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成长

2019-09-01靳之薇

戏剧之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艺术特色成长

靳之薇

【摘 要】电影《草房子》,将成长故事诗化表达,刻画出在成长之路上羽化成蝶的主人公。本文擬从影视视听角度分析其艺术特色,探究电影在视听语言运用与人物塑造上的闪光之处。

【关键词】成长;视听语言;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106-01

儿童电影《草房子》改编自同名小说,影片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于儿童、少年乃至成人的“爱的教育”。《草房子》通过一个个段落小故事的展现,直击人内心深处,将美的感受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一、诗般的声与画:空镜头·色彩·声音

(一)空镜头的故事。缓缓驶来的帆船在平如镜面的湖上荡起阵阵涟漪,带领我们进入到油麻地小学这片桃花源之中。苍苍的芦苇、悠悠的风车、错落的房屋……蓝色的天、金色的芦苇、白色的风车和鸽子以及孩子们被晒得黝黑的脸,淡化时间,淡化故事发生的背景,都让人感到处于在一片与世隔绝的世界之中。在蒋老师的爱情中,空镜头分割了时间。蒋老师与白雀爱情结束之时,镜头前景是大片芦苇,而画面深处,是一艘远去的帆船。对于这场爱情悲剧导演没有过度放大悲伤,而是在芦苇与笛声中保留“悲剧的美感”,让蒋老师与白雀未能结果的爱情,依旧悠扬的荡在人们心中。影片结束于漫天余辉的空镜头中。天空、芦苇、国旗。这些空镜头充满诗意地暗示了油麻地小学故事即将结束,“一切景语皆情语”,江南水乡的如诗如画中承载着作者和观众的悠悠情思和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与回味。

(二)油麻地的色彩。《草房子》通篇都有由一层怀旧的颜色所笼罩,营造出一种“回忆感”。油麻地的故事由“我”的讲述开始,影片随着黑板上的“第一课--我的梦”,带观众进到一个关于童年的追忆之中。结尾桑桑病好后坐房顶上拿着铃铛点名,空空的教室里只有像梦一般带有回音的点名声。而这时的画面的“回忆感”更为浓郁,洁白的风车在逆光下失去了颜色,教室上一束光投射下来,课桌与讲台都空空如也,曾经的伙伴和童年一起远去。

除了略带伤感的泛黄色调,明亮耀眼的画面也在桑桑的童年中闪烁。游泳的桑桑看到在学校跳皮筋的纸月。画面中,黄色的向日葵,粉色的衣服,红色的红领巾,少女的美丽在鲜艳的色彩里更加突出。桑桑从湖里出来奔向学校,此时画面明亮,阳光反射到湖面上,波光粼粼,芦苇随风摇动,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声音的倾诉。画面之外,最能表现导演意图的艺术形式就是声音的处理。蒋老师的笛声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蒋老师和白雀带着桑桑一起在芦苇之中划船,蒋老师吹起了自己的笛子。此时的笛声是愉悦的,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悠扬的笛声在芦苇里飘荡。笛声第二次响起是这对情侣爱情受到现实阻碍之时,因为桑桑的失误,蒋老师错失了和白雀联系的最后机会,白雀在芦苇中的呼唤交织着蒋老师惆怅的笛声,暗示这段爱情即将走向悲剧,此时的笛声里充满哀怨与难过。笛声最后一次出现,在白雀嫁作他人后,蒋老师坐在河边,月光下的湖面波光摇曳,蒋老师的身影在波光中显得更为孤独,这时的笛声仿佛是一种深切的哀鸣。最后笛子被丢入水中,泣诉着爱情的结束。三段笛声表现的是蒋老师与白雀爱情故事的曲折变化,音乐的由欢快到悲凉也暗示着这份爱情的盛开与凋谢。

二、人物塑造——关于尊严关于成长

《草房子》中的主要人物:聪明调皮的桑桑、如水般纯净的纸月、骄傲的杜小康和捍卫自己尊严的陆鹤,以及严厉却又深爱儿子的桑乔——每个人似乎都是不完美的,但也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缺憾使得人物看起来鲜活饱满。

《草房子》保留了书中散文般的叙事方式,开始于成年桑桑的自述,结束于成年桑桑的感怀,旁白贯穿全片,构建起桑桑的成长之旅,也串联起无数人的成长感怀。每个人的成长故事都不是那么一帆风顺,都有苦有涩,却也有喜有乐。五味杂陈和喜乐交织的成长故事在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静静地发生又悄悄地结束,就像每一个人的童年一样,平常却独特,注定消逝却又终生难忘。

三、结语

对于成长中的酸甜苦辣,每个人的体会都不尽相同。所有人的成长遭遇都伴随着苦涩与甘甜。“从儿童生命体验来看,成长尽管伴随着困苦,也会有一些‘必要的丧失,但是更多的是一种生命力得以扩张,新的价值得以获得的巨大的喜悦。”①《草房子》重点刻画的就是小主人公们历经磨难重生的经历,这种羽化成蝶的成长体现的是人性的坚韧,在坚韧之中闪耀出的人性光芒才是成长真正的颜色。

草房子所在的油麻地已难以寻觅,可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心中的那片童年的净土。现在的孩子往往是在冰冷的电子屏幕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缺少了现实生活与别人的亲密联系,也缺少了心与心的交流,以及对各种真实情感的体验。电影《草房子》在逐渐远去的童年生活中,挖掘最美好的感情与最本质的人性,无论是片刻的苦痛,还是快乐的时光,都是一味良药抚慰成长。

注释:

①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200.

参考文献:

[1]曹文慧.论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肖成红.论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残缺之美”人物类型的塑造[D].吉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艺术特色成长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