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引进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9-09-01王玉哲苏海燕刘先

文教资料 2019年17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生态学双语教学

王玉哲 苏海燕 刘先

摘    要: 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中加合作生态学项目为例,介绍学生和中方老师在国外引进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同时从教学资源库建设、考核方式探索及中外双方教师协作等方面对强化引进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建议,今后应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情况完善引进的课程,不断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流层次和水平。

关键词: 引进课程    中加合作项目    生态学    双语教学    教学资源库

一、福建农林大学课程引进背景

根据国务院200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为响应国家的政策,扩大福建农林大学的国际影响力。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福建农林大学先后与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以下简称UBC)和戴尔豪西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签订了4个合作办学项目,分别为福建农林大学与加拿大戴尔豪西大学合作举办的风景园林、园艺和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教育项目及与UBC合作举办的生态学(自然资源保护)本科教育项目。根据项目要求,学生在福建农林大学进行两到三年的英语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成绩符合合作院校要求后,可进行课程学分对接,赴合作院校继续学习相关专业课。中加双方全程参与学生培养,学生修完合作院校的学分后,可获得该校相关专业的学位证书,以及福建农林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入学注册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

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的“海外优质课程引进计划”,海外学院坚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这一宗旨,在现有专业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合作院校的课程体系,引进部分基础、专业课程和任课教师。生态学3+2本科教育项目自2013年招收第一届学生以来,努力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先后引进“可视化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学”“保护学基础”“自然资源保护与英语交流”“保护学概论”等13门优质双语课程。引进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网上在线课程如“保护学概论”,由外方教师在网上远程授课;另一类是合作高校如UBC委派教师来福建农林大学进行授课,学校配备一名相关专业的中方教师进行协助,起到外方老师与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关于国外在线课程的引入及本土化策略问题已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建议国外在线课程引入后要进行“有限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本土化”策略的改造。福建农林大学的引进课程大部分属于第二类,笔者自2015年入职以来,作为中方教师参与过“自然资源保护与英语交流”“保护学基础”“保护生物学”和“可视化气候变化”等引进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中加合作生态学项目引进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思考,并结合与外方教师合作教学的经验,提出完善引进课程教学方法的措施,真正达到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中加生态学项目引进课程的实践

1.教学效果

福建农林大学的引进课程是依托中加生态学“3+2”本科教育项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提前适应UBC的教学方法,为今后UBC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引进课程的授课以UBC老师为主,完全按照UBC的上课和考核方式进行授课活动。根据已经赴UBC学习的同学反映,引进课程的学习对于他们尽快适应UBC的学习很有帮助。让学生提前熟悉了UBC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主动学习。以笔者参与的引进课程“保护生物学”为例,外方教师为UBC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Suzie Lavallee博士。根据2016级生态中加班同学对“保护生物学”这门课的反馈看,Lavallee博士每堂课的小测刚开始学生有点难以适应,但正是每次课对几个问题的回答,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英语写作能力,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

2.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入

国内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近年来已经发现这种方式教学效果较差,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上课应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多设计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根据笔者作为引进课程中方老师的经历,发现引进课程外方老师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课堂上鼓励同学提出问题和发表看法,对于一些重要的主题甚至会让班上每个同学都发表意见;其次,课堂形式比较灵活,以引进课程“保护学基础”为例,对于自然资源保护应该以人类需求为核心(anthropocentric)还是以生物本身为核心(Biocentric),同学们持有不同的意见,UBC老师便建议同学们分成两队进行辩论,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笔记参与的所有引进课程,老师都会要求同学们做小组汇报,使同学们在专业知识得到梳理巩固的同时,锻炼语言表达和團队协作能力。

3.促进中外教师的合作交流

在引进课程的同时,注重外方老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学习借鉴。因此,在引进课程期间,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会组织安排教学观摩课和讲座,从而为中外双方老师交流提供很好的平台。例如,在2017年和2018年UBC的Suzie Lavallee博士来校讲授“保护生物学”期间,学校便组织了教学观摩课,并邀请Suzie Lavallee博士做了题为“Development of learning objectives in curriculum using Blooms Taxonomy”的讲座。Suzie Lavallee博士在UBC主要从事教学和新教师培训工作,已有20多年的教学经验,她的讲座使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老师获益良多。

三、中加生态学项目引进课程的完善

1.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完备的教学资源库是提高引进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引进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还比较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尚未具备完整的教学课件。外方老师来校授课时间通常较短,一般在一个月之内,而在UBC的课程则是整个学期,加上语言的关系,外方老师不得不对所授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缩减,从而影响整个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很有必要收集教学课件,并对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完善,形成一套具备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教学课件;(2)教学案例不足,国内外案例不能互相补充。例如,“保护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支持和说明,有的时候学生对外方老师提供的一些案例并不很熟悉,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内涵,如果能寻找并补充相应的国内案例作为补充,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3)阅读资料不够丰富。前面已经提到过,引进课程的授课时间比较集中,不会有太多时间用于自习阅读资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阅读资料,最好在外方老师到校之前就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此类引进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1)教学课件的汇总与完善。以UBC外方老师的教学课件为基础,并做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形成一套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教学课件。特别是为评价所做课件的效果,将最终形成的教学课件在课程结束时发给同学们,并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2)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收集整理外方老师上课过程中提到的案例,并根據授课内容收集补充相应的国内类似案例,还应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收集相关主题的案例,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环节,让同学们分享自己找到的案例。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中的教学资源,比如学校中华植物园、湿地公园、后山植物群落等,利用同学们身边的资源,更清楚明了地介绍抽象概念。对以上案例进行整理汇总,形成一套与每门课程相配套的案例库;(3)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根据教学课件内容,分别收集和汇总相关的阅读资料,按章节整理汇总。阅读资料可以考虑以下来源:①国际权威期刊和生态学领域期刊上的经典文章,例如Science杂志上2014年发表的“Whose Conservation”,该文章系统介绍了过去50年来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观念认识的变化过程,对于同学们理解人类在自然保护过程中的作用及自然资源保护学的内涵很有帮助;②主流网站上的扩展阅读资料,首先向同学们推荐几个自然资源保护学领域内的网站,同学们可以不定期浏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精读,有一些比较好的资料可以分享给同学们;③来自中央电视台和BBC等平台的纪录片和宣传片,由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动物星球频道、美国野生救援协会联合摄制的纪录片《野性的终结》便是很好的例子,该节目邀请姚明与科学家和动物保护学家一起进入大象、犀牛的栖息地,了解这些动物真实的生活和面临的威胁,从而认识世界各地不断扩大的象牙和犀角需求对这些动物保护造成的灾难影响。该纪录片利用姚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让人们了解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也让同学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和挑战有了更深的认识。当然,阅读资料的来源不仅局限于以上三种,我们会在教学过程中寻求更多的途径和方法。

2.考核体系的探索

引进课程带来的另一个侧面是对课程评估考核体系的认识。国内课程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一般不高于30%,个别考试改革的课程平时成绩可以达到50%,期末笔试成绩占有很大的比重。引进课程的成绩相对更加细化,其中“保护生物学”的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随堂小测、两次考试、小组汇报和课程论文等六部分组成,占的比重从8%到22%不等,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在每个部分都认真对待和完成才能最终获得较理想的成绩,这就避免了同学们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复习的侥幸心理。然而,如何避免考核比如小组汇报考核中主观因素,保持公平性是需要完善的部分。另外,在小组汇报中,如何有效评价组员对于团队的贡献是需要思考的,目前很多课程甚至忽略这部分的考核。

3.加强中加双方教师的合作

由于要协调UBC的教学时间,外方老师来校授课时间一般较短,通常不会超过一个月,主要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一般规律,并结合以往几届的情况,笔者建议加强双方老师的协作,商量设计教学内容,在外方老师来校之前对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外方老师的授课方式做一些介绍,甚至与外方老师提前沟通设计一些教学环节进行预热。目前福建农林大学的做法是预先给中方老师安排部分课时,减少外方老师到校后的课时量,缓解同学们密集听课的压力,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中外双方教师课时的分配比例应因课而异,对于一些专业性课程如“保护生物学”和“可视化气候变化”,分配给中方教师的课时可适当增加,因为这些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如数据统计分析)储备,在双方教师沟通后对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可由中方教师提前讲授。对于一些基础课程分配给中方教师的课时可适当减少,以“自然资源保护与英语交流”为例,这门课为大一学生的基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科技英语写作技能,内容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并不需要中方教师做过多提前介绍。因此,应该将更多的课时分配给外方教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跟外方教师交流。这个时期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最高,更多的与外教接触机会对于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四、结语

引进国外课程对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国内教师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和理念等方面都很有帮助。通过对国外优质课程的引进,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为本校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然而,引进课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需要从教学资源库建设、考核方式改进和加强中外双方教师沟通协作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不断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流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松良,Claude DC, Shannon K.中加合作农业生态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魏丽卿,王松良,谢志忠.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理论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2+2”本科教育合作项目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6).

[3]韩艳辉.引进国外在线课程资源的本土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4]刘先,王玉哲,陈灿,范海兰.高等农林院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8(2).

[5]罗凡,常光萍,马增彩,张麋,王祚光.中加合作项目引进课程《药理学》资源库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

[6]钱晓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J].文教资料,2018(33).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中加合作项目引进课程《保护学基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项目编号:111418068。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库生态学双语教学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探讨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论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