是围绕女主角杜丽娘的故事。情窦初开的少女被严格管教,由伤春到伤情,梦中遇到情人,最后因情而亡。这一出整体上情绪上是忧郁的,节奏上是较缓慢的。第二出是柳夢梅的入梦,后与杜丽娘魂魄相遇,在爱情的引领下开棺帮助杜丽娘还生。第二出少了第一出的悲伤郁闷,两位主角活泼许多。第三出是喜剧效果最足的终场戏,包括杜丽娘和母亲甄氏、婢女春香的重逢,以及柳梦梅被杜宝吊起来毒打等剧情,风趣十足。

有许多念白都承担着本剧的喜剧效果,如第二出《闺塾》里有一出青春版改编的情节是侍女春香的一番插科打诨。春香先和先生假说自己背熟了昨日所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暴露自己没有背会,便学雎鸠之声笑闹闺塾。这一部分给比较沉闷的第一出戏增加了喜剧气氛,更重要的是春香的笑闹活泼和杜丽娘的沉稳内敛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李林德译这两句诗为“Guan guan sings the osprey, on the river island. May dainty maiden be the nobleman s quest.”;与白之的译法类似“Guanguan 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et in the river. So delicate the virtuous maiden, a fit mate for our Prince.”白之的译本中直接注明引用了英国著名传教士翻译家理雅各的翻译,李林德的翻译很明显也参考了此译法。这种译法有趣的是在实际演出中与演员念白的发音在“关关”两个字上达到了一致,可以让观众更有带入性,喜剧效果显著增加。

第六出《幽媾》中,柳梦梅对于杜丽娘这一美人的深夜到访心存疑惑,待杜丽娘为其解释过后,两人心意相通喜不自胜,杜丽娘唱出【金马乐】 “……牡丹亭,娇恰恰;湖山畔,羞答答;读书窗,淅喇喇。良夜省陪茶,清风明月知无价。”这几句唱词充满了节奏感,连续押韵,更是将杜丽娘内心的绮丽婉转描绘的淋漓尽致。李林德译为:

Gracefully, I stood by the peony pavilion,

Demurely smiling beside the pond-side hill.

Softly rustling the window of your study,

In balmy evenings, I will share tea with you;

Priceless are moonlight and the breeze.

遗憾的是译文并未将唱词的节奏美韵律美翻译出来,依然是保留了主要译内容的风格;相反,白之的翻译在保留原唱词的风格这方面做了尝试“Tenderness at peony pavilion, bashfulness by rocky path, rustling of breeze by study window. Sharing this lovely night how precious shall we find cool breeze and brilliant moon!”中文唱词中的三组叠词,转化为三组结构相同的词组,并且在下方对于“wind and moon”加注解释“风月”是比喻缠绵浪漫,可以说是内外兼备的译法。汪榕培译为:

At the Peony Pavilion, We were tender toward each other.

By the lakeside hills, We felt bashful with each other.

Near the window-frames, We sat silent facing each other.

We shared the night at ease.

And knew the price of moon and breeze.

汪榕培的翻译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不仅句子结构相同,更加以用“we”开头的几行排比句,节奏活泼明快,戏剧效果立竿见影。第八出《硬拷》有一处让人捧腹大笑,柳梦梅被杜丽娘之父杜宝压在堂前当作盗墓贼被审,马上要被杜宝吊起来打,柳梦梅解释与杜丽娘的情缘为“我为他礼春容、叫的凶,我为他展幽期、耽怕恐,我为他点神香、开墓封,我为他唾灵丹、活心孔,我为他偎熨的体酥融,我为他洗发的神清莹,我为他度情肠、款款通,我为他启玉肱、轻轻送,我为他软温香、把阳气攻,我为他抢性命、把阴程迸。神通,医的他女孩儿能活动。通也么通,到如今风月两无功。”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柳梦梅自身难保,情急之中不忘充满情感地与保守、固执的岳丈细细讲述与杜丽娘相识相爱并助其还生的过程,言语间直白大胆,叫人好气又好笑。这段唱词李林德译为:

I bowed to her portrait, calling her name out loud.

I met her spirit in tryst, with fear and anxiety.

I lit holy incense to unseal her tomb.

I lip-fed her elixir, to revive her heart.

Oh… and I warmed her body until it was soft and supple.

I bathed her till she was clean and bright. I rubbed her belly with penetrating warmth.

I lifted her precious limbs with gentle support.

I infused her heart with love s energy.

I fought for her life in the darkness of the shades.

With miraculous medicines... I applied the cure until she moved.

Miracle or not, All my efforts are now in vain.

这一长段唱词以“I”加动词开头形成排比,与演员表演相结合,简洁又充满表现力。其中对“度情肠”和“把阳气攻”的理解不太准确,分别翻译为“rubbed her belly with penetrating warmth”和“infused her heart with love s energy”,“度情肠”是一种比喻,并不指肚子或者甚至是“肠子”,在这里指的就是爱情;“阳气”在这里指活人的生气,要表達柳梦梅用自己的生气温暖了杜丽娘冰冷的魂魄从而助其还生,并不是说爱的力量或能量。可以看出这部分效果词的翻译是比较难的,既要重形又要重意,两者同时做到对译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三、结语

从青春版《牡丹亭》的核心词、特色词、效果词三个方面简要评述了李林德教授的剧本翻译。李教授的英译本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的电子字幕供海外观众阅读观看,无疑是合格的。整体翻译语言清晰,干脆利落,对观众来说通俗易懂,同时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新鲜感和趣味十足;若要鸡蛋里挑骨头,在译文的形式上可以进一步精耕细作,以尽量贴合原剧诗体,在一些唱词的理解上能更细致深入。然而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这一点从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外的演出成功便可见一二。

戏曲典籍英译的发展和戏曲艺术复兴可谓息息相关,需要一代又一代译者不断推进。研究青春版《牡丹亭》等戏曲成功背后的原因,发现戏曲传播的规律,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时俱进才能让戏曲典籍英译事业保有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19.

[2]Birch, Cyril. The Peony Pavilion [M].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IX.

[3]白先勇. 2008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巡演纪实 [EB/OL].新浪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e40a30100cm71.html,2009.

[4]白先勇,李林德等.青春版《牡丹亭》剧本(英汉对照版)[Z].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

[5]白先勇.四百年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江巨荣.汤显祖研究论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9.

[7]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6):48-52.

[9]汪榕培.牡丹亭:英汉对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张珂,黄建荣.青春版《牡丹亭》的文本改编和读者接受初探[J].戏剧文学,2010,(9):64-68.

[11]赵征军.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牡丹亭』中品教子
论戏曲文本在非线性叙事中的构成——以《牡丹亭》为考察中心
新昌县档案馆藏调腔《牡丹亭》考论
《牡丹亭》“创作声腔说”驳议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