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2019-08-31

生产力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升级

周 韬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一、引言

人类已经步入城市群经济时代,城市群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路径是“城市—城市群—城市群外围区域”,区域的空间差异主要是城市及城市群的层级差异。考虑产业升级应在城市群层面展开,以解决城市群“集而不群”和“产城不相融”的问题。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城市、企业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城市群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空间生产与空间资本化是城市间竞争力的源泉。城市群经济应该关注空间因素这一重要影响,脱离传统的没有空间分析的理想框架,尤其是资源要素在城市群层面集聚和整合的背景下,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转型和升级无不受到地理区位的影响。文章在空间异质性视角下解析了城市群经济的运行特点,深入分析了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讨内陆型城市群发展的思路和模式。

二、相关文献回顾

城市集群化、区域发展一体化,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趋势,依托城市群,城市发展就有了战略支撑。经典的单中心城市模型已不能解释现实中大都市的多中心体系。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产生的向心力与离心力能够更准确地描述现代大都市的多中心体系。由于城市规模存在不经济性,因此,把不存在相互溢出的产业放到同一个城市是不合理的,每个城市需要专攻一个或几个可以产生外部经济的产业,直到各类城市都有一个最佳规模,达到最佳规模时,各类城市都会产生相同的效用。空间作为普通生产要素成为资本积累的场所和工具被用来生产剩余价值,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城市空间及其各种设施乃是资本的一部分(Lefebver H,1991)[1],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本身具有价值,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效应(高进田,2007)[2]。保罗·诺克斯和琳达·迈克卡西(2009)认为,空间不能简单被看作一个用于表达经济、社会、政治和历史进程的媒介,它本身也是影响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内不同社会群体差异的内在因素[3]。在城市向城市群的演化过程中,中心城市为了适应更高层次的发展和竞争环境,需要摆脱高度竞争的“全能”状态朝着“专业化成长”的方向发展(马昂主,2008)[4],城市的繁荣、衰败和资本的扩张、萎缩紧密联系在一起,空间资本化是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内生动力。城市群的形成既是居民—厂商主体区位选择基础上集聚扩散的微观过程,又是基于垂直联系的产业演化过程(赵勇、白永秀,2008)[5],城市群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根据比较优势形成不同产业特色和功能分工,进而形成城市价值链(周韬、郭志仪,2014)[6]。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基于人力资本、研发资本存量、经济规模因素存在单一门限效应(许立伟、王跃生,2019)[7]。刘佳和代明(2019)对研发产业集聚的“外溢效应”和“中介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8]。在所有空间问题中,城市空间处于核心地位,空间异质性引发的空间分工已不容置疑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空间一体化。而建立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价值基础上的城市群分工已成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力量源泉(周韬,2019)[9]。显然,应该从生产布局区位选择和经济重心地域转移的角度,具体研究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规律。城市群分工、产业空间布局及空间效应是目前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城市群经济的内涵及特点进行界定,并对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及其空间效应进行了实证,重点解决内陆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三、城市群经济概述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路径是“城市—城市群—城市群外围区域”,区域的空间差异主要是城市及城市群的层级差异。城市群是若干不同规模的都市圈在实现产业布局和功能整合下形成的空间交互与叠加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空间的非均质性

城市群是以中心城市向周围辐射所构成的城市集合,在空间生成了“中心—次中心—外围”的层级结构。城市群是若干不同规模的都市圈在实现产业布局和功能整合下形成的空间交互与叠加的经济区域,城市之间的分工与专业化发展是其主要动力。

(二)价值链理论

由于空间异质性导致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各类空间具有不同的价值增值潜力。因此,产业布局要和空间禀赋进行耦合与匹配,实现“空间—产业”互动发展格局。

(三)集聚经济理论

资源要素在特定区域内集聚和由此产生的外部性是城市群经济的本质特征。集聚经济与城市群经济是产业经济与空间经济的有机统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不仅相互依赖,而且相辅相成。

(四)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是描述城市空间演进的经典理论,其中的集聚与扩散、推力与拉力、极化与辐射等客观反映了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动态轨迹。

(五)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是解释城市群空间格局演进的新视角,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空间资本化和资本空间化是城市群经济运行的微观机理的核心。空间资本化是将空间作为一般要素分析的基础,其过程表现为特定空间价值的变化;资本空间化是哈维资本三级循环中的最后一级,表现为城市的扩张和崛起。

四、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实证

(一)中原城市群探索性空间分析

在存在空间交互影响的情况下,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更为合适。分析中以中原城市群的2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见图 1),采用 2005—2015年的数据,将中原城市群在这一时期的人均GDP(PGDP)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工业发展水平、服务业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要素集聚程度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城市群社会经济活动在结构、功能、创新和服务等方面的集聚和扩散,从而导致空间经济绩效的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5—2015年期间,中原城市群28个城市人均GDP的全局Moran指数均为正值;在正态分布假设之上,对Moran指数检验的结果也高度显著。这意味着,在此期间,中原城市群人均GDP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也就是说各城市人均GDP水平的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而表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其空间联系的特征是:较高人均GDP水平的城市相对趋于和较高人均GDP水平的城市相邻,或者较低人均GDP水平的城市相对趋于和较低人均GDP水平的城市相邻。

图1 中原城市群2015年人均GDP空间分布

表1 中原城市群人均GDP的全局Moran指数及其检验

2017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制造业主要在郑州、洛阳周围集聚,基本形成了以郑州和洛阳为核心,多个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双核驱动型城市群发展格局。

(二)指标选取、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根据前文所述,城市群经济是工业化推进和产业结构升级共同促进的结果,城市群经济增长主要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功能及创新等方面,城市群经济增长需要从要素投入、产业布局、空间异质性等多重维度进行考查。据此,文章选取以下变量进行实证研究。

他寻遍沙坨子,采集来几斤沙葱种子试种,竟然意想不到地取得了成功。从此,沙葱的面积在科尔沁沙地上一寸一寸地延展着。经济效益也令人惊喜——沙葱一年能割四五茬,每亩产沙葱的收入在七千元左右。销路好得很,未等收割,就被客户网上订购。

1.被解释变量(LNIU)

产业升级(IU),表示地区产业合理化和高端化。

式中,IU代表整体产业发展水平,是i产业产值占整个经济产出的比重,Yi代表i产业产值,Li代表i产业的就业人数。IU值越大,则说明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升级比较明显,区域发展水平越高。

2.解释变量

(1)城市竞争力指数(LNV)。通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来表示,该值越大,表示竞争力越强。

(2)人力资本水平(LNH)。世界城市发展研究表明,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完全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高人口密度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知识外溢,本文选取该指标代表区域创新程度。

(3)外商直接投资(LNFDI)。在开放经济中,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一般在经济集聚程度高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也较高,增长的外部性更有利于实现。另外,一般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存在依赖性。

(4)资本存量(LNK)。反映区域资本积累状况,根据永续存盘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Kt=Kt-1(1-σ)+It/Pt

其中,Kt为t期资本存量,σ为t期的资本折旧率,It为t期的投资额,Pt为t期投资品价格指数。文章以2000年为基期,资本折旧率采用大多数学者采用的5%的折旧率。

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构建及估计。空间杜宾模型同时考虑了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空间相关性。一般来说,空间计量分析中的区域具有整体性,可视为固定抽样。因此,选取基于固定效应的SDM模型更为合适。空间杜宾模型为:

由于中原城市群地理相近、文化相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产业发展水平趋同。因此,文章通过职工收入水平来刻画地理空间的异质性构建空间权重矩阵,作为空间变量纳入计量分析模型,收入差距分为五类,每个类别建立一个空间权重矩阵,分别是W1(1 000元以下)、W2(1 000元~1 500元)、W3(1 500元~2 000元)、W4(2 000元~2 500元)、W5(2 500元以上)。不同阈值职工收入水平差距权重矩阵下空间固定效应SDM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阈值职工收入水平差距权重矩阵下空间固定效应SDM估计结果

表2显示,考虑空间因素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产业升级影响较为显著,说明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需要更多的借助外资,引进外资有利于中原城市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证了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性;城市竞争力、人力资本在W1权重矩阵下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说明职工收入差距越小,城市竞争力和人力资本越能在产业升级中起到越大的作用,原因是相同要素的集聚会形成更有效的企业成长环境。其人力资本在各类权重矩阵下对城市群产业升级正向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进一步印证了人力资本投资在产业升级中的重要意义。资本存量只在职工收入差距在2 000元以上时对产业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一方面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明显的逐利性特征;另一方面说明固定资产投入需要重点向职工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倾斜,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实现产业升级的区域均衡化。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的内部影响机制,需要对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分解,进而分析城市之间影响的总效应情况。直接效应不仅包括自变量变化对本区域因变量的影响,而且也能够捕捉到空间循环反馈效应;间接效应则可以解读为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徐小靓、田相辉,2016)[10]。不同阈值职工收入水平权重矩阵下空间固定效应SDM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阈值职工收入水平权重矩阵下空间固定效应SDM分解

城市竞争力、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效应均为正且在不同权重矩阵下均较显著,说明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对城市自身产业发展状况起着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与收入水平无关。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对自身城市产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但这种正向作用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缩小,而间接效应随着空间阈值的增大出现了不规则的演变,在W5空间权重下的间接效应为负,总效应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说明城市竞争力对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较为复杂,一方面是城市的集聚式整合与重组;另一方面是城市的扩散式整合与重组,两种机制往往是并存的,如效应为正,说明以集聚机制为主导,效应为负,说明以扩散机制为主导。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结构影响的间接效应不明确,总效应影响效果为正但不显著,说明人力资本的空间溢出机制在中原城市群较为落后。资本存量的直接效应显著,间接效应不显著,总效应在职工收人在2 000元以内的差距水平下显著,一方面说明资本存量对城市内部的依赖度较高,城市间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说明资本存量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在各类权重矩阵下均较为显著,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内部、城市之间都有着显著的空间促进效应,未来可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推动要素集聚,实现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

五、对策与建议

(一)在城市群层面进行分工,实现区域空间紧凑发展

在城市内部和市域等较小的地理尺度上,单中心的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率,而在省域这一较大的地理尺度上,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能促进本地经济效率的提升。在城市层面上,应强调要素的空间集聚,坚持空间紧凑式发展模式,而在全国或省域层面上,则应更多地发展多中心城市网络,以形成分布合理的城市体系。这就需要重视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吸引高端人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产业升级。

(二)构建网络化城市层级体系,加快形成“中心+组团”发展格局

聚集经济优势的获取必须依靠多中心之间密切的空间联系和群体化发展的外部效应,即必须将多个规模较小的中心整合为多中心一体化的城市网络系统,以此享受更大的聚集经济或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如共同分享更大规模的区域劳动市场或商品市场、分享区域基础设施等。中原城市群要从整体上实现产业升级,一方面需要从内部优势出发,整合并重组现有资源,增强郑州、洛阳两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成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领跑者”,在城市体系中实现“中心+组团”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更需要将眼光放眼于全国乃至全球,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优势,打造更大区域的增长极,成为更大区域的核心和价值链控制中心,充分发挥城市组团发展中的空间效应。

(三)构建多维价值链,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顾及空间维度的中原城市群空间交互影响机理表明,城市群内城市间交互影响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中小城市应积极加入城市群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大中小城市建立在空间异质性、空间生产和空间价值链耦合与互动基础上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已成为各自竞争力的源泉,要构建多维价值链,提升城市竞争力,助推产业在城市群层面实现升级,推动城市群平衡和充分发展。

(四)应打破行政壁垒,优化空间结构

构建多层次对接协调与跨区域的城市群发展与管控机制,加强产业对接协作,设立城市群协同发展基金,助力产城融合发展。建立完善跨区域城市群联动合作,推动跨区域城市群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探索内陆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开辟新时代城市群发展的新道路。

猜你喜欢

中原城市群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沁园春·赞中原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回暖与升级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